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中国零售业:全面开放前的难言滋味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马丽萍)

报道:中国零售业:全面开放前的难言滋味0

后来居上的大卖场、超市以及家电连锁业对百货业造成强大的冲击,他们分流了百货店大量的顾客

今年12月11日,是中国对外商进入零售业采取限制的最后期限,之后,政府必须履行对WTO的承诺,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这意味着,中国零售业将全面对外资开放。

姑且不论开放后外资进入的节奏和步伐如何,光是这一标志性日期,就足以刺激中国零售业界的脆弱神经了。近日,商务部副部长张志刚指出:“国家要力争在5至8年内培育出15至20家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打造自己的商业航母。”

全国人大代表王填对记者表达了他的不同见解:“这种说法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政府色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零售业面临的问题。况且说法也不希奇,早在90年代,我们就提出要打造一批大型流通企业集团了,效果并不好。”

沃尔玛的一名经理的回答,显得更为直接有力:“全球化的趋势势不可挡,国内企业已经给了一定时间的发展,如果存在问题,要政策,要支持是没有用的。只有把这些企业推到‘战争’的前线,才能真正触动它们。”

不同的经济利益体毫无疑问会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说话,从中折射的矛盾昭示了中国零售业中外资本、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之间的激烈鏖战。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分析,从商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来看,美国达到21.62%,法国14.18%,而中国只有6.71%。

对此,乐观的说法是,中国流通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悲观的事实是,在短时间内赶上和超过在华投资的外国商业企业,特别是一些国际商业巨头,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中国零售业全面对外资开放后,偌大的市场容量在众多的抢食者面前,将最终落入谁的囊中,显得意义深远。

商务部副部长张志刚在深圳参加一个会议时,曾经引用了法国媒体6年前的话:“谁控制了法国的商业流通业,谁就控制了法国的经济,谁就拥有了法国。”

这样的引用足以可见,国家把流通业提高到了一个何等重要的地位。然而不争的事实是:多年来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观念和指导原则,造成了零售业态发展的先天不足,这恰恰是中国经济的软肋。加入WTO后,国内零售业属于遭受外资入侵最严重的商业领域之一。具体来讲:相

当多的传统百货商场面临亏损,难以为继;而更多国内超市被推在前沿,与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龙、好又多等国际巨头在超市和大卖场业展开恶斗。

很多发展中国家,在流通业发展上曾有过惨痛的教训,今天看来,对中国仍然有着借鉴意义。比如,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开放不到10年,本国的流通企业全军覆没,从而导致整个国家经济经常震荡,金融危机频繁出现。

有人悲观地讲,地方政府在过去给外资零售业的“超国民待遇”是“引狼入室”,有人惊呼,中国零售业全面开放面对的是“群狼环伺”。那么我们的商业企业选择的也只能是在狼群中长大,学会“与狼共舞”!

传统百货业的转型难题

“90年代初,北京市主要领导人提出要建100家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百货店,但当发展到六七十个时,还不到两三年,就已有一些百货店亏损倒闭。其他大城市都有类似现象。目前,全国仍有不少百货店虽然采取了转变经营方式,向其他业态和专业商场发展等措施,但仍然处于过度竞争中,有一些店已难以为继。”全国人大代表王填说。

传统百货商场是中国零售业的主要业态,在中国经历了比较长时间的发展。客观地说,目前百货商场面临的危机并不是来自于同业外资。以北京为例,相对于本地百货业来说,外资百货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并不见得乐观。从全球零售业态销售利润来看,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大卖场、便利店、超市、百货,其中百货的利润率是最低的,做得最好的,也不过是2%~5%。

百货业的没落在于,后来居上的大后来居上的大卖场、超市以及家电连锁业对百货业造成了强大的冲击,他们分流了百货店大量的顾客卖场、超市以及家电连锁业对其造成了强大的冲击,他们分流了百货店大量的顾客。其实,这与20年前英国比较相似,百货店的销售大幅下滑,当时一些专家讲“百货商店将成明日黄花”,甚至预言今后不会再有百货商店这种业态了。

这种经营之难的本质原因是百货商店进入了产业成熟期。成熟期的标志是市场占有份额开始停滞或下降。一方面,超市、大卖场的价格挤压要求百货商店降低经营成本;另一方面,提高市场占有率,要求加大经营促销投入。这使百货店陷入两难处境:扩张找死,不扩张等死;促销自杀,不促销他杀。

