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琴收藏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谭雪梅)
<span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4px;=""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font-weight:="" letter-spacing:="" line-height:="" 21px;="" orphans:="" auto;="" text-align:="" start;=""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hite-space:="" widows:="" 1;="" word-spacing:="" -webkit-text-stroke-width:="" display:="" inline="" !important;="" float:=""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大圣遗音
2003年,可以说是古琴文化年。两件事促使了它的显赫:在2003年的中国嘉德拍卖有限公司的拍卖会上,古琴相继两次创造了拍卖成交的新纪录。2003年春季,一张唐代“九霄环佩”古琴在嘉德春拍创造了346万元的纪录。到了秋拍,这一纪录又被刷新,一张“大圣遗音”伏羲式琴以891万元成交,创造了古琴成交的新的世界纪录。2003年11月8日,古琴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获得成功。
在收藏领域里,与字画瓷器不同,古琴热有一个慢慢捂热的过程。近年来许多影视剧根据剧情需要,采用了一些古琴曲配乐有关,如《笑傲江湖》、《秦颂》、《英雄》等,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使大家从听觉上增加了对古琴的认知。
古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拨弦乐器之一,也是当前世界上保存至今的活的音乐艺术中最为悠久的传统乐器。与乐器同在的还有3000多首琴曲。看看古琴琴曲如《流水》、《平沙落雁》、《梅花三弄》等就能感受到古琴是人对自然的感悟认识与再表达表现的关系。此外,琴、棋、书、画,古琴是中国传统四艺之首,是中国传统文人修养和学养重要的组成部分,魏晋时代就有左琴右书的说法。学琴与听琴是文人的必修功课,如传世名画宋徽宗《听琴图》就是生动的写照。于是,其不仅是一件简单的乐器,大量的人文信息都承载其上,由此派生了其文物价值。
<span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4px;=""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font-weight:="" letter-spacing:="" line-height:="" 21px;="" orphans:="" auto;="" text-align:="" start;=""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hite-space:="" widows:="" 1;="" word-spacing:="" -webkit-text-stroke-width:="" display:="" inline="" !important;="" float:=""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96岁的曾竹韶如今还经常操缦不止
在古琴收藏界,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琴是年代越久远越好,这与瓷器、字画的收藏不太相同。比如瓷器目前市场总的趋势是明清的青花、粉彩比宋瓷卖得好;字画中,现当代的作品普遍比一般的古代作品值钱。而古琴的价值绝对是与年代成正比,越老越值钱。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就是唐琴了。唐琴的存世量非常少,只有十余张左右,目前基本都在世界各地大的博物馆和研究院等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有唐琴,流落民间的也还有,只是数量非常有限。在收藏者看来,能收藏到一张唐琴是最高境界。唐朝的琴为什么得到青睐?除了年代久远外,还与它的制作大气有关。保存时间越久的琴,其声音越是松透沉穆,故而文物价值和市场价值越高。
从形态上说,老古琴形状基本上说是唐圆、宋扁、明瘦、清秀。此外,老琴还有自己的特征,这就是断纹。古琴的断纹有很多种,主要有蛇腹断、流水断、牛毛断、梅花断等,断纹就像树的年轮一样,可以根据它们来判断琴的年代。
全国各地都有古琴收藏家,而目前北京知识界里学弹琴的人渐多。上世纪50年代,古琴通常是在私人之间买卖或是在委托商行里出售,中央美院雕塑系教授曾竹韶与其夫人,50年代末就开始学古琴,在委托商行花120元买了一张宋琴。他们当时跟古琴大师管平湖学琴,后来又陆陆续续买下几张琴,曾竹韶现有4张古琴,如今他已经96岁高龄,还经常操缦不止。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的陈长林先生,在科研之余弹琴,经常参加一些在北京的雅集活动。
在民间,到底有多少古琴存世,似乎谁也说不清。在茫茫人海中,当然还是会有明白人,他们就是北京从事古琴修理的师傅。北京专事古琴制作与修理的田双琨说:他2003年平均每月修一张宋琴。
江浙一带是我国古琴广陵派、金陵派、浙派、虞山派的发祥与发展地,在民间自然有许多好琴,且这些琴流传有序。在南京,保存完好的还有元代大画家赵孟頫、明朝末期优伶李香君的琴。此外,这里从上世纪30年代至今,出了许多古琴大师,老一辈的有刘少椿、夏一峰、张正吟、王生香、甘涛等。因此南京的古琴存世量就较其他地方多。
相对来说,港台地区收藏家收藏古琴的意识比内地要早,上世纪80年代,他们就来内地大量地收购古琴。如香港的唐建垣、张庆崇,个人收藏都有相当规模。他们研究古琴,教习古琴,演奏古琴,在香港带动起一股收藏与学习古琴热。2003年嘉德春拍购买古琴的何姓先生,是香港一位企业家,他在拥有了古琴后,从弘扬古琴文化的角度,出钱让专家运用CT扫描这张古琴及其他一些文物价值较高的琴,得到了第一手的剖面图资料,提供给研究者与制琴者使用。
古琴原本是文人修身养性的乐器,上世纪50年代后慢慢有了专事演奏的职业演员。因此,古琴向专业人士手中聚拢,成为正常现象。所以,有许多老琴好琴慢慢藏于专业人士手中。上海古琴演奏家龚一家藏有唐宋元明清五张好琴。在古琴界,还有传赠古琴的传统。一般老的琴家会把自己的好琴传给自己最为得意的弟子,上海的琴家龚一就从他老师张正吟手里继承了一张据说是李清照使用过的琴。 古琴收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