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待复苏的德国经济:质疑统一还是感激统一?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嘎湄)
德国由于高失业率和经济衰退,经济发展收到非常大的影响。图为顾客透过玻璃窗观看一家已经破产的商店
废墟中崛起
两德统一前,东德和西德的经济部门看起来非常相似。双方都集中在工业制造上,特别是机械工业、化学、汽车和精密仪器。东西德都有训练有素的劳动力和重要的出口部门,但出口方向,一个向东到东欧和苏联,一个西去运往西欧各国。
当时的东德经济没有私有财产,高度集中,由中央政府指导,生产率一直较低,1951年乌布利奇试图在保持工资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工作时间。东柏林和其他城市,曾为此发起了此起彼伏的罢工和骚乱,最后苏联人用坦克和军队解决了这个问题。
与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当时东德强调基础工业,不惜以牺牲消费品的代价来推行工业化。这是典型的苏联模式和中央计划经济:生产和价格的决策,资源的分配都由行政命令决定。尽管缺乏自然资源,不得不靠进口大量原材料来发展工业,但东德还是很快就成了苏联式经济中最富有的国家,有最高的人均GDP 和最高的生活标准。整个70年代,东德一直保持稳定的3%~5%的经济增长。在80年代,这个数字有所下降。
在出口上,东德经济被称为是东欧的“发电站”,莫斯科十分仰仗东德机械工业、化学以及电子产品的出口。东德加入了经互会,贸易伙伴主要是经互会成员,在1981年,大约占到65%~70%,光是与苏联的交易就达到了35%。
80年代,东德排在世界工业国的第10位,但指令性经济仍存在着大量突出的矛盾。动力、轻工业和服务业的是东德经济的软肋,造成国民经济失调,供应品短缺。七八十年代,东德人的购买力并不低。一辆产自日本、苏联或者捷克斯洛伐克的车,可能要花2万东德马克,而东德人的月平均收入是2000~3000东德马克。
东德生活
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了东德的基础设施非常糟糕:交通,通讯,加油站,甚至理发馆都不能让人不满意。饭店拥挤,超市排着长长的队。大部分西德人认为,东德似乎不缺基础消费品;而事实上,淡季时候,与西德比起来,东德面临严重的商品匮乏。
在东德,教育和医疗都是免费的。有些方面,东德人做得要比西德好,比如婴儿死亡率东德要比西德低。住房分配也令东德人心满意足,尽管从审美上,政府建的灰秃秃的房子,看起来不那么令人愉悦。
东西德这种生活条件的差别可以反映在服务行业就业结构上。1978年,西德大约有48%的人从事服务业,而东德只有24%。直到统一前,这个数字并没有太大变化。
80年代后,德国引进了一些市场经济机制,企业自主权扩大,许多企业利用价格等经济杠杆体系的不完备,在质量和技术规格上弄虚作假,谋取高额盈利,出现了经济的盲目状态和重复生产。特别是财政基金和物资基金的比例失调,不平衡现象显著。
总的说,前东德的经济是持续稳步增长的,保持了平均4%的较高速度。但越到后来,困难越大。1989年的前10个月,增长率降到2%,基础设施上,前东德引进许多现代化的铁路线,并盖了很多超市,状况有所改善。但与西德相比,还是相差很远。
没有效率的计划经济还拖累了东德马克,只要流出国境,东德马克就变得价值低廉。物质上不丰裕的状态,让东德人充满了挫折感,加上向往已久的自由。1990年,东德人是怀着欢欣和高期望值,以积极的姿态奔向西德的。
与东德相比,西德的经济则走了不同的道路。历史上,西德要比东德的工业化程度高一些。西德是混合性经济,政府在资源开发和发展上,发挥主动积极作用,但自由企业体系与此并存,并由市场调节经济活动。与东德一样,西德一样面临资源缺乏,不得不依靠大量进口。为抵消这种弱点,西德一方面大力发展出口工业,一方面开发可替代性能源,很快成了西欧的主要出口国。
都是从战争的废墟中崛起,都获得了卓越的发展。东西德最大的差异就是:他们为居民提供的生活条件不一样。
化公为私
1990年7月1日,两德合二为一。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突然整合在一起:没有任何经验和可循的原则,到底应该怎么做。相反,倒是有一堆的问题。最关键的便是,东德落后的生产力,以及它与崩溃的前苏联及东欧的社会主义经济的纽带。
早在经济统一之前,西德政府就决定,最首要的任务是私有化东德经济。也正因为此,7月,西德政府接管了负责东德工业企业私有化的信托集团Treuhandanstalt。信托集团承揽了8000个东德企业的资产和债务,用以出售给德国人或其他竞标者。到1994年,信托集团解散时,它已经私有化了14000多个企业。
经济统一的展开,使大量的产权不明晰开始凸现。到1992年12月31日的最后期限,东德人大约提出了200万个所有权认领,很多潜在的投资者由此都被吓跑了——因为你不知道哪一天会有人跑出来,认领他的产权。
