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泡沫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地球的核心——地核是由铁和镍构成的,俗称铁镍核,厚度3400公里,其中,铁占了90%。地核的中心温度高达6600℃,和太阳表面的温度相当,地核的外核也就是熔融态的铁水。那情景,想必是世界上任何一家钢铁厂的炼钢炉不能比的。但对生活在地表的我们,这些并没有意义,我们造汽车的钢铁,靠的是地球内部渗透到地表的矿石提炼加工而成。
2月底,日本的钢厂与世界三大铁矿的价格谈判有了结果,3家垄断了世界70%供应的铁矿给日本钢厂开出了71.5%的涨价要求,日本钢厂居然答应。起初,其他国家的钢厂还不以为意,想当然地认为日本钢产量还不够级别,没有谈判权。但随后,人们的幻想彻底破灭了,Arcelor,世界第二大炼钢厂与世界第一的铁矿巴西的淡水河谷公司宣布了同样的价格增幅,全世界如同大梦方醒,原来铁矿存在着比石油更集中的垄断。
不过,从矿主的角度,他们的要求似乎并不过分。2002年至今,全球钢材价格已经从每吨200美元上涨到600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升幅发生在去年。钢铁的价格随行就市,价格上涨使钢厂赚得盆满罐满,一年中,Mittal钢铁,世界第一大钢厂的盈利翻了两番,也就是原来的4倍,达到47亿美元。而铁矿却因为年初制定一年的价格,无法分食随后钢铁繁荣的巨额利益。2004年初,铁矿石价格只上涨了不到20%,还只是按2003年钢材价格预热后铁矿主提出的一个当时看似颇为合理的价格涨幅,但回头看,缺乏预见使矿主少分享了相当部分的升幅。现在,他们要求钢厂给予补偿也合乎情理。
钢厂宣称,对成本涨价的痛苦,他们只能和用户一起分担,这也就意味着,汽车厂获得的钢材又可能从现在的峰顶再向上迈15%的台阶。钢铁的价格就这样先是由用户拉动高涨起来,最后由一个不那么市场化的供货机制逆推,一步步地上涨起来,两年的时间,一年涨一倍。一个钢厂的成本折射出两年中世界原材料市场的供需逆转状况——也就是在不久前,钢铁企业与煤矿签署的供货合同也上涨了近一倍。
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始于2002年,那时美国为走出衰退大降利率,致使房价攀升,那时候,我国虽处在通货紧缩中,但GDP已经走出低速增长,开始扩张。从2000年到2003年,我们的钢铁消耗每年增长23%,从而拉动了钢铁价格。有人把钢铁价格上涨归结为中国因素,但显然还有更主要的原因。从2002年开始,低美元利率和弱势美元驱动全球进入了一个房地产的高涨期,而建设最重要的元素钢铁也就紧俏起来。不妨看一下2003年主要西方国家的房价涨幅:美国,8.2%;英国,15.6%;新西兰,24.8%;西班牙,16.5%;澳大利亚,18.9%。一年中,除了亚洲日本、我国香港等泡沫破裂国家和地区的房地产下跌外,世界各地都在上涨。两大因素的拉动,自然把所谓“工业的粮食”钢铁带到了奇货可居的程度。
但大凡泡沫,就没有不破的时候。日本的房地产破裂后,直到今天都不见转机,2003年它的房屋价格下跌了5.7%,2004年接着下降6%,而这些,还是为它将近15年前的泡沫买单。全球的资产是否处在巨大的泡沫中?来自权威机构的房价指数显示,自亚洲金融危机的1997年到现在,南非的房价涨了195%,西班牙涨了131%,英国上涨147%,爱尔兰上涨179%,当然,这里面都有美元贬值而助推的因素。但美国本土的价格也涨了65%。很多经济学家的共识是,全球资产的价格已经进入一个泡沫期,纽约的曼哈顿,十余年间地产上涨到原来的4倍,在旧金山、巴黎、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和莫斯科,地产的价格成倍地上升。这个泡沫已经急剧膨胀了。
实际上,泡沫破裂的迹象已经在很多地方狰狞初露。澳大利亚,去年房价上涨已经下降到2.8%,房东们发现靠投资房产再出租已经无利可图。而此时,经过几年的上涨,房价已经上升了一倍,高到了首次安家置业者无力支付的程度。当两种购房力量或无利驱动或无力进入的时候,房产的泡沫就难以再继续吹涨了。而在美国,这个靠“寅吃卯粮”,金融信用的国度,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曾使政府将抵押贷款变为固定利率,现在,利率回到市场状态。一旦联邦利率上升到人们无法支付房屋贷款的时候,这个巨大的泡沫就可能破裂。
如此看来,全球资产价格高涨的始作俑者当数美元,随后是房地产,再下游是钢铁和铜等矿产。据OECD,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测,今年我国的钢需求量只会增加10.7%,不足前两年的一半。这很可能造成钢厂加矿山的利益集团的幻想破灭。至于房地产,按照《非理性繁荣》作者,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希勒的说法,幻灭很可能始于那些华丽的大城市,伴随着一连串的下跌,衰退就来了。泡沫来了,指望泡沫永远不会破灭的确是幼稚的想法,在互联网高涨期,当投资者开始怀疑高飞的价格是否能带来未来预期中的盈利的时候,一切都将结束。房地产和基础建设当然有它传统的一面,泡沫自然和虚拟世界无法可比。但泡沫既然存在,破灭的道理却是一样的。■ 铁矿钢企泡沫房地产泡沫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