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导、春兰、红塔、五粮液汽车?

作者:程磊

(文 / 程磊)

如果进入汽车行业是这些“外来人口”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毋庸置疑的是他们看重的是人世后蒸蒸日上的中国汽车市场。在绝大多数国家,一辆普通车的经营利润是5%,豪华车也只有l0%。而在中国这个数字达到了20%-30%,甚至更高。以广州本田为例,1998年以ll亿人民币的低投入,当年就实现6亿元利润,一跃成为本田在全球19个车厂最赚钱的公司。

波导、春兰、红塔、五粮液汽车?0

(象牙黑工作室)

尽管汽车行业利润诱人,但对于这些伺机进入的“外来人口”而言,横亘在面前的是“准生证”难题。目前全国共有123家整车生产厂,而其中有70多家年产不足1万辆,由于正面进入行业十分困难,这些汽车厂被看成进入行业的“壳资源”。

“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即将于年底出台的新《汽车产业政策》将进一步严格审查新进汽车整车业的生产厂家资格。而借壳进入汽车业的路径有可能被斩断,这使得家电企业进军汽车的脚步匆忙起来。”资深车评人钟师这样分析。

据了解,目前民营资本介入汽车生产业最常采用的方式是通过参股或收购来改造拥有汽车生产权的企业,如美的收购三湘客车、云南客车企业就是最新的榜样。外界认为,波导也将采取目前流行的参股收购方式介入汽车业。

在声称要进军汽车业的这些外来人口中,以家电企业的呼声最高。最近有报道称奥克斯母公司宁波三星奥克斯集团也将进入汽车业,目前正计划收购江西五十铃或江西富奇,不久会成立汽车子公司。今年8月,美的与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签署了“美的云南汽车整合项目”,计划5年内投资20亿元人民币,对云南客车厂、云南客车改装厂等企业进行改造,改建现代化生产线。

美的总裁何享健表示:“积极谋求进军汽车业是美的产业调整的方向。美的构想的庞大汽车产业梦,是逐步涉足客车、货车、轿车生产,将汽车培育成美的新支柱产业。”美的集团副总裁、美的汽车投资项目总负责人赵勇也表示,“与家电业相比,汽车业存在着较稳定的利润空间,美的看好这样的机会。进入汽车业是美的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也是美的现有优势向其他产业的延伸。”

而进入汽车行业更早的是春兰集团。春兰自1997年以7.2亿元接手南京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以来,主要是以生产四大类的中、重型卡车产品,占国内重型车市场份额的2.35%。但春兰要突破的一个重点不单是汽车,而且是轿车。春兰方面表示,进军汽车业是选择了更多的利润增长点,甚至还要在不久的将来,伺机进军“家轿”领域。

家电企业进入汽车业似乎已经成为最近的“时尚流行趋势”。对此,中国家电问题专家罗清启评论说:“家电业的利润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企业在家电上加大投入已无多大‘钱途’。少许赢利或者是亏损已经让家电企业们感觉到生存环境的恶劣,出走成为时下行业新的生存性话题。”格兰仕副总俞尧昌更直截了当地指出:“一些企业开始通过多元化方式进行大规模资本抽逃。这已是家电行业的第二次大规模资本转移。”

相对于家电企业的被迫“转型”,欲进入汽车领域的其他行业巨头更多的是主动地“多元化”。

烟草大王红塔集团在6年之前就联手一汽早早突入汽车制造领域,而多元化发展是红塔多年来始终都难以突破的瓶颈。10月中旬,一汽集团打造经济型多功能轿车品牌“佳星”在国内开创同一车型两地生产的先例,其中的南方基地就落地于云南的一汽与红塔的合资公司一汽红塔汽车有限公司。目前一汽红塔尚处于生产准备阶段,明年将以散件组装方式生产“佳星”轿车,两年后将达到年产10万辆的规模。有消息传出,一汽红塔的产品战略出现重大转变,一汽红塔从传统的轻卡生产全面迈进轿车生产领域。

“五粮液集团是否将生产整车,我们暂对外保密。但集团已经完全具备整车生产的能力。”五粮液集团总裁王国春颇具玄机的告白引发业界无数联想。王国春还表示,“要想扩大规模,在白酒业普遍萎缩、增长空间不大的情况下,选择产值高、规模大的汽车业,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这也是为多余的资本寻求出路的必然选择。”

也有证券市场分析人士认为,不排除五粮液借进军汽车业刺激低迷的股价的可能。由于受白酒加税的影响,五粮液今年以来在白酒方面的状况并不乐观,因此寻找一些概念来刺激股价。今年1-9月五粮液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仅为9. 03%,与去年突飞猛进的增长不可同日而语。造车消息传出后,9月下旬开始,五粮液从当时9.10元一直上升到10月底的9.75元,涨幅接近l0%。

对于中国汽车界新近出现的这类令业内人士疑惑不已的事情,钟师认为,家电企业做汽车就是一场迫不得已的赌博,“有钱只是拿到了赌场的门票,家电企业没准儿还没搞清汽车的游戏规则,手中所握的巨资就已经被蚀掉了。竞争激烈的市场在吞钱,大规模的车界巨头还可能会骗你的钱。”相比较而言,像红塔这样的企业,之前有跟一汽合作的基础,造汽车对他们来说也算是轻车熟路。

据钟师介绍,全球汽车工业报告指出,中国汽车市场到2006年的总产能预计会达到690万辆,而汽车销量却难以超过220万辆,产能过剩严重。不知道这个数字对于那些急不可耐地进入汽车行业的“外来人口”而言,他们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