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宫如可收购文物?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李堕)
2003年7月25日,沉淀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淳化阁帖》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赏读会上展出
三联生活周刊:故宫认为收购《出师颂》的价值是什么?
余辉:这件隋代作品表现了中国书法中草隶演变为草书的过程,是书法发展中重要的一环。不光是故宫缺这一环,全世界的博物馆都缺这一环。现在我们把这一环连接上了。有了《出师颂》,我们西晋、东晋、隋、唐书法就成了一个系列。《出师颂》的收藏,也给其他的晋唐书法带来了增值。
三联生活周刊:如何评价故宫名贵书法作品的价值?
余辉:如果说故宫收藏的早期书法是眼睛,那么这一批书法就是瞳孔——已经是最好的了。
我们展出的《淳化阁帖》,是中国北方现存最早的刻本,这里汇集了汉唐的书法名作,我们把其中汉朝到晋朝的草书部分展出给观众,可以很形象地了解到隋朝以前中国章草的发展。我们又展出了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并且知道作者的墨迹,西晋陆机的《平复帖》。
乾隆皇帝在养心殿西暖阁建了三希堂,收藏了王珣的《伯远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如果陆机的《平复帖》的作者问题还有个别异议,而王珣的《伯远帖》则是当今世上对晋朝书法惟一没有争论的真迹。王献之的《中秋帖》根据近50年研究,发现是米芾的临本。我们在展出时也给予了观众更多信息,比如纸张是北宋的竹纸,毛笔用的是无心软毫,这种笔是北宋中期才出现。我们还展出了冯承素摹的《兰亭序》,这是现存的三件《兰亭序》中摹得最好的一件。
三联生活周刊:故宫是否会将重要文物列入收购的计划或名单?
梁金生:我目前正在做明年的收购计划和预算,但计划很难定。文物征集是可遇不可求的。有时我们知道一些线索,但一拖十几年解决不下来。比如美国王季迁手中有一副《七十二神仙》图,80年代跟我们谈过,但一直谈到现在也没有结果。今年老先生去世,现在这幅画被哪个子女继承我们也不清楚了,而且价格也相当高。这几次拍卖的文物都是突然间出现,故宫再找专家鉴定,向上申报。所以文物征集的预算很难做。而现实的问题是没有预算,就批不下钱来。我的建议是能够拨专款,专款专用,特事特批。
三联生活周刊:文物收购的经费如何保证?
梁金生:从故宫的运作看,都是要向上申请款项的。我们按照以前的标准,80年代一年征集费1万元,后来涨到10万元、100万元、150万元、1000万元、直到现在2000万元。以前5万元以内的,主管院长就可以批,5~20万元院长办公会批,20万元以上报国家文物局批。现在文物价值上去后,也不好以这么低的要求来做了。文物的鉴定都由专家完成,很多老专家都不管价格,只管真伪。所以价格问题,还是按照故宫以往征集文物同类品的费用,然后考虑到物价上涨的情况,参考文物商店、拍卖行的价格和卖主的价格,以及自己的实力,综合考虑价钱。文物没有标准定价,说齐白石的画应该多少钱、傅抱石的画应该多少钱,没有衡量标准。买了就是买了,我们就是替国家保存了。
三联生活周刊:如何看待文物收购的市场化手段?
梁金生:拍卖公司可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寻找文物,这是国家博物馆做不到的。如果我们自己要收购,价钱肯定会便宜。前两三年我们收购了元代迺贤的《城南咏古诗卷》,只是花了500万元,如果要到拍卖行价钱就不得了。因为迺贤作品,故宫只有两幅画上有他很小的题跋,成卷的、自成体系的大字没有,从目前状况看别的博物馆也没有。近几年私人藏家越来越多,我认为,文物只要不出国,能够保护好,起到文化延续的作用,在谁手里都一样。但个人收藏条件肯定不如博物馆。故宫曾经接受了大量的文物捐赠,赠与者都是文物大家,他们把毕生收藏捐了出来,这是应该鼓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