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产:难以维系的家底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金焱)

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的专家说,在与国际可比的尺度上,中国的优势矿产,诸如钨、稀土、锑、锡等的储量大大降低。近10年来,中国钨、稀土、锑和锡矿过度开采,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储量的快速消耗。南丹事件再次被提及,有专家认为,号称世界第一锡矿体的锡矿资源几乎被破坏殆尽。

该中心王高尚说,10年来我国在世界稀土和钨市场上主要以廉价挤垮了美、澳等国,这些国家相应的矿山纷纷关闭,但与此同时,也打败了中国自己。他说:“美、澳等国虽然企业受损,但国家获得廉价产品,从某种角度是国家获益。而我国则不但浪费了资源,扰乱了市场,企业也面临一再亏损。”

大趋势是我国对矿产资源的消费需求剧增,而供应能力则快速下降。以有色金属为例:2000年10种有色金属产量达783.81万吨,消费量几乎与此持平,但主要有色金属铜、铝矿山生产供应能力日益下降,产量与消费量的矛盾非常突出。铜精矿和铜材均需大量进口。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吴荣庆说:“中国的铝土矿资源不少,但质量不行,生产成本则更高。其中经济原因是:在现有税收政策条件下,生产者达到盈亏基本持平或赢利就要在品种上做文章——选好的氧化铝。在河南可能采4吨铝最终只用1吨,生产者降低成本的方法是靠民工从中等矿挖好产品,他们再收购,由此造成极大浪费。所以近10年来国内铝矿山生产供应能力快速下降。”

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对大宗金属矿产的预测是:我国钢消费量在2012~2014年前后达到年2.4~2.6亿吨的消费高峰。铜需求量的消费高峰是每年530~680万吨,大概在2019~2023年前后。铝是中国近10年来消费增长最快的金属之一,未来30年,中国铝消费需求还将有数倍的增长。“在2022~2028年间的某个时候,中国铝消费量将达到1300万吨左右的最大值,几乎相当于目前世界铝消费总量的一半。”

与预测结果一样惊人的是由此带来的尴尬局面:王高尚说,若钢消费需求全部由国内一次铁矿石的供应来满足,现有储量难以满足未来20年需求。依此估算,由资源和生产双重制约的中国钢铁业,未来20年间需要世界提供约30亿吨的铁矿石,如果折合成铁金属,这些铁矿石量相当于中国目前铁矿石储量的一半左右。同样,未来20年,即使最大限度考虑二次资源的补充利用,中国铜需求的缺口也有5000~6000多万吨,相当于目前探明储量的数倍之多。由资源禀赋限制的中国铝原料供应,在未来20年间很可能将大部分依赖世界资源,亦即在未来20年将有近1亿吨的铝资源(折合金属铝)依赖国外提供,几乎与中国铝土矿的探明可采储量相当。

这一次的资源危机论并不新鲜,相关预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笼。对愈来愈紧张的矿产资源,1999年由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院长关凤峻牵头做了一个“建立中国矿产资源储备供应体系”的课题,他说,“那时这个概念还很新”。课题结束后的结果是“没有太大反应”。知情人说,国家对建矿产资源储备供应体系的态度是,认为重要,但没有更多具体措施。里面有两派观点之争,“现在中国好多矿产品供不应求,于是有人认为中国不适合矿产品储备;也有人认为应由企业来做,比如首钢,就可以自己做矿石储备”。撇开这些细枝末节,专家说,最重要的是国家财政问题。

关凤峻在给记者的邮件中说,我国短缺的矿产资源主要是石油、富铁矿、锰矿、铜矿、钾盐等,一个解决之道是从国外获得矿产资源:进口矿产品,2001年我国进口原油6026万吨、铁矿砂9231万吨、锰矿石171万吨、铜精矿226万吨、钾肥543万吨;二是矿业企业“走出去”,合作勘查开发他国矿产资源,获取产品份额,而这方面我们还刚刚起步。我国境外矿产资源开发的理想地区被认为集中于中亚、南亚、拉丁美洲和非洲的矿集区,但尤以中亚和南亚为佳。

王高尚说,周边许多国家富有我国紧缺的矿产资源。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蕴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铜和金矿,哈萨克斯坦还拥有我国急缺的铬,泰国、老挝拥有我国急缺的钾盐等矿产。周边国家无疑都是我国走出去开发利用全球矿产资源的最佳地域选择之一。

利好消息是,国际市场矿产品价格走低的情况据预测可能还会持续10~15年,低迷的矿产品价格为中国利用世界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另一个现实是,未来30年中国矿产资源需求将几倍于目前探明可采储量。无疑,中国-中亚-俄罗斯资源经济带和中国-南亚-东南亚资源经济带是被中国看好的资源经济圈,但是变数不定的国际局势使一切都变得不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