

楼市考验上海政策技巧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郇丽)
6月1日,对上海的房地产业而言,弥漫着恐慌.
对散户投资客而言,担心从此价格一落千丈,再无翻身之日;对开发商而言,惶恐是否还会有下一道政策。
就在这样一个微妙的关口。政府在关注市场反应;市场在密切关注政府,看会不会继续出台打压政策。业内人士认为,这样一个局面还要僵持一两个月。
据传,国家责令上海市政府拿出国务院“意见”的实施细则,将房产市场每年增幅控制在10%以内就算完成任务。
上海友道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助理张景瑞表示:“只要房价上升还很快,政府就会不断出台各种政策。”此时,张景瑞的说法代表整个上海房地产界的共识。有的开发商对记者表示,就算控制在10%以内,我们就做好过两年苦日子的准备。
要不要调整
资料显示,国内的房地产经济,从1983年以来已经经历了三个周期。前两个都是五年的上升期和两年的下降期,这一波行情从1998年开始。
1998年,上海为了启动住宅市场,除了国家宏观政策外,还出台了三个地方性政策。第一是买房退税,卖房所缴的个人所得税可以退回来。这对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刺激相当大,人们可以用退回来的税来买第二套房子。第二,出台了蓝印户口政策,外地的居民到上海来买房子,就学、户口和上海人是同等的。还有一个是契税,内地的税收是比较高的,平均在6%左右,而在香港只有0.6%。上海1998年的时候是在3%的基础上政府补贴1.5个百分点,个人只要缴1.5%。
上海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姚玲珍对记者说:“这些措施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推动房地产投资开始红火起来。这是上海从1998年以来的第三个上升的周期,也是增长幅度最快的周期。”
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东院常务副院长陈晟对记者说:“去年一个阶段涨得非常快,把很多需求在短时间内一下子释放。如果房地产市场任其发展,金融风险是很大的,因为信贷集中度太高了,所以在目前状态下做适当的调控是必要的。”
就住房空置率而言,国外媒体认为,中国的空置率已远远超过15%这一国际认可的警戒线。
陈晟表示,其实现在住宅和商业地产的价格已经是倒挂的,所以调是必要的。
从目前的金融政策看,这个政策是双管齐下,一头是对着消费者,现在是第一套房子能贷,第二套房子是怎么贷,而且成数是怎么控制,还有对贷款对象整个的审查、审批程序也有相当的冲击。第二头则是对着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这是比较急转型的冲击。
据透露,目前在上海,项目风险的大小与开发商拿地的时间有很大关系,中环线以外项目风险已经较大,内环线以内项目风险依然很小。如果不是2004年刚刚高价拿下的土地和项目,存在的风险不过是“多赚一点”或“少赚一点”而已,如果是刚高价买下土地不久,风险则很大。
这是因为,如果有些开发商根本无力融资做后续开发,按照规定,一年之内没有建住房就要缴一定的闲置费,两年没有建住宅的就一定要收回。
一位开发商对记者说:“前一段时间感觉还好,这一段时间贷款的利率明确在原来的基准利率上面上浮5%,第二个情况还要审查企业的资质,特别是四证的齐全。还有贷款金额比较大的要经过上面总行审批,如果超过一个亿的基本上都是要到总行里;总行里面还要看是不是作为总行挂号的优质客户,是优质客户的一般还比较好一点。”
尽管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焦扬公开表示,调控的目的就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住房条件不断改善,继续保持市场基本稳定,防止大起大落。但业内依然一片恐慌,开发商普遍担心,这一系列新政策会给上海房地产真实健康需求带来致命打击,大落的局面有可能出现。
对房地产界的担心也体现在部分学者身上,“如果房价真的下降30%,那就是崩盘的局面。”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华伟说,“现在上海地方财政高度依赖于房地产,如果房地产出了问题,中央有钱来补贴上海财政吗?那不仅仅是经济危机,还是全局性的政治和社会危机。”
软着陆还是硬着陆
实际上,在2003年5月份,上海的地产商就曾经接到一个金融系统的通知,从5月1日开始暂停审批贷款,后来到5月8日又重新恢复了。尽管其中原因不甚明了,但这是一个信号。
2003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投资过热,政府采取了宏观调控政策,从土地和资金的供给上进行调控,希望把供给调下来。但是,市场并没有买账。
