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150岁

作者:鲁伊

(文 / 鲁伊)

宋美龄去世是上周的大新闻之一。这个生前说过“我要比我所有的敌人都活得长”的女人一生经历了三个世纪,终年106岁。不过,按照一位美国科学家的预测,到2150年,一个拥有与她同样理想的人可能必须超过150岁,才能夙愿得偿。

活到150岁0

2002年3月31日,一对荷兰孪生姐妹庆祝104岁寿辰。她们是荷兰年纪最大的孪生姐妹,可能也是世界上年纪最大的孪生姐妹(法新/AFP)

做出这个预测的人是爱达荷大学生物学系的史蒂芬·奥斯塔德(Steven Austad)。几年前,他就宣称,在2150年的某一天,一定会有某个人—毫无疑问会是一位女性,因为目前80%的百岁老人都是女性—神志非常清醒地迎来自己的150岁生日。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公共卫生学院的杰伊·奥士安斯基(Jay Olshansky)对奥斯塔德的预测并不太同意。他认为,130岁将会是人类寿命的上限。两位科学家为此打了一个赌。

48岁的奥士安斯基和54岁的奥斯塔德都是婴儿潮中出生的一代,他们都有两个孩子。根据约定,他们每人拿出150美元,放入一笔投资基金中,每年再向其中增加10美元。这笔钱利上加利,到2150年将变成5亿美元。在2150年1月1日,由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指定的3位科学家将确定出最终的获胜者。如果届时真的有150岁的老人存在,奥斯塔德的后人将得到这笔5亿美元的赌注。反之,获胜者则是奥士安斯基的后人。如果两个人都没有后裔,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将成为奥斯塔德胜利的受益者,而密歇根州立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则属于奥士安斯基一方。

奥斯塔德坚信自己的后裔会得到这一笔钱。首先,人口统计数字就从某种程度上支持了他的看法。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全世界平均寿命从27岁上升到了65岁。在美国,一个生于1900年的人平均不会活过50岁,但现在,美国人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78岁。作为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长寿的群体,日本女性的平均寿命超过了85岁。

此外,长寿纪录也是有力的辅证。目前,有准确无误的出生文件可资考证的世界上寿命最长的人,是6年前逝世的122岁的法国妇女珍妮·路易斯·卡门(Jeanne Louise Calment)。尽管活到120岁以上的人仍然不多见,但百岁老人正在变得越来越多。根据美国统计局的数据,在美国,目前已经有超过4万名百岁老人。而在50年前,这个数字只有2300人。在日本,人口学家预测,到21世纪中叶,百岁老人的数目将超过100万。德国罗斯托克市马克斯普朗克人口研究所的詹姆斯·法奥佩尔(James Vaupel)指出,在许多工业化国家中,百岁老人的数字每十年就要增长一倍。法奥佩尔的研究显示,在这些工业化国家中,从1840年起,人口最高预期寿命一直以每十年增加两年的趋势有规律地线性增长。他还预测,在2150年,工业化国家中人口的平均寿命将达到122.5岁,从而使150岁的老人极为常见。

不过,奥士安斯基的怀疑也并非没有道理。在1900年到1950年间,由于冷藏技术和污水处理技术的广泛采用,以及对工作环境安全性的提高,公共卫生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减少感染和寄生虫疾病的发病率使婴幼儿死亡率显著下降,每个被挽救的小生命都会为人口寿命总数中增加几十年。平均下来,增长的幅度可以用十年计。这是导致该时期人口平均寿命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

在1950年左右,这个模式发生了变化。医学进步有效帮助了成年人和老年人寿命延长。然而,这些医学手段只能让个体寿命延长几年时间。因此,从平均寿命来看,增长多以月计,此前的急剧增长趋势不再重现。正因为这一点,奥士安斯基才认为,即使将生活方式改变,医疗技术进步,补充维生素、抗氧化剂和激素,甚至是基因疗法这些有助于延长寿命的手段全都结合起来,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中,平均人口寿命不太可能会从85岁显著增长到百岁以上。“20世纪的突飞猛进对于今天的医学界来说,将会是很难复制的历史。”奥士安斯基说,“在不远的未来,人们有可能活过130岁。但在此基础上再活20年吗?我不认为这会发生。”

