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城民歌节——音乐爱好者的狂欢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袁越)

费城民歌节——音乐爱好者的狂欢0

由爱尔兰和喀麦隆音乐家组成的非洲—凯尔特融合乐队“巴卡之外”  

费城民歌节——音乐爱好者的狂欢1

民歌节临时搭建的商店  

费城民歌节——音乐爱好者的狂欢2

露营区有很多音乐家在Jam  

在美国做一个音乐爱好者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因为这里不但可以买到世界各地出产的唱片,还能听到许多优秀乐队的现场演出。每年夏天,美国各大城市还都会举办音乐节,比如著名的芝加哥布鲁斯音乐节和新奥尔良爵士音乐节等。这类音乐节大都从星期五开始连续3天,观众花一场音乐会的钱就可以听到很多乐队的现场表演。如果你是某类音乐的乐迷,去一趟这样的音乐节肯定会让你幸福得直哼哼。

今年8月份,我作为志愿者去美国东部的宾夕法尼亚州参加了第42届费城民歌节(Philadelphia Folk Festival)。美国的民歌爱好者数量庞大,各地的民歌节很多,但像费城这样能连续举办42届的大型民歌节并不多见。参加一次这样的民歌节对于了解美国音乐节的运作方式很有帮助,因为民歌节是所有音乐节的鼻祖,许多现代音乐节的操作模式都来自早年的民歌节,当年定下的很多规章制度直到现在都没有改变。比如,费城民歌节采用集体领导,有一个由民歌专家和歌手组成的组委会负责一切相关事宜。民歌节的所有盈利都会交给“费城民歌协会”,这是一个非盈利性的民歌推广组织,他们用民歌节挣到的钱在费城举办了很多小型的民歌节,还资助民歌手去中小学演出,从小培养民歌爱好者,保证了美国民歌后继有人。

说是费城民歌节,实际上演出是在离费城一个多小时车程的“施文克斯维尔”(Schwenksville)城内一个私人农场进行的。这个农场大概有一平方公里大,一半是露营区,一半是演出区和停车场。平时这里是养牛场,每年夏天则被民歌节使用,在周围铺设栏杆,架设输电设备,通讯设备,供水设备,并搭建各种临时房屋,用来当作售票亭、商店和饮食摊。民歌节完后一切都得拆走(除了耗资35万美元修建的主舞台),把这里再还原成一个养牛场。这一切都是由2500名志愿者完成,这些志愿者参加民歌节不用买票,而且吃饭还能免费,因此很多比较穷的民歌爱好者每年夏天都会开车追着各地的民歌节到处赶场子,过一段吉卜赛人似的流浪生活。

这是我第三次来参加费城民歌节,因此我和一起露营的那几个年轻人混得很熟。这些人平时干什么的都有,我所知道的就有保险推销商、医生、电脑软件工程师和消防队员。他们从小就跟随父母来参加民歌节,因为臭味相投,形成了一个松散的组织。后来大家因为上大学而各奔东西,平时很少见面,每年就靠参加民歌节联络感情。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曾经对我说,民歌节认识的朋友比平时工作时天天见面的同事关系都要好,因为大家在一个星期里一起吃一起住,相互之间的交流要深刻得多。

他们给我分配的任务是在百货商店当售货员,每天站4小时的柜台。我发现其中中学生和50岁以上的老人特别多,这一点是民歌节与一般摇滚音乐节最大的不同,显示出美国民歌的大众化程度很高,不像中国民歌,年轻人不喜欢,老是处于要被“拯救”的境地。志愿者们相互间都特别热情,特别喜欢聊天。晚上他们还经常举办各种主题派对,我所在的百货商店去年的主题是夏威夷,人人腰间围条草裙。今年则是新奥尔良狂欢节,人人在脖子上挂几串彩色项链,互相敬酒,喝醉了就互相开玩笑,显得傻乎乎的。平时工作时他们肯定不这样,因此他们经常把民歌节以外的生活叫做“真实的世界”,意思是说民歌节就是一个世外桃源。不管你平时是律师还是家庭妇女,在这里一律平等,大家在一个星期里集体性地撒一回酒疯,当不得真。

晚饭过后大家陆续回到露营区,很快就把自己搞成微醉,醉了之后就开始弹琴唱歌。我们有好几个水平相当高的民歌手,每天晚上大家都会围坐在篝火旁跟他们一起唱歌。我们还有一个女声四重唱小乐队在露营区很有名,每天都有别处的人来旁听。这个四重唱最吸引人的就是她们的和声,美国民歌非常讲究和声,与中国民歌有很大不同,这一点还可以从两国人民唱歌的习惯上看出来。中国人特别喜欢的卡拉OK大都是独唱,最多来点男女声二重唱。而在这里,几乎每一首歌曲都是由很多声部一起唱出来的。很多歌手都是唱和声的高手。

