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玛莎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刑海洋)

本轮行情的启动开始于极度低迷的1300点以下,现在,涨也罢,跌也罢,震荡也罢,已经再难体验当时的肃杀氛围。这时候想起玛莎·斯图尔特,纯属偶然,因为离这一“家政女王”被判刑已经两个月。但一条证券市场的消息,还是不由得使人想到玛莎,想到内线交易。

9月21日的《中华工商时报》上一名基金经理透露了一个消息,在市场最为“黑暗”的时候,也就是9月10日、9月13日,大盘跌破1300点之际,虽然也有小部分投资者由于极度恐慌采取赎回策略,但整体而言,基金当时净申购量异乎寻常地放大,尤其是几只指数型基金。换句话说,有大量神秘资金涌入股市,再一次准确抄底。

看过消息赶忙查那几天的交易记录,从市场的总成交量看,市场自9月9日跌破1300点起,三天内,成交量是萎缩状态的,9月10日上海成交33亿,9月13日是42亿,而一周前,也就是1300点以上的时候,基本在40亿到60亿之间,虽然也出现了30多亿的情况,但相对而言,二级市场的交易应当算平稳,并随指数下降而萎靡。指数基金申购量“异乎寻常”地放大,肯定是和市场里的气氛背离的。

什么人有幸抄到了政策底?除了有人预先知道了政策去抄底,还可能别有原因,即熟知市场运行规律的人,通过对价位的判断而捡到便宜。最近也有报道,揭示出江浙一带资金在这次行情中异常活跃,千亿游资抄到政策大底。比如,在本轮行情的第一周,居于涨幅前列的股票中85%以上都出现了银河宁波解放南路、银河宁波和国信深圳红岭中路等营业部的身影。江浙民间游资,历来是金融领域里一个活跃的投机力量,他们以敏锐的嗅觉和判断在政策中闻到上涨的味道,应该是合理的解释。如果是这样,抄底是又合理又合法的行为,未可厚非。

想起了玛莎0

2001年12月27日,玛莎将手中的英克隆的4000股股票全部售出,如此“巧合”自然要追根挖底  

且慢下结论。民间游资虽不专攻股票,但在各种资本市场游走,寻找机会,还不至于到了只买指数基金的地步。并且,二级市场交易量暴涨是在行情发动以后,此前,市场冷清,游资所做的不过是场外围观,寻找机会。下跌市况下而敢于抄底,绝非平头百姓所敢为。这样的逻辑分析下去,什么人在大行情启动的前夜预先感知到政府要救市,却苦于对市场个股毫不了解,于是买指数,跟政策,获得政策利益,也就不难揣测了。

不知这样的推理是否还存在漏洞。其实,检验漏洞与否的方法并不难,把9月10日和13日申购指数基金的明细打印出来,对大量申购者进行排查,应该不是难事。既然记者能搞清楚江浙资金从什么证券营业部买股票,执法机关也应该能轻而易举地查出哪家银行在9月10日和13日大量申购基金。

接下来的,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3年前,也就是2001年12月27日,即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宣布不审批英克隆公司研制的一种抗癌新药的前一天,玛莎卖出约4000股英克隆股票。在此之前,英克隆总裁瓦索大量拋售本公司股票。玛莎和瓦索是好友,他们的股票也由同一经纪人代理。玛莎于是卷入了旷日持久的法律诉讼。根据政府公开的资料,经纪人先给玛莎打电话,没有找到她。他在电话留言中提醒她,“英克隆股票会下跌。”玛莎随后回电话,从经纪人处知道了瓦索卖出股票的事。于是她也卖出了自己的英克隆股票。该股票在随后几天内猛跌。瓦索因内线交易被判刑七年三个月,罚款和退税共430万美元。玛莎则于今年的7月16日被判服刑6个月,刑满后还要在家里隔离6个月。从事发到宣判,历时两年半。

现在看,玛莎的入狱,政府对玛莎最为不利的证据中并不是内线交易,而是她在接受调查时企图掩盖实情。玛莎声称对瓦索的股票交易毫不知情,还声称卖股票完全是她和经纪人的事先约定。但也有人认为玛莎是无辜的,因为也有迹象表明她在出售股票时并不确切地知道发生了什么。玛莎是名人,而证券交易委员会一直试图把内部交易的范围扩展到最大极限。立案追查名人可以让公众相信证券交易委员会是一个严格的执法者,应该得到更多的执法预算。

不管哪种说法成立,至少玛莎说谎了,而且有利用内线交易的嫌疑,于是锒铛入狱。美国的证券市场,也曾经如我们一样投机盛行,内线交易泛滥,但因为有上世纪30年代的崩盘和随后的严刑,现在的内线交易案寥寥无几。我们有古话,法不责众,正因为此,昔日黑哨案轰轰烈烈,也是不了了之。证券市场的黑幕,更是到了不正常成了正常的程度,司法机关却连以儆效尤的姿态都懒得做。今天,这么好的一个案例摆在面前,不知全社会是否还是熟视无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