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特稿:英国女童被害案引发“个人资料”争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李孟苏)

海外特稿:英国女童被害案引发“个人资料”争论0

卡尔因做伪证和协助杀人被判入狱  

海外特稿:英国女童被害案引发“个人资料”争论1

亨特利将在监狱中度过余生  

学校职工杀害了两个女孩

2002年8月4日傍晚,剑桥郡索汉姆镇,没有任何征兆,也没有留下任何踪迹,两个10岁女孩霍丽·威尔斯和杰希卡·查普曼,谜一般消失在这个安静的村庄里。她们两人都是曼联球迷,失踪前都身穿红色的曼联队服。

现在,谜底早已揭开,两个女孩所在学校的门卫伊恩·亨特利杀死了她们。

破案过程中,警察面临着很大压力,案发头三天,每天有1800个公众电话打到警察局询问案情。警察调查了剑桥郡记录在案的300名恋童癖。

两个女孩失踪12天后,8月15日,警方请来一位著名的通信专家协助侦破。通信专家经过测试,发现两个女孩在三个地方使用过手机,其中一个地方安装有CCTV(中央监控系统)的摄像头,录像带上有两个女孩经过的图像,这个地方正好通往亨特利的家。

警方于是拘捕了亨特利。在警方公布的录像中,可以看到亨特利当时手抱着头,思考了40秒钟,好像突然下了决心,小心翼翼地说,他可能是最后一个见到两个女孩的人,但是他没有恶意。

警察搜查他家,在家里、车上发现了被害女孩的头发、指纹、衣服纤维,所有证据都表明亨特利杀害了两个女孩。但亨特利仍然不说真话,直到两个路人发现女孩的尸体,他才承认女孩们死在他的家里,但不是谋杀,而是一起意外事故。

亨特利至今没有说出他杀害这两个女孩的动机。认识亨特利的人,也没人知道他为什么要杀人。亨特利自始至终在撒谎,这一点引起犯罪学家、心理学家的兴趣。经过分析,专家认为亨特利的人格缺陷和他少年时代的遭遇有关。

亨特利1974年生于英格兰东部亨伯塞德郡的港口小城格里姆斯比,童年生活还算幸福,母亲很关爱他,父亲常带他去看轮船,不过他更喜欢飞机,尤其喜欢军用飞机。13岁时,他因为不喜欢新学校,转回原来的学校上学,以前的朋友都疏远了他,他的大脑门还被同学们起了个外号“多佛的白崖”(英吉利海峡边上的多佛港口一带遍布白垩悬崖,是著名的旅游地,也是偷渡者到达英国的第一站)。就在那一年,他看到父亲和家里16岁的小保姆在床上厮混。他父亲揍了他,威胁他不准说出去。从此,亨特利开始说谎,并出现了暴力倾向,15岁那年,他因为一个网球,差点掐死一个14岁的男孩。后来,亨特利把他看到的事告诉了母亲。父母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父亲开始酗酒,把一切都迁怒于他,对他拳脚相加。18岁以后,亨特利的职业发展也不顺利。他一个接一个地换工作,先是在亨氏食品厂当工人,后来又去金佰利当包装婴儿纸尿片的工人。生活没劲,只有在酒馆里编着各种瞎话和女孩子们聊天时,他才感到一丝轻松。

17岁时,亨特利交了个女朋友。21岁那年,他们瞒着女孩的家长结了婚。结婚没几天,女孩离家出走。他弟弟去安慰嫂嫂,又和嫂嫂发生了感情。最后这女孩和亨特利离婚,嫁给了小叔子。离婚没多久,亨特利开始报复社会。他和一个15岁的女孩睡觉,女孩家长报告了社会救助中心。从此,亨特利的恋童癖越来越失去控制。他发现,越年幼的女孩,越容易控制。仅21岁那一年,他就和12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发生关系,此后几年,他又和9个女孩发生关系,这些女孩多数只有11岁。在15个月中,他曾四进宫,还因强奸罪被拘捕,但都因为证据不足,警方又撤了案。到1999年,亨特利在家乡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名人。