据统计,拥有近60家百货商场的北京,2003年只有燕莎友谊商城、翠微大厦、当代商城3家百货商场毛利增长。业界有人惊呼,百货业态变成了夕阳产业。

“这种说法是因为百货公司的发展速度大大落后于超市、专营店。在市场转型的初期,超市、专营店等作为新型业态,发展速度较快是很正常的。不过,随着零售市场的不断发育和成熟,市场竞争会从不同业态问企业的竞争,转向同业企业的竞争。因此,只要人们的时尚化需求存在,百货公司就有足够的发展空间。”王府井集团公司总经理郑万河向记者提供了他对这一现象的诠释。

郑万河经理的看法不无道理,但满足消费者时尚化的要求,却不是百货商场的独有优势。事实上,流行百货和专卖店的出现,恰恰严重地侵蚀了传统百货时尚的功能。流行百货符合现在年轻族群的需要,他们追求青春、时尚、前卫,在传统百货店中很难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中年主力消费者,则多半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忠诚,更钟情于各式专卖店和品牌店。

“这就把传统百货业转型提上了日程。”中国零售业专家黄国雄对记者说。国外,以西尔斯、彭尼为代表的传统百货商店开始转型,核心是减少单体店的经营面积,减少经营品种,重点经营某一大类具有经营优势的商品。与此同时,采取多店铺、连锁化发展,突出规模优势,与以规模化发展为特色的新型业态相抗衡,并最终走出衰落期。

“百货商店不单要‘减肥’,还可以向一些别的业态转型,如大型综合超市,经营时尚和主题商品的现代百货,主体性购物中心和城市商业中心,另外,还可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成为购物中心中的主力店。”著名零售业专家顾国建先生在参加“2004中国零售业发展高峰论坛”时表述了以上观点。

这种创新不是在价格上的比拼,因为在价格上百货商店不可能与其他业态竞争,而更多是重塑百货商场。转型之事绝非一蹴而就,以西单商场来看,在短短的时间内,为了突围,几次转型。频繁调整定位,已经把这个传统老店推向了更加不堪的地位。

这只是凸显百货业经营困难的一个例子而已,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下,传统的百货业怎样摆脱窘境,避免沦为明日黄花,显得十分迫切。

中外资本的政策之争

与百货商店日渐衰退比起来,竞争相对惨烈的零售业代表是大型超市。可以说,中国零售业在地域、数量、股权比例、设立方式等方面的开放早已领先于入世时间表。根据当时中国入世承诺,入世时外资可以在5个经济特区和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青岛、郑州、武汉设立合营零售企业,北京、上海各不超过4家。在2002年起的三年保护期内,同一家外资零售企业在华所属大型连锁超市不得超过30家,但这一限制现在已经大大突破。

以家乐福为例,被批准在中国开设的连锁店,包括正在施工尚未开业的店铺,已经大大超过30家,达到了45家。而正式得到国家批准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零售商只有40家,但实际已经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企业却超过300家。

外国资本之所以能绕过原国家经贸委的规定,违规开店,主要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行为造成的。郭戈平指出,有一些外国资本是变换了一些投资方式,有的是完全从文件上看,就是一个中资企业。“现在国内的大部分外资零售企业都保持低调的作风,甚至连自己的年销售额都不愿意透露。针对目前这种提前开放的现状,国内的一些零售企业都表示忧虑。”郭戈平说。

不少国内企业指责地方政府的行为违反了国家政策,为了完成引资指标,不惜出让城市黄金地段,对跨国零售业采取敞开大门,无条件协助国外零售业大开分店,并给予外资零售企业各种“超国民待遇”。

王填认为,这是造成海外资本在超市业过度扩张的主要原因。“与其他产业相比,零售业应该是按照市场规则运行比较早的产业,但我们受得的冲击却最大。当批发业还带有计划经济的特点时,零售业的价格基本上已经完全放开。”王填董事长对记者说。

“因为种种条件限制,当时老总们出去学习的机会有限。”王填说:“我们先天不足的局限性还没有克服,国外资本就带着数十年的先进管理模式,打开了国门。”王填的说法代表了大多数中小超市企业主的心声。也正是因为此,王填联系100多个两会代表向薄熙来提交了他接任

