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光合作用 下一个Go2map是谁

作者:尚进
Go2map和搜狐  谁拯救了谁

时隔两年,再次在话筒中听到朱哲的声音时,有些辨认不清了。当记者拨通朱哲的电话时,他的状态很放松。他至今仍是Go2map网络运营部的经理,不过由于公司被搜狐收购,今后他将成为搜狐的一名员工。而两年前,朱哲所在的Go2map正处于互联网寒流的冬至。实际上即便搜狐收购之时,Go2map的经营状况和两年前相比并无太大起色,但搜狐的介入,让所有Go2map人在心态上轻松了不少,朱哲说:“对我们来说收购是一个好消息,我已经在Go2map干了4年,这份工作除了经验还有感情,而整个Go2map的60多人中,还有不少人资格比我更老,甚至有的人从1996年一直干到了现在。”

Go2map的历史不无久远,从1999年开始从事公众定位服务,并且一度成为国内惟一一家提供互联网公众定位服务的企业。和Go2map同时期进入的公司大多在2002年左右选择了退出,原因很简单,有市场没利润。也正是由于独此一家,随后Go2map网站的日查询操作数达到了百万级,平均每天有20万人从这里得到定位信息服务,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维护升级经费的捉襟见肘。除了服务器硬件上的投入,所有地图数据还必须保持一年至少两次的更新,而每更新一次就需要大约200万元人民币的成本。实际上Go2map一直守着一座宝藏,却面临着一天天不断贬值的命运,要知道在2001年以前,国内上百座城市的地图信息都是其独家拥有的,以至于有人评价Go2map就是一个濒临饿死的粮仓看门人。

Go2map也曾经试图面对中国的互联网现实挣扎过,2003年尝试实行收费制,对手机注册用户实行包月收费,但这项业务随即由于监管部门对手机代收费的严控而陷入僵局。实际上即使注册收费能实行,用户数量也只有1万左右,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2万〜3万。此外,他们还和中国移动合作,作为移动梦网的SP推出了短信查询位置信息的服务,但收效同样不明显,每月使用量只有几千人次。随后的两年里,Go2map在公众地图市场上几乎再没有发出过声音,而是将主要精力转向了行业市场。为公安、石油、水利、交通等行业用户提供GIS(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和软件服务,北京公交网和北京巴士网就是他们的客户之一。Go2map的管理层曾经想以软件方面的业务收入来补偿互联网公众服务,但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搜狐的接手对Go2map不得不算是一次拯救。至少让失去经营方向的Go2map找到了退路。而同时区区930万美元,搜狐无疑捡了个大便宜。在此之前,搜狐收购游戏资讯网站17173和房产类的焦点网,分别破费了2050万和1600万美元。而这两个网站除了为搜狐带来信息市场细分的广告收入,并没有其他什么潜力。反而基于互联网地图应用的Go2map更具价值。

要知道在搜狐购入Go2map的半年前,Google也曾经收购过一家三维地图公司Keyhole,而这项收购的成果直接转化成了Google的地图搜索服务。没有选择的技术出路

如果翻看中国互联网的历史,2002年几大门户网站盈利依靠的是广告,2003年则是短信息的流量分成,2004年在网络游戏上又小有斩获,但是这种盈利势头在2005年各个门户的业绩指标中都或多或少的进入了衰退期。“中国互联网下一个利润增长点在何处”,这已经是互联网业内最强烈的疑问。尤其是曾经被视为中国门户网站救命稻草的无线增值业务,在不足4年的兴旺之后开始出现疲态,做内容还是做无线增值业务都不足以支撑互联网的下一轮增长。此时的门户网站们终于重新站到了技术选择的队列中。

从TOM在2004年底牵手语言聊天工具SKYPE,到搜狐接手Go2map,甚至雅虎不久前在北美收购网络图片服务的Flickr,这些举动都被视作互联网企业对自己的技术救赎。看看TOM,仅靠一个从国外引进回来的Skype就站上了互联网的风口浪尖。虽然至今没有拿到信产部的准入证,但这丝毫不妨碍Skype在原本属于运营商的地盘上攻城略地,就连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也不得不对它另眼相看。而且原本市场已经近乎饱和的即使通讯软件,最近又被频繁掀起波澜,除了网易运行已久的泡泡,连专营网络拍卖的淘宝也开发起即时通讯工具。除了这些互联网技术,博客也被中国互联网的各个大佬们视作不能公开的技术方向,新浪和365KEY都开辟了网摘的新技术模式,搜狐、网易和TOM都已经开辟了博客空间,RSS更是一股网站们不得不跟上的潮流。正如同布伦伯格的网络股分析师评价的:“中国互联网概念股正在发生新一轮光合作用,也许技术概念会给中国的互联网注入新的兴奋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