亨特利为什么要杀这两个女孩?探长说,也许是8月4日那天,他的女友卡尔离开了家,让亨特利很不高兴;卡尔给他打了个电话,他生气地挂了。恰巧这时,霍丽和杰希卡经过他的门口。

海外特稿:英国女童被害案引发“个人资料”争论2

警方在索汉姆大学的一个箱子里发现的两名女童被害时穿的曼联球服  

海外特稿:英国女童被害案引发“个人资料”争论3

亨特利车上的清洁布  

海外特稿:英国女童被害案引发“个人资料”争论4

亨特利在伦敦中央刑事法庭承认在他家浴室杀死两名女童之一  

引起争论的《个人资料保护法案》

这样一个臭名昭著的人,是怎么离开家乡,在学校谋到工作的?为什么剑桥警方第一次调查亨特利后没能及时得到他在家乡格里姆斯比的不良记录?亨特利被拘捕后,接受了一次电视采访,节目在全国播出,格里姆斯比一位中年妇女看到后,认出亨特利,给警察局打了电话,举报亨特利的不良历史,才给审讯带来一个突破口。是什么妨碍了两地警方的合作?这个问题在“索汉姆女童谋杀案”结案后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负责侦破案件的一位探长说,剑桥警察局现有的信息系统根本不能提供亨特利的个人历史资料。2003年12月20日,剑桥警方披露说,刚开始调查亨特利时,他们和格里姆斯比警方联系,对方说,这个人很“干净”。案件破获一个月后,亨伯塞德郡的一名高级警官公开批评《个人资料保护法案》,说这项法案强迫他手下毁掉了有利于破案的信息。

《个人资料保护法案》规范了对个人资料的管理,比如什么机构可以掌握个人资料(医院、警察局、法院、大学、政府机构等),什么样的资料可以被保留、保存多长时间,什么时候被删掉,什么情况下可以提供资料、提供给什么人……有关个人的指控、案底、裁决结果(判刑或警告)等与犯罪有关的资料,由警方来管理控制——根据《个人资料保护法案》,到了一定期限,警方可以删掉他的被指控记录。

个人资料的另一个重要性体现在就业上,特别是申请儿童工作。就连负责侦破的剑桥警官也说,亨特里申请工作时,格里姆斯比警方没有向学校提供有关性犯罪信息,是完全符合法案的——不能因为这些信息对找工作有用,就一直保留它们。激进分子却认为,应该保留所有的犯罪资料,包括所有指控,而不仅仅只是被定罪的罪行。

“索汉姆女童谋杀案”暴露了警方在处理个人资料上工作不力、管理混乱、各自为政,所以,现在,已经有强烈的呼声要求削弱单独的警察局对个人犯罪记录的控制权,将这些数据转入刑事犯罪记录局(CRB)处理。CRB成立于1998年,是为了向雇主提供工作申请人的背景而建立的一家私营机构。

被害女童杰希卡·查普曼(左)和霍利·威尔斯(右)  

目前,政府已经意识到现有个人资料管理系统存在漏洞,内务部也在考虑建立新的信息处理系统,统一集中地管理个人资料。但政府智囊机构思想研究室的主任克莱尔·福克斯认为要慎重行事。他说:“我们不能混淆指控和定罪的概念。对于儿童工作者的调查,已经做得有些过分了。现在,一个人只要他申请和儿童有关的工作,从一开始就被自动怀疑为心理、动机不健康。那种认为我们不仅应该保留个人的被定罪资料,还应该保留个人的被指控资料的想法,违背了一种基本的法律观念:每个人在定罪前都是清白的。一个人被指控10次,也不能等同于他有罪。”

现在,要谋到学校的差事,必须取得一个文件证明自己没有前科。这个证明文件由雇主去警察局申请,申请的同时雇主还能查到存档的其他文件。学校老师们现在都非常害怕被指控虐待、性侵犯学生。2002年9月,案件发生后的新学年,因为对全英国幼儿园、中学教师进行前科审查,工作量庞大,新学期开学时间大大推后。事实上已经是人人自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