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息到何时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12月14日,美联储升息25个基点至2.25%,这已经是半年内美联储第五次加息。加息早在外界普遍预期中,因为自6月30日首次加息后,美联储的每一个议息日,8月10日、9月21日和11月10日,加息25个基本点都是必备内容,毫无悬念。下午消息宣布后,金融市场几乎没什么变化。升息,金钱成本上升,投资、借贷都将受到影响等一切早在经济界的考虑之中。
一个加息周期就这样顺水推舟般进行着,不得不让人感叹成熟经济政策的魅力。早在6月30日第一次加息的时候,经济界普遍的共识就是,根据历史的经验,美联储开始收紧银根的过程往往需要持续两年多一点的时间,也就是说,会到2006年上半年左右。到今年年底肯定可以看到联邦基金利率会上涨到2%至2.5%左右。在2005年年底,名义利率会进一步上涨到3.5%至4%。对加息的步骤,外界的推测是美联储将“有节制”地将利率提升至适合经济健康发展水平,而美联储也多次表示,将继续“以可能将是审慎的步伐”升息,所以,每5周一次的议息日上25个基点的生息也成了货币紧缩政策上的一级级台阶,毫无阻滞感,也不出人意料。
不停地加息,分析人士可能为每一次加息找到紧迫的理由,比如最近的一次,就是在美国今年前10个月的逆差总额达到5005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4965亿美元逆差的纪录。加之美元贬值,加息正可提升货币价值,吸引资金回流,就业状况趋向好转,通胀维持在合理水平。但半年中连续加息,背后的理由就不会太琐碎,按《经济学家》的说法,就是要回到中性,也就是自然利率的状态——照概念创始人、瑞典经济学家维克赛尔的说法,一个平衡了金钱供给和需求的利率水平。现代意义上,中性利率是使经济能够稳定增长,物价稳定的利率,水不能沸腾,也不能温吞水,要炖熟饭,又不能溢出。显然,按现在2.25%的利率水平,离这一平衡位置还相距甚远,因为,扣除通货膨胀的影响,现在的真实利率水平只有0.75%。现在的利率,其实是为未来一年存款制定的受益,而按照密执安大学的通胀统计,未来一年的通胀率将达到3%,现在的真实利率水平,还是个负值。
中性利率,虽然概念上易懂,实践起来却非易事。物价稳定,经济发挥了潜能的状态是各国政府追求的理想状态,但寻找这个状态的过程,却不得不在左右摇摆中摸索,因此也就有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或者紧缩的货币政策;真实利率偏高时降息,偏低时升息,似乎永远是矫枉过正,循环往复。不过循着历史,还可以找到一个中间值,一个经历了时间考验的,每一个紧缩扩张周期都围绕着它波动的平均值。过去40年中,美国的真实利率水平一直围绕着3%波动,期间既有70年代的滞胀,也有90年代的扩张,几经寒暑,一个建立在这样的统计区间上的平均值也就被看作中性利率水平。这意味着,仅仅是恢复到中性,也就是3%的利率水平,现在的利率还要涨2到3个百分点。按现在每个议息日0.25%的步伐,未来的一年里,我们仍将不停地听到美元升息的声音。
这只是恢复到中性状态的过程,若以矫枉必须过正的原则,利率有可能更高。格林斯潘曾说过,任何不为高息做好准备的人都要赔钱,他还说,自己要为美国人不知节俭,大手大脚花钱负责。就在美联储决定第五次升息前,美国10月份的贸易赤字披露出来,达到了创纪录的555亿美元,与此同时,财政部显示的数字是同期美国只吸收到481亿的外国投资弥补亏空。非但外国的投资吸引不过来,美元贬值还连带美国人转向海外购置资产,使美元更加失去支撑。过去,是为了使经济从衰退中爬出美联储13次降息,鼓励消费,现在,则是到了阻止无节制消费,鼓励存款,使整个国家摆脱入不敷出的时候了。
美元加息是为了美国经济的软着陆,加息提升了资金的价格,减少了世界范围内的资金供应。按理说,全世界同此凉热,本该共同进入高利率时代。美元之前,早有英镑三次加息,美元之后,欧元亦有加息的动作,惟有亚洲国家,却都在犹豫中,处境尴尬。美国在世界经济上处于发动机地位,新兴工业国家多依赖美国投资,美元降息时,乐得美国投资流出本土,进入亚洲市场;一旦加息,美国与亚洲新兴市场的利差缩小,美元资产吸引力增大,资金势必回流,为竞争计,亚洲国家当跟进加息。但整体经济状况,亚洲国家却处于恢复中,并无过热的问题,加息将抑制内部活力。我国的情况则更加不同,利率又和汇率缠绕在一起,每一次美元加息,都被看成人民币松口气的好时机。只是这样喘息下去,利率离中性水平时间越来越长,伤害的是经济长久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