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译:我能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孟静)

​张嘉译:我能0( 张嘉译 )

按说他早是电视上的熟脸,有人还把他与孙红雷、陈道明、柳云龙并列为荧屏四大“师奶杀手”。在这4个中年型男里,他显然不是以外形取胜的,《蜗居》导演滕华涛选择他的最重要理由竟然是“他是我见过的演员里长得最像公务员的”,公务员隐含着呆板、严肃,甚至酒气熏天。而张嘉译能成为女性梦中情人的原因也正是因为《蜗居》,他在里面扮演的身居高职、包养“小三”、备受争议的公务员宋思明。

除了像公务员,张嘉译长得还很像个副导演,在片场忙忙活活瞎张罗的那种,而他恰恰干过好几年副导演,在落魄的时候。没有角色,他想过改行卖面卖包子,但又觉得干不了那些。他就是喜欢剧组,不给钱也愿意待在那里。“那会儿不干副导已经干演员了,一遇到什么大场面在一个十字路口,好几百人,没我戏,我来,调度。”没有报酬,还得自掏腰包给工作人员买水。

他不像演员的段子很多,从长相到言行。有采访过他的记者说,别的演员会在发布会上迅速进入表演状态,而他则是:“问完了?好!”也不考虑自己有哪些宣传点,跟上下班似的。演完宋思明后,有女记者向他表达孺慕之情,他还闹个大红脸,手足无措。有一次他去某剧组串戏,演个生意人,对手是李小冉。演了好几天,她突然问:“你是演员么?你是做生意的,还是演员?”他说:“我做生意的。”

其实这是对一个演员的褒奖,但次数多了他有点不耐烦:“那时我演了15年戏,也算一悲哀,也算一成功。很多人都说你不像演员,我听着就很纳闷,怎么就叫像?副导演?最起码也是个执行导演,都这么大岁数了。这么大岁数连执行都混不上,混什么呀。”

首先是他走路的姿势,不像经过电影学院专业训练的,微躬着身,呈外八字,肩膀一晃一晃的,并且他在每一部戏里都是这样走路的,陕西人看见这样子都很欢喜,街边闲汉都是这种架势。张嘉译对外的解释是他有脊椎炎,而他在得病前其实就是这个样子了,他是西安人,现在还敢蹲在小店里吃泡馍。他开玩笑说:“自个儿练的,挺难练的,找个人我告诉他方法,他还走不出来。每一个人物我都让他这样走,还是那个人物。其实演员你每次去演的时候还是那张脸,这只是你创作的材料,你的形体、你的模样、你的身高这都是定的,你走路的姿态,有时候改变不了的。”

其次是他这张路人脸。他唯一演过青年的是第一部电视剧《道北人》,那时他才25岁,之后就像40多岁的人了,第二年就开始演孩子他爹。“我们那会儿毕业的时候21岁,我记得毕业时我们老师跟我说:‘你很困难,你一定要咬牙挺住。’因为我们那时候没有偶像剧,不要年轻演员,男演员出来以后,一定要过了30岁,像一个男人了,有成熟感了,那你的戏才会多,很多很重要的角色才会找你演,所以我那会儿一毕业就想着怎么样让自己老一点、年龄大一点,等我刚混到30岁的时候,改偶像派了,说你岁数大了,我们要找偶像派的。”

多年以后北京电影学院的老师马精武谈起张嘉译时,夸奖当年小伙子眉清目秀、形象好。张嘉译实事求是地说:“那个他都忘了,他当时把我当喜剧演员招进去的。我双眼皮都是上大学才变过来的,熬夜熬的。”他在课堂上无论做什么小品,同学们都笑得东倒西歪,他还纳闷:“笑什么笑?演得不好么?”

