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的政府抉择
作者:吴琪(文 / 吴琪)
在这个炎热的夏季,马路也能煎鸡蛋
高温“烤”验下的城市系统
“武汉是有名的‘火炉’,但是持续高温使全市进入了非常规状态。”8月1日下午17时许,武汉市市长李宪生刚刚布暑完防暑降温工作后接受了记者的电话采访。就在当天,持续9天40摄氏度高温的武汉市正式启动紧急预案,进入“临战”状态。在这位土生土长的武汉市长看来,今夏异常的高温天气改变了他的工作中心,“我现在的头等大事就是保证830万武汉人的用电、用水、用气”。李宪生说让大家用好电、吃好饭、睡好觉的代价是“供电、供水部门随时待命对故障实施抢修,实行限电令,启动应急系统”。尽管如此,在高温下超负荷运转的仍然时时发出“警告”,接受完记者采访后,李宪生就赶向出现电路故障的抢修现场。
与武汉同样在高温中煎熬的除了南京、重庆这样的传统“火炉”外,南方多个省市也“持续高烧”,各城市的供应系统都遭遇到严峻挑战。其中湖南省的“到北京买电”将高温期间全国性电力紧张的问题摆上了桌面。湖南省电力公司副总工程师潘文孝向记者表明他们的无奈,他介绍说,湖南从7月11日开始进入高温期,到月底旱情全面升级为特大旱,在实行了拉闸限电与计划用电措施后,全省可以调度的电量只有658万度,而最高峰期达到718万度,需要省外支援至少60万度。“我们只有派人去北京向国家体改委和电力调度中心提出困难,所谓买电实际上是争取电力指标。”
“我们提前一个半月就把设备检修好了,也预测到了高温期的高负荷,但是高温持续的时间太长了。”潘文孝提到,“前段时间处在防汛期,根据前两年经验,湖南把水库的水位控制得较低。”但是高温来得非常急,“都没来得及调整水位”,长时间的干旱无雨也使湖南装机容量200万千瓦的小水电站干涸了。“另外从今年6月份开始,湖南按照国家‘西电东送’的要求为华东电网提供40万千瓦的电力。”
为了“度过用电难关”,从7月23日开始湖南启动了限电方案。“首先是限制消耗大、效益差的企业,然后是对生产影响不是特别重大的企业,主要针对工业用户,尽力保证居民用电。”但是潘文孝坦言,“措施实施并不到位,有些企业不听指挥,我们只有强制拉闸限电。”这样的后果是“片区里的居民生活受到影响”。到8月3日,持续高温已经让全国19个省市拉闸限电。
供水系统在高温时期因为过度使用而变得脆弱。7月29日,因北河口水厂供水故障,南京出现10多个小时的大面积停水,部分地区停水更达20多小时。因为事发非常时期,南京市代市长蒋宏坤于8月2日特地就此事向市民道歉。“以前高温在气象界是不受重视的。”国家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陆军天对此评价道,“相比台风等灾害性天气,高温对生命财产的破坏性比较隐蔽。但是现在大家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更高,高温被严肃地当作灾害对待了。”
酷暑催生的减灾政策
肆虐南方的高温天气也在短时期促成了多项政策出台。电力供应方面至今还“挺得住”的广州政府从去年就开始实行错峰用电计划,广州市经委能源处齐小姐介绍说,“现在广州的目标是确保不拉闸,拉闸限电实际上是一种失控状态,我们要做到有计划地安排用电。”而从8月1日实行峰谷电价试图用价格杠杆促进错峰用电,齐小姐说修订后的方案缩短了峰期,调整了价格,让企业算着账避开用电高峰。“广州目前实施的三个措施是企业轮休、峰谷电价和避峰措施,如果遇到更加紧急的情况,我们还会实行线路轮休,最后一招是‘广州电网超计划用电限电方案’。”
天气预报系统也在政府关注下快速完善。7月29日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了14种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负责实施此项工作的福建省气象台业务处副处长官秀珠告诉记者,“今夏高温天气直接催成该机制的出台,现在启动的预警机制为政府今后的应急预案做了演练。”据官秀珠介绍,预警机制将高温按照35和38摄氏度分为两种情况,前者启动黄色信号,属于普通高温天气;后者启用红色信号,属于灾害性高温。“由于时间仓促,警报以政府令形式推出。”官秀珠说政府稍后将对其立法,“那时我们就不仅提醒老百姓注意消夏避暑了,条例将会对政府各部门的配合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而8月1日全面启动城市应急系统的武汉市进入了“战备状态”,市长李宪生很自然地提到了几个月前的抗SARS经验,“我们启动的这套方案与抗SARS、防汛方案的思路是一致的。”李宪生说,战高温成了市里当前的头等大事,“每一次灾害都让我们的城市应急减灾系统更加完善。
我们的城市为什么越来越热?
高楼林立
城市中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楼房从三个方面加温:水泥、混凝土等吸热建筑材料大量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如玻璃幕墙在造成光污染的同时增加地表太阳辐射量,高楼阻挡空气对流形成局部“小温室”。
工业制造
即使本身并不属于工业城市,维持一个现代化城市正常运转所必需的水、电、能源产业也是粉尘、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一氧化氮和工业锅炉热量等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大户。此外,城市的工业化亦导致能够起到调节温度作用的植被面积大幅度减少。
人潮人海
人体的正常体温37摄氏度。不要小视这一点,根据研究,在人口密度大、人群流动密集的局部地区和特定时间段,单是人群的活动就可以使空气温度上升2摄氏度。因此,城市中的地铁、商场附近往往是中暑的高发区。而人群的生产生活对高温天气更是推波助澜。
条条大路
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的最重要因素是城市路面。同绿地和水面相比,水泥、柏油等人工建筑材料吸热快、热容量小,形成巨大热源。在夏天,当草坪温度为32摄氏度时,水泥地面的温度可达57摄氏度,柏油马路更高达63摄氏度。它们在夜晚持续散发热量,导致气温终日居高不下。
车来车往
行驶中的汽车就是一个个不断排放出热量的活动热源,安装空调的汽车为害更甚。汽车尾气和粉尘能够大量吸收环境中的热辐射,使大气进一步升温。
电器时代
并非只有空调才是造成夏季热污染的第一杀手,冰箱、电磁炉、电脑、电视等众多家电工作时候都会释放热量。另一方面,为了给城市提供充足的电力,城市周边的发电厂也会制造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和热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