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道:大的市场变化还需两年缓冲期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任志鸿)
4月20日,世纪天鸿公司获得“出版物总发行权”和“全国连锁经营权”新闻发布会上,任志鸿接受媒体采访
山东世纪天鸿公司隶属的志鸿教育集团,是一家专注文教图书的企业。历经8年的快速发展,志鸿教育集团净资产规模达1.29亿,现在拥有遍布全国的800多家经销网点和300多人的专业营销队伍,年销售图书超过5亿码洋,公司每年增长率都达50%以上。
但作为国内出版发行行业中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志鸿集团一直比较低调,即便业内人士也不见得对志鸿有更多的了解。为此,记者专访了世纪天鸿公司董事长任志鸿先生。
记者:获得“出版物国内总发行权”后,世纪天鸿公司将被允许经营图书、期刊、音像和电子产品等所有出版物的批发零售业务,“全国性连锁经营权许可”也为天鸿在全国的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您认为志鸿集团发展的优势在哪里?
任志鸿:世纪天鸿的目标是打造中国最大的文教图书发行网络。在未来3年中,公司将在现有的10家连锁店的基础上,通过自建和特许加盟的方式在全国建立200家连锁店,销售目标达到18个亿。作为民营书商,我认为,规范管理尤其重要。所以,公司于1999年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这也是图书发行业获得这一资格的首家企业。
记者:您以教辅为主,新华书店则以教材为主,难免会有短兵相接的时候?另外,现在教材推行“招标”的政策,志鸿在这方面有什么打算?与新华书店的竞争会不会加剧?
任志鸿:其实两家各有优势。新华书店手中有教材的发行权,其品牌优势和网络覆盖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运用得好,会很有优势。不过,新华书店系统市场化程度低,而且还存在着退货量大、回款慢,以及管理分散等问题,这些问题让不少出版社感到头疼,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使新华书店在许多区域把市场拱手相让给了民营的书商。而且目前新华书店还面临着改制的问题,需要一个调整过程。
对志鸿集团而言,8年的文教图书的专营经验,已经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发行网络,只要我们在服务和成本控制上下功夫就行。我们侧重的是教辅类图书的总批发,而教辅图书在新华书店中一直是弱势品种,所以在短期内志鸿和新华书店还不会面对面竞争。
虽然与新华书店系统是竞争关系,但不排除多层次合作的可能。我倒是觉得新的教材发行政策的直接结果会是迫使新华书店最终放弃其控股权,因为新华书店最值钱的资源就两个,一是“新华书店”的金字招牌,二是特有的教材发行权。至于民营书商“竞标”教材,从目前来看,我认为市场还是更认可新华,而且“竞标”也只是试点,最起码政策还有个过渡期。
记者:您认为志鸿教育集团获得总发权和全国连锁的意义是什么?
任志鸿:根据加入WTO的承诺,今年12月1日以后,我国将对外资开放全国各地所有图书零售市场,这势必带来民族出版发行业的震荡。以志鸿为代表的民营书商获得总发和全国连锁权,重要的还是与原有发行体系形成互动,从而策动和激活中国图书市场的重大变革。新闻出版总署的意思也是这样。目前希望国内能形成3~4家覆盖全国且规模相当的发行网络并存的竞争态势,这样才能与有强大经济实力及先进管理经验的跨国书商相抗衡。所以,加速出版物分销市场的市场化改造速度,更多吸引优良资产和经营主体参与出版物市场的竞争,希望尽快形成新的市场主体。
记者:您怎样理解近20年来民营书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今后国内书业的业态走向?
任志鸿:国内民营书商崛起于零售市场。现在已经有7~8万家书店遍布城乡,也出现了一批营业面积上万平方米、年销售码洋上亿元的大型书店。可以说,民营书商是凭借自己的判断力,重新定义和诠释了书店的内涵,从而覆盖了传统意义上的书店概念,开辟出了中国图书发行业的一方天地。
至于业态走势,从世界范围看,连锁店是国际书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像美国的巴诺、鲍德斯、百万三大连锁店,占了美国图书市场份额的30%,美国的读者调查也显示,50%以上的读者都选择专卖店为主要的购书场所。从业态演化与发展来看,连锁店属于快速发展期。2002年,国有图书连锁总部就达到了17家,目前席殊书屋也达到了600多家加盟店。志鸿教育集团对文教图书专营渠道的建设也是情有独钟,文教图书市场容量每年有20%的增长,不过,做连锁还是企业的一个目标,市场上要出现大量的连锁书店的情形最起码还需要两年的缓冲期。因为,一是民营书商还要苦练内功,新华书店还在内部改革;二是发行行业还缺少成熟的连锁模式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