商务部部长以来的第一个议案,希望出台相应的政策,遏制国外资本的大肆扩张。

一方面,外资绕开国家的政策规定;另一方面,为了应对跨国巨头们的进攻,众多的国内商业企业开始扩张自己企业的门店数量,希望通过“跑马圈地”来占据有利地位。引人瞩目的是,同样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上海的零售企业组建成了中国第一家商业航母——百联集团。从资产规模和营业规模上看,这家挂牌不久的中国商业巨无霸,有望迅速跻身世界500强之列。然而,拼凑起来的巨人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还需假以时日观察。

沃尔玛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不认为这种短期的行为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企业生存和竞争的优势在于培育长期稳定的经营模式。”

“买洗发香波,到哪个商场都是潘婷、飘柔;买方便面,不外乎是康师傅、统一等等。为什么消费者会选择家乐福、沃尔玛。我们认同的答案就是价格以及包括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软性机制。这不是要政策,要支持能要得来的。”这位经理说。

“抛开商业利益,中性地来说,企业采取守城的方式是守不住自己阵地的;只能是扩大势力范围去进攻。天津有个家乐连锁店,我们曾经去考察,发现他们做得很好,从产品的陈设和选择上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家乐福和沃尔玛的痕迹,集合别人的优点,又保持自己的本色,才是有前途的,对我们来说这种竞争也才更有压力。”这位经理说。

报道:中国零售业:全面开放前的难言滋味1

价格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软性机制更能吸引消费者  

当然,沃尔玛经理没有提到的是,这些国际巨头拥有的强有力的海外资本做后盾,使其能在不计亏损的情况下,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而这是国内企业所不拥有的。

总的来说,中外资本在围绕超市展开的跑马竞争,体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不同时期的政策主导和倾斜。分析外资零售商在华发展的条件,资金,技术,人才,市场资源并不难,然而,中国政府今后对各利益体的限制性政策还是鼓励性政策,在这个敏感的时间显得尤其重要。

国内企业希望政府能在全面开放零售业期间,用WTO许可的一些技术手段来限制和减缓外资扩张的速度;特别是一些大型国有商业企业,更憧憬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向“商业航母”转变。

有意思的是,外资零售商也切身体会到:要想在政府调控力量颇大的中国市场发展,外资企业必须赢得政府的认可和政策支持。有些外商甚至干脆“投其所好”,大谈“天天平价”、“24小时便利”,以及带动中国产品出口、消化国内劳动力、增加地方税收等等。

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曾经做出了权威预测:在未来3至5年,中国零售业60%的市场将由3到5家跨国零售巨头控制;因为中国本地零售企业不仅在资金、人才、规模等方面不及外资企业,而且在管理方法、经营理念、营销策略等方而也稍逊一筹;

现在看来,这种传统的单纯基于经济的分析,还只说对了部分的原因。一位在知名外资零售企业任公关部门要职的人士调侃说:“哪天我们说的成了‘政绩’,争取更宽松的政策环境就容易了。”业内人士也指出,家乐福与各地方政府的关系现在看来也更密切了。在马不停蹄地开店选址的同时,家乐福们还尽力配合各地方政府,小拘形式地召开各类采购会。

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宋群则认为:“总体上,外资进入对于中国整个零售业起到了促进作用,我们无法抹杀这种积极因素。从商业业态上来讲,超市、大卖场(大仓储式)、百货店、直销业丰富了中国消费者的多样化要求。

“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外资进入也可能造成‘恶意竞争’。有人认为,到年底,一旦零售业全面开放,国外资本会加速中国零售业全军覆没。我并不这么认为,一些城市,比如上海在准备工作上就做得很好,上海一边整合国内零售业,一边对外资进行限制,现在在与外资抗衡

上,已经初具规模。”

“北京在这一块做得还不是太好,各区之间,还有很多限制,整合的力度不够。”宋群说。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国雄教授则对记者说:“即便开放,这种冲击也不会突然变得不可收拾,外资进入不能一下子全面铺开,外国资本进入服从资本增殖的战略。”

在中国固有的体制下,外商能迎合地方政府的急功近利行为,学会跟烦琐的本地官僚机构打交道,中国企业的现实选择只能是迎难而上,调整自己的战略,回头已经无路可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