可他毕业后再没演过喜剧,他的结论是:“长歪了,长出了双眼皮,只好演正剧。”有人概括过他塑造的角色——丈夫、警察、生意人,不是一脸正气就是满腹心机。像宋思明和《大生活》里的富豪,都是七窍玲珑心,人生哲学多到可以出书,是非难辨的道理能把意志不坚定者的价值观彻底搅浑,而生活中的张嘉译是个非常简单的人,简单到他完全不愿意掩饰这种简单,因为这个他吃过亏。“别人跟你耍心眼儿耍鸡贼,现在有几个傻的,我也知道,但我无所谓。”他说。

有一个人人都说他“二”的例子。电影《左右》里他有不少激情戏和裸戏,尽管按照他的话说:“我们是正经演员,拍摄时都穿着裤衩呢。”首映时他大大咧咧地邀请妻子和岳母都去看,“要不说我简单嘛!我就算没看过片子,我也看过剧本啊,失误,完全是失误,老太太说:‘什么片子?’”

他在家里看片子,经常指点江山。“这个我能!那个我也能!”问哪些片子他能,他说:“《教父》!”妻子王海燕批评他“盲目自信”,他说:“但是他们不用我,不是我演不了。不被认可的时候我也盲目自信,从演戏上说,可能有阶段性,演员阶段性很怪,经历过才知道。我上大学的时候,觉得什么都能演,我已经有自己演戏的探索了,出来演了几年后突然觉得不会演,这样演也不对那样演也不对。等过了这个坎儿的时候,又过两年,又觉得我什么都能演,再过两年又检讨,不对,这么演也不对,那么演也不对,那么现在我又到了什么都能演的坎儿。我的自信只在工作上,生活上我就茫然了。”

有时他又有点清醒:“我不是一个很天才的演员,演员一定是要有他极致的东西,我可能永远做不到特别特别大的演员,我太正常了。像姜文,我觉得那是天才型的,你模仿不了,有些人他不具备这个天才,非做出天才样儿来,还不如像我这样。”

他以前最大的业余爱好是打麻将,上大学时开始“战斗”。“麻龄”20多年,他也从不忌讳谈这看似不良的嗜好。天津文艺台做节目邀请他,问他有什么特长。他说,没特长,唯一特长打麻将。现场支了张桌子让他摸牌。“太简单了,手一搭我就能摸出来。反正我记吃不记打,能记得的都是赢的,输的都忘了。”他说。

渐渐他熬夜熬不动了,有个朋友送他一副高尔夫球杆,他一下子把“麻友”们丢在一边,晚上24点收工,他早上5点还打球,别人说他过的是28小时的生活。“我觉得打球游戏感更强,像我爱打早场,早上六七点就起来,休息日都这样,早上七八点钟就下场了,迎着朝阳走4个小时,什么感觉?很舒服。麻将桌乌烟瘴气,哪儿有球场空气清新。”送他球杆的朋友现在总躲着他,因为他每天安排早场,人家起不来。

很多演员的生活圈子很狭窄,基本只和圈内人交往,也不敢去公共场合,生怕被人围追堵截,而张嘉译相反,他的朋友基本都是圈外的。

“我们上学的时候有一个课程叫观察生活,这是我们的一个基础课,一进校就必修的课,要每一个学生上街去观察生活,观察各行各业的人,你要去了解他模仿他。实际上,每个角色我的朋友圈都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库,包括演警察,我有很多警察朋友,跟他们聊天的时候,我能感受,能捕捉到他们身上的气息、眼神、特点。商人、官员,很多朋友都能让你了解这个行业。”

官员宋思明是他最知名的角色,也是他的烦恼,以前观众只觉得他脸熟,叫不上名字,现在他去打球,球童叫“宋总”,他说:“边儿去。”记者也管他叫“宋老师”。“有时候好多事儿我觉得跟我无关,问宋思明那个,跟我有什么关系?有时候突然之间就游离了,我觉得跟我有什么关系啊,这戏都拍了那么长时间了。”他说。

他反而更喜爱那些主旋律的角色,比如《使命》中的公安局长,和“宋总”同样的故事他却特别享受。他去河北某县,一个30多岁的公安局长,一定要见他,带着刑警队长,俩小伙子激动地说:“林局,你是我们的榜样!”“我喜欢这种主旋律题材,以前拍的《帕米尔医生》,包括电影《冯志远》,这种题材,我只要有机会从不回绝,一定是,可能条件艰苦一些,但在有限条件下一定是尽量弄得很好。”■

(实习记者童亮对本文亦有贡献) 张嘉译我能演员电影宋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