其实,奥士安斯基和奥斯塔德的真正分歧在于,在未来的150年中,人类是否有可能找出自身衰老的秘密并以此控制衰老。目前,绝大多数研究人员都同意,在未来,真正能让人类预期寿命有飞跃性增长的,不在于如何治疗疾病,而在于如何延缓身体的衰老。密歇根大学的生物学家理查德·米勒(Richard Miller)指出,根据研究,如果癌症、心脏病、中风和糖尿病都变成可以治愈的疾病的话,一个50岁的女性能活到95岁。但是,如果能延缓她衰老的进程,她的寿命将可以达到115岁。更重要的是,在多出来的这20年中,她可以活得非常健康。

最近的多项动物实验均已显示,衰老是完全可以被延缓的。用简单的低热量食物喂养的白鼠可以长寿40%,放在冷藏箱中的果蝇寿命是未经冷藏的果蝇的6倍。在阉割后,猫、狗甚至是人类都可以比平均寿命多活若干年。然而,为了达到长寿目的而做出的这些牺牲,却是绝大多数人所不愿意接受的。不过,深入研究正在使长寿之道变得不那么艰难。其中.最有潜力的是对长寿基因的研究。

研究人员已经发现,在蛔虫体内的一个基因突变可以让它的寿命延长600%。这些动物体内关键的长寿基因都与控制基本生理过程(如能量消耗、生长率和细胞分化等)的蛋白质编码有关。一些基因还能保护关键的蛋白质免受压力损害。一些科学家猜测,轻微的、慢性的压力一比如低热量的食物或温度较低的房间—可以激活这些基因发挥作用。然而,迄今为止,科学家们却还没能够在人类基因组中找到可以延长生命的基因。“我们知道了许多可以缩短人类寿命的基因,但还不知道有任何基因可以让人活到非常高龄”。

活到150岁1

2002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颁发给在细胞程序上做出突破的三位科学家。图为其中之一的John Sulston(路透/Reuters)

寻找人体内的长寿基因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在另一个方面,长寿不可避免地会成为社会问题。非洲小猩猩与人类的基因99%是相同的,但人类的寿命却是小猩猩的两倍,这很大程度上源自人类会为自身营造一个低风险的生存环境。医学昌明和技术进步是降低生存风险的主要途径,但问题是,它们究竟有没有一个限度?事实上,质疑2150年人类可能活过150岁的奥士安斯基坚信,在人类寿命长度这个问题上,并不存在生物学上的限制—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人类完全有可能长生不老。但是,在实际操作上,却的确存在着一个界限。除了运气之外,社会愿意为抗衰老而投入的资金总额,个人愿意花在延长生命上的时间和精力,都会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虽然吸烟缩短寿命、锻炼有益健康的理论已经在公众中广为传播,但真正愿意并坚持这样做的人并不是很多。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活到150岁,但那样的150岁,真的好吗?

生命速率理论

为什么不同物种各自的寿命也有所不同?一百年前,生物学家们提出了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的生命速率理论(Rate-of-Living Theory)。该理论指出,动物新陈代谢的速度限制了它们的寿命。因此,像海龟这样的冷血动物会比兔子这样的温血动物寿命长。同时,体形较大的动物新陈代谢比较慢,因此也会比小动物长寿。

活到150岁2狐尾松一地球上最古老的树木之一

生命速率理论的一个经典论断是,所有种类的哺乳动物一生中的心跳次数是相同的。心跳得快,新陈代谢的频率高,体内产生的会损害DNA、酶和细胞膜的自由基也就积累得快,从而使寿命变短。反之,动物则会得享天年。

生命速率理论的一个例外是鸟类。鸟类的新陈代谢速率是许多哺乳动物的两倍,但它们的寿命却更长。鹦鹉甚至比大象长寿,而蜂鸟可以活14年—从体重上讲,这相当于一个人活到500岁。一种体形不到老鼠一半大的北美蝙蝠甚至可以活30年。反之,负鼠的寿命很少会超过两年。

当然,人类是生命速率理论最大的一个例外。以体形和新陈代谢率而计,人类的寿命本应不到现在的1/4。

下一篇: 撞上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