采用1∶1的官方汇率,而不是真实汇率,来兑换东德马克和德国马克,提升了东德的生产成本。在早期谈判中,因为害怕东德的低工资会导致劳动力流失,东德的工资水平被置于了比它的生产力都要高的水平。于是,西德公司发现了更聪明的做法——扩大他们在西德的生产基地,供应东德市场,这样做要更简单,更廉价。
最后,不充分的基础建设,阻碍了潜在投资者的努力。包括电话在内的通讯业,发展速度非常缓慢,许多投资者因此抱怨能源短缺,因为出于安全或其他原因,东德的电厂被关闭。数以千计的道路也不得不重新建设。
尽管有种种问题,统一进程一直在向前移动。目前信托集团的员工几乎全部由西德人组成,实际上成了东德政府的一个部门。在私有化过程当中,信托集团决定哪个公司成活,哪个公司消亡,哪个社区繁荣,哪个社区萎缩。对于谁能谁不能买走东德公司,信托集团也有话语权。
无论正确与否,在东德投资的外国公司被筛得十分细密,检验得十分彻底,即便那些公司是被邀请来投资的。东德的投资中,只有大约5%的投资是非德国人。而且,大部分公司在西德早有子公司,希望向东扩张。
如早已预料的那样,东德经济在统一后,急转直下。统一过程是由西德人来推行的,新的东德公司通常是西德公司的子公司,沿袭了西方的所有权和管理方式。银行介入企业变得稀松平常,法兰克福银行承接了前东德国家银行的资产,绝大多数东德公司也因此成了该银行的债务人。银行在新公司的董事会里安插他们的代表,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有银行代表的西德公司控制和监管这些东德公司。
向东“输血”
政府的力量使得东德的私人投资和经济增长呈现非常缓慢的速度。东德经济发展最需要的投资,但在最初几年它只占到了全德国GDP的百分之一。这种苗头出现后,联邦预算的投资和支出,开始以高速度大数量的方式涌向东德。政府基金的用途主要就是改善东德最为薄弱的两个方面:基础建设投资项目和收入维持。前者包括道路、桥梁、铁路等等;后者主要是失业补贴,社会安全和其他社会服务。
联邦政府投在东德某一年的钱,可能会花在另外一年里。光是前三年,德国就花了近3.5亿德国马克。1992年以后,德国每年向东德输送1.5亿马克。到1995年,这个数字,总体上达到了7.5亿到8.5亿之间。这样,如果按照人头计算,这期间从西向东补给到每个东德居民家就有5万德国马克。这个数字充分展示了德国政府想把东德带人西德水平的决心。
为筹措缩小东西差距所需的资金,德国设立了“团结附加税”,在全国范围内征收。除此之外还大量借债,1989年国债为9000亿马克,10年后猛增到23000亿马克,现已成为德国政府沉重的负担。问题在于,只要东德生活和生产还没有达到西部水平,财政转让就不能停止。据专家估计,这至少还需要十几年,尚需10000多亿马克。
若以成就面来看,新德国已确实在经济以及金融货币上达成统一。统一以来,经济重建使德国东部的工业体系趋于合理,产业结构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以化学、电子和汽车工业为重点的经济发展模式。统一的最初几年,东部经济发展迅速,增长率曾一度达到过9%,但很快便增长乏力,1997年的增长甚至只有1.7%,此后连续四年,低于德国平均增长水平。
巨额的国家经费在改善东德人的生活环境建设上,也获得了立竿见影的功效。统一至今,新修或更新公路19278公里,新建铁路7000多公里,原有800万套板式住房有2/3得到修缮,并新建了上百万套现代化住宅。以前被称作“工人盒子”的灰色大楼,陆续涂上鲜艳的色彩;大型购物中心出现,新建筑充满创意。东德的电话网络,由德国电讯建设,到现在比美国的还要先进。这些举措尽管创造了一些就业机会,但和投资第三产业所能产生的就业机会相比还远远不够。
而失业成了德国目前最严重的问题。统一初期德国政府采取的“先改善生活,再提高生产”的政策方针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渊源。大量政府的财政援助被用来提高东部居民收入和改善社会保障,直接用于经济重建和改善基础设施的资金只占18%和13%。
新的工厂高度机械化,不需要那么多的工人,就业市场并没有任何改善。政府在初期的政策失误造成了东德的高生产成本,滞后效应在今天显得相当明显。直到目前,东部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西部的60%。东部与西部仅10%的工资差距和相差40%的劳动生产率使东德的投资吸引力大打折扣。有分析家认为,高劳动力成本问题,一时难以解决:“要么继续补贴,要么消减工资。”可削减工资在政治上带来很大的风险。继续补贴,更是一件让纳税人愤怒的事情。在捷克、匈牙利和波兰,生产成本非常低,大多数公司宁愿去那里,而不愿意投资到东德。
等待复苏
柏林墙倒下的15年后,经济体制西去的东德人发现,他们还是很难适应自由市场经济。德国经济在合并后,也走向了停滞的第二个十年时,他们开始思考,德国经济的疾病是否慢性的,并将持续下去?
