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联合操作系统”的来龙去脉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尚进)

“中日韩联合操作系统”的来龙去脉0

Linux所具有的开放源代码特性,吸引了很多国家的关注  

9月初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中日韩经济部长会谈上,日本经济产业相平沼赳夫提出建议:“日本、中国以及韩国的官方和民间将就共同开发和普及开放源代码操作系统进行合作。”日本专业媒体《日经BP 社》因此迅速做出报道,并在报道中明确指出,日本政府将协调日本国内的开放源代码软件企业,且将划拨出10亿日元对开放源代码软件企业提供支援。《华尔街日报》所属道琼斯通讯社的米歇尔·亚玛达(Michele Yamada)随即以《日中韩联手开发Windows替代产品》发出报道,包括CNET、德国《明镜》、英国《泰晤士报》都竞相追踪这条重要新闻。中日韩所代表的东亚经济圈,以及对抗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成为了大多数欧美报道的新闻焦点。

记者第一时间采访长期主持国内自主操作系统研究的倪光南院士,但倪院士表示这则报道中的中方并不是他所主持的项目,甚至表示并不知道国内谁在与日方和韩方合作这个项目。实际上,早在2003年2月,比尔·盖茨访华前夕,并不为人所知的中日韩三国Linux联盟就悄然成立。中方当时的参与者是中国软件行业协会(CSIA),韩日两方面则是日本信息服务产业协会(JISA)和韩国信息产业联合会(FKII)。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理事长陈冲同时也兼任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副司长,是国内自1998年就开始推广Linux的权威人士。

据了解,此次日本经济产业相平沼赳夫所提到的深度合作开发操作系统,正是2月份中日韩三国Linux联盟的成果。与2月份不同的是,此联盟已经不仅是三国官方行业组织参与,日本NTT数据公司、NEC、富士通和日立制作所作为民间企业非常积极,中科院红旗软件公司和韩国三星也代表各方参与其中。在对国内Linux个人开发小组的采访中发现,国内Linux操作系统开发企业和个人并不少,水平也不低,但是商业经营和良性产业运转得并不好,甚至很多程序员对中日韩Linux联盟并不十分认同。反过来从《日经BP社》的报道中也能看到日方对中韩合作者的不了解,日本经济产业省的官员在接受采访中说:“我们还不知道中国的红旗Linux是否真的遵守GNU GPL(开放源代码协议标准),所以首先还需要从各方在开放源代码程度进展上着手工作。”

实际上,日方在三国中最急切策动Linux联盟发展,来自东京的日本政府官员在接受采访中迫不及待地表达自己对微软的担心,尤其是不久前微软操作系统被冲击波病毒利用安全漏洞攻击,加速了Linux联盟的运转。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这位官员表示:“三国均认为市场由同一个公司主导并不好,需要建立交换信息的论坛,从而促进公开源代码软件产品的完善。”实际上,自1997年起国内产业界也不断表达出类似声音,1998年针对微软维纳斯计划而出台的女娲计划,掀起了国内自主开发操作系统的长期讨论与实践,信息产业部和中科院都进行了不断的尝试,红旗、Xteam、Turbolinux等企业纷纷涌现,甚至2000年深圳蓝点Linux在美国纳斯达克IPO上市柜台交易。而日方对开发自主操作系统的渴望更是由来已久,早在微软推出Windows95之前,日本市场的操作系统基本上都是来自于NEC和东芝的专用操作系统,1984年东京大学所开发的TRON系统原本被日立等公司认为是可以替代微软的产品,但是之后美国政府以潜在贸易壁垒做出威胁,而终结了TRON操作系统发展的机会。

德国专业媒体tecchannel针对性地评论道:“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区域的东亚,同时也是世界电子产品生产和设计的核心集散地,确实需要自己的操作系统。”而日本经济产业相平沼赳夫在接受采访时透露:“Linxu联盟9月中旬将在汉城举行三国司局长级会议,11月将正式成立开放源代码操作系统共同开发推动组织。”汇丰证券驻东京的软件分析师本杰明在接受采访时颇具洞察地分析道:“日本、中国和韩国三方对这个合作项目有不同的期待,日方希望开放源代码软件可以帮助日本高科技企业重夺80年代的市场统治地位;中国则看好开放源代码可以减少软件成本开支,从而出售更多的硬件产品;而韩国三星电子则不希望错过机会,用新操作系统开发未来高利润移动数字产品。”Linux所具有的开放源代码特性实际上早已吸引了全球很多国家关注,德国、法国、巴西、芬兰都相继启动类似的开发计划,除了开发个人电脑使用的操作系统外,日益凸现的移动通讯终端也成为Linux系统开发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