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归图书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小宝)
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签名售新书
“Living History”的中文译名至少有三个:《活着的历史》、《生活史》和《亲历历史》,这三个译名不是译法不同,而是对原文的理解大有出入,这么简单的两个英文,起码两家不对,说不定三方全错,译事太难,读者只能将就一点。
《亲历历史:希拉里回忆录》([美]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著,潘勋等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是8月新书,上架两周,卖得像天气一样热。
我最喜欢的外国人是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喜欢克林顿有两点理由:第一点他是位好领导,美国在他的领导下经济空前繁荣;第二点他是个坏男人,经常犯全世界有些男人会犯的错误,和咱们普通老百姓一样热爱生活意志薄弱,显得很有人情味。很多美国老百姓大概也会这么想,最近一家媒体的民意调查就把比尔哥哥选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位总统之一。有关克林顿的网上民间故事更是层出不穷,我见到最新的一则说克林顿和教皇同一天逝世,上帝想让克林顿下地狱,教皇上天堂,但安排时搞错了,克林顿去了天堂,教皇跌入地狱。上帝马上发现错误,立刻改正。教皇在去天堂的路上遇见刚被撵出天国的克林顿,教皇激动地说,我真幸福,马上就能见到圣母玛利亚(the Virgin,直译为处女玛利亚)。克林顿一脸坏笑,说,对不起,你来晚了。比尔退休三年有余,在娱乐性的人民记忆中,他的形象还是那么可爱,大家想到他就要笑。
做这样一位本色男人的太太,压力一定很大,更何况希拉里自己也是脂粉队里的英雄,抱负远大,所以这笔账更乱。《亲历历史》的写作非常斟酌,希拉里要保持政治人物的风度,书里没有强烈的感情流露,大爱大恨似乎都不恰当,但有些细节还是很有意思。希拉里1971年和克林顿相交,她说两年后克林顿向她求婚,她一直没有答应。1974年克林顿在阿肯色州竞选失败,当年的耶鲁校花才下嫁落难才子。婚后希拉里很长时间仍然没有改姓克林顿,直到现在,希拉里还是将父姓“罗德姆”和夫姓“克林顿”连用。这些叙述传递出几分幽怨消息,比她斩钉截铁的声明——“我们两人相爱了数十年,生下一女,经历父母亡故,都得担起照顾家人的责任,共有一群终身至交,加上信仰相同,一心想为国家尽心尽力”——更真实。
《卓越品牌七项修炼》(李光斗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是一本写得很流畅的品牌经营心得。我对作者闻名已久,比较佩服。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的大学生第一次以口舌之利扬威新加坡,为国争光,李光斗就是辩手之一。当时的评委杜维明做总结发言时引了孔子的一句话:“巧言令色,鲜矣仁。”1990年初,听说他已经在广东把广告生意做得很大,投奔他的朋友能拿到千元左右的薪水,1990年一千块人民币是个很腐败的数字,比本地良民的基本工资多出十几倍。后来间或总能听见别人提到他,提到的都是一帆风顺的好事。几年前忽然有人说他栽了,而且栽得不轻。想不到几年后看到他的新书,依然是业界精英。
这几年海归人士很出风头,现在终于有了海归图书,人不归而书归。《成长1+1》([美]王可、王伯庆著,郭玉洁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红英之死》([美]裘小龙著,俞雷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都是让出版社在发行上有期待的海归图书。
《成长》的作者是父女,父亲王伯庆已经出过几本随笔,有宣传说,王伯庆的风格是幽默,如果说幽默是一种态度,《成长》的幽默我不太懂。这本书反复告诉你的就是女儿王可考取了哈佛,这是多么的不容易——“我有两个朋友的女儿被所申请的斯坦福和所有常春藤盟校录取,就是被哈佛拒绝了。”这些纯粹私人的沾沾自喜其实不必拿出来和读者分享,当然硬要拿出来别人也拦不住——不过最好不要以为或者自以为这就叫幽默。
《红英之死》情节生硬对话可笑,作者好像从来没有来过中国。刑警破案时想着T.S.艾略特的文学理论,美国的警察局里都不应该有这样的白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