今年一季度以来,上海市政府就出台了大小超过10项措施来调控市场,其中仅3月份以来政府更是连续出台了包括征收营业税、贷款利率的提高、转按揭的限制,推出2000万中低价位商品房。
而针对上海市政府出台的几项举措,有专家分析说,“看上去很猛,其实还是太温和”。他们认为,上海市先后出台的政策,一是增加交易税费;二是一年内购买的按揭房不能转按揭;三是按揭购房须在付清余款后才能过户转让并重新办理按揭。三条措施中,起实质性作用的是第三条,它增加了用银行资金进行炒房的交易难度。但仔细分析该项政策,发现它在限制房价炒作的同时,也在起保护现有房价的作用,因为它减弱了二手房上市的压力。
人民银行一位做房地产监测的人士认为,上海市的政策,包括2005年出台的诸如叫停转按揭等政策确实显得比较“温和”,的确反映出上海市政府怕房地产业受打压后一蹶不振的心态。
据了解,房地产业的增加值占上海GDP的比重已经由1990年的0.5%上升到现在的8%左右,成为上海市经济增长的支柱,房地产业的兴旺拉动了建材、房屋中介、家具电器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如果上海房地产市场出现“崩盘”,很多相关产业都要“死掉”,很多金融机构也要深陷其中,会影响到整个上海的经济。
据透露,一直以来,上海的房市调控,人民银行是参与的,人民银行一直是建议从税收的角度考虑,理由是人民银行的利率要向市场化方向发展,而且利率一调控的话不可能非常细。
但是,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民银行人士也表示担心,政策是否需要这么密集?他表示,在这个政策出台前,其实国务院、人民银行向各方面征求意见,也找了金融机构了解情况,现在看来中央还是比较急,可能有更多的考虑。
对此,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东院常务副院长陈晟的理解是,这里有一个隐藏最深的问题,这是和人民币汇率有关,大量的美元沉淀在房地产市场,万一这类资金抽逃,会对房地产市场造成灾难性影响。
不过,上海友道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助理张景瑞则认为,“上海市政府出台的政策累加性很强,虽然温和,但是不断出台新政策,也会有很强的效果。估计到年底,效果就会比较明显”。
看来,“调控”在真正开始考验开发商实力之前,先考验开发商的承受力了。有些开发商开始质疑,政府措施非常强硬,不像软着陆的情况。
在近日,上海一次小范围的地产业座谈会上,开发商的忧虑溢于言表,他们纷纷表示,如果是调整在10%以内比较好的发展趋势,能够对市场的投机行为进行打压,对一些原来不太规范的土地市场进一步规范化,控制一级市场。但是如果超过这个界限,房市趴下了则会很糟糕。
一位产权交易公司的高层如此对记者分析说,政府现在想把房价的涨幅,在3年内调控在每年10%以内。这就要看政府的调控能力到底掌握到什么尺度,其实从政策调控来说要房价下去是很容易的,但是3年后是否能够回过来,这根本说不清楚。
他说,因为我们确实经历过这样的情况,房地产上下五年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像1992年的时候房地产开始回落,到1995年局势已经很明显了,后来回复过来是一直到了1999年底。因此要使它回升上来,政策的力度可能要比以前更强一点。
当然,现在的市场需求和以前不一样,上海房价的上涨有一些其他原因,上海成为这样一个国际化的都市,这样的地位本身有这样一种需求,外界对上海有一些期望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个情况可能不同于前两年,也不能完全以90年代房价的起落来进行比较。
陈晟则对记者说,相对这么多政策来说都还算是可以接受的,现在最关键是不能再出台了。■
2005年3月17日,2005上海之春房产展示交易会开幕,连续七届的春季房展会已成为上海房产年度供需特征的风向标
上海五大区域近五年房价总览(单位:元/平方米)
行政区 区域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上海市 全市区 4000 4755 5125 6070 6852
内环区 市中心 4962 5544 6934 9898 13446
1 静安区 北京西路板块 6806 7355 9615 13251 17145
2 卢湾区 新天地板块 12492 18306 24336 31408 38343
3 长宁区 徐家汇板块 5151 6817 8382 12476 17503
4 徐汇区 中山公园板块 4321 6165 8558 13392 16397
5 浦东新区 世纪公园板块 4234 5347 7414 13207 17450 调控考验楼市上海楼市调控购房政策技巧楼市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