露营区很多帐篷里有音乐家在Jam。这个英文单词很难翻译,大意是说几个乐手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调式演奏,互相配合,互相激励。这些人往往轮流弹主音,其余的人自动为他弹和弦,一首歌往往要玩上20多分钟。他们互相之间不是比谁的手指快,谁的技术好,而是比谁的配合更出色,谁的solo更精彩。我发现,观众最多的帐篷往往是演奏传统民间舞曲的(英文叫Old Timey),这种舞曲源自阿巴拉契亚山脉,主要乐器为小提琴、班卓琴和吉他,奏出的旋律动感十足,总是显得特别快乐。如果有一帮人在玩这种音乐,周围肯定围着数十人在随着音乐跳舞,听这样的音乐,你的身体肯定是闲不住的。

我在民歌节的这7天里每天晚上都是在唱歌跳舞中度过的。这样热闹的情景每天都要持续到第二天早上3~4点钟。而从早上8点开始,宾州强烈的阳光就会使帐篷变成一个根本不适于睡觉的烤箱。但我这样过了一个星期却一点也不感到疲惫,音乐和啤酒战胜了疲倦和困乏。

正式的演出从星期五下午开始。在演出区转悠,我感觉很像是在逛中国农村的庙会。这里除了唱歌的还有卖民间工艺品的、卖小吃的和耍杂技的,气氛热闹非凡。观众多半是拖家带口,穿着60年代嬉皮士的装束悠闲地四处走动,就像在逛城隍庙。逛累了就坐下来听主舞台上音乐家的表演。主舞台背靠小河,面对一处自然形成的山坡,就像一个巨大的阶梯教室。灯光和音响设备均由专业的演出公司负责打理,效果极佳。

民歌节每天能吸引2万多名观众,门票每天大约是50美元。如果买3天联票则只有120美元,很合算(露营要单算钱)。民歌节只有一家赞助商:专门生产优质民谣吉他的“马丁吉他公司”,商业气氛很淡。今年民歌节请来的歌手和乐队有50多个,和往年差不多。这些人有的全国知名,有的则刚刚崭露头角。早期民歌节歌手所获报酬都是一样的,但现在时代不同了,费城民歌节也与时俱进,拉开了报酬的差价。但据说一般都在几千美元左右,路远的还报销差旅费。虽然如此,算下来民歌节还是肯定能盈利的。

早年的民歌节只会请美国风格的民谣和布鲁斯歌手,现在则完全不同了。今年除了请到著名的布鲁斯歌手奥德塔(Odetta)、乡村歌手玛丽·查平·卡朋特(Mary Chapin Carpenter)和创作歌手安妮·迪弗兰科(Ani DiFranco)以外,还请到了夏威夷吉他手莱德·卡帕纳(Led Kaapana)、澳大利亚民歌手扎韦尔·鲁德(Xavier Rudd)、波多黎各乐队“普利纳·利布雷”(Plena Libre)和一支由爱尔兰和喀麦隆音乐家组成的非洲一凯尔特融合乐队“巴卡之外”(Baka Beyond),显示出民歌节力图向世界音乐领域扩展的雄心。虽然如此,所有乐队都属于民间音乐的范畴,其音乐大都是欢快的、温馨的。虽然有好几支乐队当众在舞台上发出了反战的呼声,但也都不乏幽默感。基本风格的统一保证了观众不会讨厌某支乐队,不像国内的音乐节,经常把很多风马牛不相及的乐队拉到一起演出,给人一种强买强卖的感觉。

除了少数大牌明星以外,大多数歌手都很平易近人。虽然民歌节为歌手单独开了餐厅,但我经常能看到他们去志愿者餐厅和大家一起排队就餐。民歌节还规定所有歌手除了晚上在主舞台表演之外,白天还要去4个小舞台之一表演一场。小舞台只能容纳不到1000人,这样的演出因此显得非常亲切,音乐家和观众之间的交流更加融洽。民歌节设有专门的CD商店,音乐家必须抽出时间去为观众签名,回答观众的问题。如果我对某个音乐家感兴趣的话,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和他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样的事情在一般的商业演出中是不可能发生的。

说到卖CD,所有歌手都会把他们的CD带到民歌节来卖,价钱甚至比唱片连锁店还高。可因为没有中间环节,最后落进音乐家们口袋里的钱就更多了。美国有许多这样的乐队常年在外巡演,依靠演出费和在演出地点卖掉的CD生活,可以说是现代意义上的流浪音乐家。他们不是明星,很多人也不想当明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不受盗版的侵害,继续从事自己钟爱的音乐事业。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这将是流行音乐惟一的出路。盗版损害的只是流行音乐中的明星制,真正的音乐是毁不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