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垃圾箱多下心思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湖南永州 邓苏君)
近日,北京市容、市政委等四部门走进郊区农户,考察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据平谷区介绍,该区自2008年始,为引导村民自觉参与垃圾分类,村里每月组织评比,保洁员每天对农户进行检查。对完全按照规定分类的,每户每月奖励酱油、醋、洗衣粉等生活必需品,一天不合格的就扣1.5元。
说来惭愧,读过大学的我对于垃圾分类,长时间都搞不大清楚。记得那时看到黄绿并列的分类垃圾箱,只是想当然地认为:“大概可回收就是拿到废品站能卖掉的,不可回收就是容易腐蚀没人要的吧?”直到快毕业时参加一个宣传垃圾分类的志愿者活动,我才算完整地补上这一课。也就是在这时,我深刻地认识到广大市民的真实困惑,多数情况下他们并不是缺乏环保意识,而是根本分不清垃圾属性。例如常用的塑料袋,即使是可以降解的也远比餐厨垃圾更难腐蚀,但塑料袋本身是可回收垃圾。正确做法应该是将餐厨垃圾倒入垃圾桶,塑料袋另扔进“可回收垃圾”桶。可是很少有人这样做,这也正常,因为我尚且可以“望文生义”,有些识字不多的老年人连“降解”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
工作以后走过很多城市,不少城市垃圾箱设了很多,而且制作精美,但每次擦身而过心里总泛起一丝遗憾:为什么这些垃圾箱如此光洁和千篇一律呢?不过都是“垃圾分类、造福人类”等宽泛的标语,以及两个单调的三角形标志,此外就一无所有了。我在想,如果在垃圾箱上多花点心思,直接把垃圾分类的详细知识喷涂在上面该有多好!文字加漫画,图文并茂花哨一点也无妨啊。为此我特地征询过很多市民,他们都很认同我的想法。是啊,垃圾箱本身就是一块块广告版,比什么宣传册都要耐久、直接、有效。投放的时候有不懂的,当场就可以方便地消除疑惑;路边等车的时候,眼角余光不经意地看到,也是潜移默化的学习。
随便翻开报纸一看,南京、海口、成都、威海……政府花大价钱设立的分类垃圾箱,都通通成了摆设。这是一种巨大的无奈,值得我们的环卫管理部门深思。北京市平谷区这样奖罚分明的做法因地而宜,固然也有可取之处,但无疑难以持久操作。其实垃圾箱上印些图文,谈不上花什么钱,只要有一点点切实的作风和认真的态度,情况就会大不同的。 垃圾箱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