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选择别墅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徐浅吟)
记者:中国的别墅越来越多,有关别墅的地产项目也越来越多,你认为中国的别墅概念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有没有具本土特点的形成过程?
艾未未:中国过去,在北方有很多有钱人的大宅院。那些房子是在封建礼教、原始的道德基础、伦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认识,非常严格地按照当时的家庭观念,从结构、材料上完美地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和技术状态。这也许是最早中国别墅的雏形。在这之后,我们一下子被西化了,过去所说的洋房,就是西方商人或外交人员来到中国后盖起的房子。他们其实不一定希望有什么艺术风格,只希望把一个熟悉的家的概念搬到陌生的国家,上海、天津,这样的口岸城市都有这种最早的洋房。在中国没有机会,让本土有钱阶级完善自己对舒适豪华住宅的实际要求,美学的要求就因此更谈不上了。
记者:你不同意别墅这种有代表性的建筑艺术是作为文化符号的存在吗?
艾未未:我认为如果把艺术简单理解成符号,它是什么样的外在造型,什么风格,我们就会忽略别墅产生的内因,就是说,是什么使它产生的。一个建筑,它不应该被过多强调美学价值。这说起来好像很奇怪,我是从事艺术的,我遇到的大多数建筑师都谈到我们的建筑太缺少艺术了,大多数房子很难看。但是我认为,我们缺少的不是艺术,而是对建筑的理解。当然,任何人造的物体都有某种造型,如果出来一个什么样的房檐、带有某种线条就成为某种风格;甚至刷上一种特殊颜色,外面附加某种表面的建筑材料,就叫做是符号了;这是对建筑本身的不理解。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实际是潜在的,就像我们看到一个人走过,他有一种可以感受的气质,这气质不是他身上有什么符号,他穿了什么衣服带来的。在中国目前的别墅设计中,建筑师作为一个倡导精神和美学的群体差得太远,他们的倡导常常是一种误导。
记者:你认为建筑师们的倡导变成误导的原因是什么?
艾未未:因为建筑师们还没有解决建筑最基本的问题——合理的材料运用、适度的空间关系和它所居住者的人的要求,这些最基本问题如果不得到解决,无论什么设计都不会是好建筑。关于这方面的争吵可能很多,文化界的地产界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不只是建筑本身的问题。我们处在所谓的建筑时代,每人都面临着选择自己住宅的环境、装修方式,忽然一下,所有这些重大任务都强加在没有准备的从事建筑的人身上。中国的建筑师在一些方面绝不比普通的没有受过专业建筑教育的人有什么优势,大多数建筑师都是简单地在美学上没有自己的理论基础,没有一个简单的评判依据,只是抄袭、挪用。他们追求的是这样做会很漂亮,但为什么这样会漂亮反而被放弃了,不单是被从事建筑的人放弃,还包括从事建筑批评的人,包括被媒体和做理论教育教学的人全面放弃。缺少批评的依据,也就缺少了全面改善的可能性。
记者:如何解决或改善目前你说的这些问题?
艾未未:如果大家意识到这个问题所在,就可以得到解决的方法。但现在,房地产商的竞争,市场过多的炒作,使真正去探讨问题的机会很少。社会上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从事行业的人,在原则上都不清晰,放弃了一些有意义的探讨,造成了到处都是罗马风格,或者北欧风格等奇怪的说法。房地产商不具备建筑方面的美学是可以理解的,但建筑师或者从事建筑批评的工作者不具备这些素质是不可以原谅的。
记者:如果别墅不应该过多考虑美学价值,那么您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艾未未:我进入许多别墅区,感觉像是经历一场幽默剧。我了解他们很多人当过兵,前半生生活在社会底线的环境里。推开门就是白色地毯,客厅一定就有钢琴,我有时会想这真是他们最想要的么?你看不到他的过去和别墅有什么关系,那屋子里的任何一件东西和他有什么关系,别墅被当成身份象征而不是一个家。一个人怎么能够这样不善待自己?一个人怎么能轻易放弃过去所有的价值?一个人不能不考虑自己真实的感觉。中国人在某些地方非常不敏感,当成双成对的保安站在那里,你多少是不是会不舒服?我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会在这些地方这么不敏感,到底发生了什么?这种现象确实是道德取向和价值取向的问题,为什么房地产商愿意推出所谓罗马花园,“新贵”、“名人”什么的。他一定是认为整个社会的道德价值取向是这样的,像“新贵”这样的字眼简直是骂人的话,也放在他们的品牌里推出来,这居然能吸引许多人去买那样的房子,这说明整个社会的品质确实低下。
记者:你是说,实用是别墅的一个最基础最重要的功能?
艾未未:对,这种功能包括对生活的要求,包括对美感的要求也是功能的一部分。艺术性只是功能的一种,很多人谈起来要么是功能要么是艺术,这种和基本功能对立的态度是牵强的,艺术不是一勺酱油一勺糖加到咖啡里会使味道发生了变化,而是咖啡本身的特质。实用性首先是当地的道德取向,就是人对一件事情的认识出发的。人做什么不做什么,行为是有规范的,而且生活是有习惯的。比如中国就不喜欢锐角,中国人喜欢对称、平衡,喜欢家带有安静平和感,这套理论与中国深层的文化价值观有关。而在西方许多现代别墅中,这些因素都不需要,没有很好的风水方位,他们会在造型上做得很夸张,符合他们自己的个性和行为需求。当然,这种需求是会发生变化的。每个民族有非常不同的行为方式,在饮食、交友、工作、对自由和快乐的认识等各个方面,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建筑作为人的产品是为人服务的,也应该满足这个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