从经济学上来说,漫长的衰退期常常被经济的临时康复所粉饰。人们因而无从判断到底处在什么样的经济周期。虽然,经济的顿挫可以用以下现象来描述:技术差距、股市泡沫,或者世界上某个地方的衰退,在经济学上,这是有意义的,可各国政府总能找出这样那样的理由来搪塞这些现象,包括德国。2003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0.1%。这是自“1993经济衰退年”之后德国经济首次出现的负增长。但联邦统计局局长哈伦认为,这并不能看作是经济衰退,而是德国经济两年以来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另外,考虑到经济的连锁反应,你很难将德国经济的衰退全部归结到两德统一上。对于颓态的德国经济来说,两德统一是一个负担,对劳工的过度保护也是一个障碍。厌恶改变的情绪扩张到了不少工厂,为了安装一台机器,公司必须和员工商量。僵化的制度也成了很多公司选择离开德国的部分原因。
整体看,德国企业的竞争力在大大缩水,这包括德国最关键的机构和生产部门。在60年代,德国是世界上排在第一位的药业制造商。到了今天,这个发明阿斯匹林的国家,甚至都没有一家公司排在前15位。80年代,法兰克福银行优雅地挺立着,像是牢固的堡垒;而今天,它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受到了质疑。《商业周刊》在2003年的一篇报道中说,克林顿认为,只有两个国家的医疗体系值得美国效仿,一个是德国,另一个是加拿大。可德国的很多医疗系统在今天入不敷出,医疗质量不断下降。银行在破产!甚至连火车都不准时了!
柏林的德国经济研究所7月份公布了新的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预期——从1.4%调整到1.8%,明年的GDP增长预期可能在1.8%至2.1%之间。“德国机器行业的出口始终保持着持续增长的势头,欧洲在强大,德国的经济正以适当的速度在推进。”美国银行界的经济学家霍尔格·师施米丁评价说。
施罗德的杀手锏:彼特·哈茨改革法案
由哈茨领衔,联合经济界、雇主、工会和政府部门四方面人士,德国成立了15人委员会,专门研究就业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哈茨委员会”。
明年推出的“哈茨第四改革法案”,就是要减轻国家巨大的福利支出,并迫使“靠领取救济金的懒汉”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拒绝就业机会的人”受到惩罚。经济学家说,在哈茨法案下,德国人的失业补贴依旧高于欧洲的平均值。按照新的规则:一个工人,如果月纯收入是1097美元,失业后,他每月将继续拿到固定的801美元,前提是这个人享有长期失业的保障。
2004年8月23日,德国柏林,德国人纷纷走上街头举行游行,抗议政府实施名为“Hartz IV”的法案。参加游行示威者认为、政府目前的福利改革措施对弱势群体不利,要求政府修改改革方案
德国政府希望借助,这个政策给失业的人一个刺激,让他们不再依赖救济和补贴度日。哈茨委员会还鼓励失业者创业。调查显示,有些人一边领取社会保险一边打黑工。为了使这些人对打黑工不再发生兴趣,政府将鼓励成立所谓“个人公司”,做一些诸如家庭服务或园艺等每年收入在15000到20000欧元之间的工作,国家将税率和社会保险统一定在10%。
失业成了德国目前最严重的问题
不平等的兄弟
1988年底,一半的东德家庭拥有一辆车,一台彩色电视机,而西德的比例则分别是68%和87%。当时,只有16%的东德家庭拥有一部电话,而在西德,几乎家家有电话。东德的人均居住面积为27平方米,与国际标准相比,已经是相当的高了,可比西德的38平方米,还是略逊一筹。东德的住房条件不太令人满意,差不多一半的房子是在1919年以前建成的,到了1988年底,几近1/3的住房依然没有自己的单用厕所。
2004年,柏林墙倒下的15年后,东德人发现,他们还是很难适应自由市场经济。在东德的旧体系中,人们一样买不起西德的奢侈品,可至少他们能够享受从婴儿到坟墓的国家福利。合并后,西德的“输血”,激起了发达地区人的不满,却没有给东德人带来美满的生活。日子依旧,可瘟疫一般弥漫的失业,让东德人充满了沮丧。到2003年:
失业率 西德,9.4% 东德,20%
蓝领工人的工资/小时 西德,15.56欧元 东德,10.89欧元
白领工人的月收入 西德,3824欧元 东德,2853欧元
人均GDP 西德,27671欧元 东德,18580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