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天还会出唱片吗?
作者:王小峰(文 / 王小峰)
如果有人告诉你,在将来的某一天,你去唱片店里买不到新唱片,你会相信吗?也许这有点危言耸听,不过要是照着现在的趋势发展,说不定将来真的会变成现实。
盗版和网络交换的出现,使全球唱片业都面临一个棘手问题(21Pic)
现在全球唱片业都面临一个棘手问题,那就是盗版和网络交换。对于法律比较完善的国家,制止盗版相对来说容易一些,因为盗版方式决定了它只能通过人们可以触摸的方式交换。在这个交换过程中,就会出现人赃俱在的场景,因此盗版不会在法律处罚比较严厉的国家大面积出现。但是随着新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出现,数字化交换成了摆在全球唱片业面前的一个难题,再严格的法律,它也不会允许执法者随便打开一个人的电脑,来检查电脑里是否有音乐交换的证据。既然这样,一个人在家里上网,与全世界任何一个人做文件交换,法律都无权干涉。因此,便出现了网络交换“点对点”的软件,出现了像napster、audiogalaxy这样的网络交换服务器提供交换服务。因为提供交换服务器在主观上有故意行为,所以这两家公司后来都败诉。
后继者们更聪明了,他们只提供一个交换软件,而且都是免费的,至于这个软件别人下载了干什么,他们不管。这样一来,在法律界定上就出现了麻烦,明明谁都知道这个软件是用来交换歌曲的,可你就是拿它没办法。像soulseek这样的点对点网络交换软件,之所以能逃出法律的制裁,很关键一点就是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法律许可的。soulseek把责任全部推到用户身上,于是又回到开始,法律没法拿用户怎么办。
如果将来的法律仍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那么唱片行业所遭到的打击将是致命的。就世界五大唱片公司而言,他们拥有的市场会越来越小。今年,国际唱片协会统计结果表明,东欧已经成了新的盗版“大户”。而在网络交换方面,则无法统计,能统计出来的就是全球生产出的几十亿张空白光盘60%被个人消费了。
从美国《公告牌》杂志网站的新唱片预告中不难看出,美国的唱片市场也越来越不乐观。今年9月份,美国上市的新唱片有1896种,10月份有852种,于1997年同期相比,这个数字稍微少一点。但是,如果仔细分析这个目录,会发现这两千多种唱片,绝大部分都是再版、集锦或精选唱片,新唱片只占很少一部分。而6年前新唱片和再版唱片的比例相差无几。如果再这样下去,有一天我们真的就没有新唱片可买了。
唱片业有它一套经营模式,那就是通过出版唱片来达到赢利目的,并由此建立起一个庞大、复杂的产销系统,唱片在其中是核心。如今这个核心面临颠覆,意味着将来的唱片业经营模式将发生彻底改变。现在可以预见几种可能:第一,唱片业名存实亡,出版唱片只是一个幌子,由于利润越来越少,唱片像当年的音乐录像一样只起到推广作用,艺人可以通过音乐会、广告等方式赚钱。第二,音乐将面临消亡,随着技术突破,音乐创作已不再是懂音乐的人可以做到的事情;任何人都可以去“创作”音乐,这种创作方式将慢慢改变人们的审美方式,把别人的音乐拿过来改良就可以让自己成为音乐家。
如果朝好的方面预测,那只能寄希望将来出现一种新的传播介质,来代替现在的数字激光唱盘。这种介质必须是低成本、不可复制,同时又要优于卡带和密纹唱片。还有就是寄希望比尔·盖茨发发慈悲在他的操作系统里取消播放音频格式的功能。显然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人们现在看到的都是技术发展对市场的冲击,而忽视了技术对音乐自身的改变,这种改变是无法预测和控制的。只要唱片业还以销售音乐为最终赢利目的,音乐就有变异的可能。如果说将来音乐会何去何从,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在制作上低成本的音乐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流行,比如民谣音乐。
唱片业的暴利现象也可能会消失,流行音乐将进入一个没有巨星的时代,再也不会出现像迈克尔·杰克逊那样一张唱片卖出4000多万张的神话了。高投入制作唱片的风险越来越大,以往那种一家唱片公司单靠几个台柱就可以玩转市场的操作模式将不复存在。唱片公司更希望旗下艺人的结构比较平均,绝对不会用一个巨星养活一堆不赚钱的艺人。相比之下,独立唱片公司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大。
说到最后,这一切有可能发生根本改变的因素决定于唱片业未来的销售模式,传统销售模式究竟还能起多大作用?当它面临崩溃时,唱片业的特征也随之改变。未来究竟是美好的还是一场噩梦,先不管它。就拿眼前台湾地区唱片业从业人员蜂拥到大陆这个例子就能说明一切问题。台湾唱片业可算得上是整个华语地区的龙头老大,但是短短几年间就被盗版和网络交换打败,与其说坐以待毙,还不如到正处在发展阶段空间更大的大陆来寻求机会。类似这样的变化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在发生,有一天,当你回头一看,会发现那时候的唱片业跟现在完全是两码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