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文艺男青年彭浩翔

作者:马戎戎

(文 / 马戎戎)

主流文艺男青年彭浩翔0( 彭浩翔 )

与许多因为生有一双善良温和的眼睛而希图自我保护的导演一样,彭浩翔戴了一副墨镜。不过据他自己说,墨镜在他还没当导演时就戴了,“因为经常很晚睡,眼睛都很红,眼圈很青,所以就用墨镜遮挡一下”。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彭浩翔非常勤劳。除了拍电影,他还坚持笔耕不辍。专栏的新书《爱的地下教育》即将面市,手头还有5家平面媒体的专栏,每周都发稿。彭浩翔说他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早晨9点钟一定坐在办公室开始工作了,午饭之前可以写专栏、回E-mail,把所有的杂事都做完,下午就可以很轻松地去跟编剧开会、写剧本。

事实上,他是个很闷的人。喜欢的消遣方式都是静态的:看书,看电影,打机。

2001年,彭浩翔拍摄了第一部剧情长篇《买凶拍人》,取得导演席位,据说是因为他和谷德昭私交甚好。然而罗马并非一日建成的,早在中学时代,彭浩翔已立志当电影导演,并与其兄长用旧式摄录机自导自演短片。由于不能接受学校的教育方式,中学毕业后,他费尽心思跑到台湾读书,不足半年便辍学回港,回到香港后即被电视台录取加入亚洲电视喜剧综艺节目当编剧,并开始在报刊撰写影评及小说。1995年,彭浩翔加入商业电台,并为电台撰写了《天空小说》剧本,由别人执导拍成短片电影。1997年他以奥运会射击比赛中的王义夫晕倒事件为原型,完成了他的首本长篇小说《全职杀手》,小说其后由杜琪峰、韦家辉联合执导拍成了同名电影《全职杀手》。依靠《全职杀手》的版税,彭浩翔拍出了自己的第一部短片《暑假作业》,更成为历年来首部获台湾金马奖最佳短片提名的香港作品。

从2001到2010年,彭浩翔9年拍了9部电影,坚持低成本,以创意和台词取胜。《大丈夫》的主题是“男人偷食”,时逢《无间道》大热,电影套用了警匪片的模式。以曾志伟为首的偷情男子四人组出动时,响起的音乐竟是郑少秋的《书剑恩仇录》:“红花会豪杰,碧血染蛮夷。”这部电影是“非典”之后,第一部在香港取得过千万港元票房的本土制作。

主流文艺男青年彭浩翔1( 影片《公主复仇记》剧照 )

《公主复仇记》讲都市中的男女关系,情节却建立在“艳照风波”之上,之后陈冠希曝出“艳照门”,大家都觉得此片有先见之明。其实他不是巫师,只不过是关注青年人生活,且爱琢磨:“可能跟我是处女座的有关,比较龟毛,我经常会想这些小事情。比如约会后女生说一句下次有空一起出去吃饭吧,我就会翻来覆去地想很多她说这句话的具体原因是什么,是让我不找她还是有空去找她。很多人都说这样太像女生了,太敏感了。”

接下来,得到柏林银熊奖的《伊莎贝拉》,讲述的则是一段似是而非的“父女”恋情。《伊莎贝拉》曾在内地上映,而早在它上映之前,内地影评人和文艺青年就已经非常喜欢这个有点“怪”的导演电影里那种讽刺,那种幽默,还有狂笑背后的丝丝伤心。

主流文艺男青年彭浩翔2( 影片《志明与春娇》剧照 )

这一次,《志明与春娇》在上海电影节期间连映4场,算得上最受观众欢迎的电影。电影背景是2010年,港府禁烟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年底,将新增130个公交站为禁烟区。其实彭浩翔从不抽烟,但他却敏锐地感觉到年轻人的生活会发生改变:“其实在香港,陌生人之间很难交流,写字楼里的年轻人经常趁出来抽烟的机会,在垃圾桶旁边相互结识。”

电影里,满嘴阴谋阳谋的张志明最终“招供”,自己在爱情上是个被动的人,只会慢慢引起女生的注意——因为怕自己脆弱的自尊心承担不了被拒绝的压力。彭浩翔说,这个角色“闷骚”的一面正是他自己的性格的投射:“我自己在爱情上比较被动。我从小就比较害羞,话不多,家里全是男生,到中学时和女生一起我压力都很大的,不敢跟女生讲话,后来交友不慎,就会黄段子了。”

( 影片《伊莎贝拉》剧照 )

采访中,他的普通话讲得很不错,这来自他刻苦训练的结果。“我现在经常会跟人家说,说普通话吧。”2010年,彭浩翔签约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幸福蓝海影业,开启进军大陆电影市场的征程,目前计划中的首部电影为《会撒娇的女人最好命》。■

专访彭浩翔:我喜欢贴近生活

三联生活周刊:4月份金像奖期间我在香港,很多香港报纸都在很郑重地讨论《志明与春娇》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能以一个小成本制作在香港连续上映两个月,这是怎么做到的?你是怎样说服戏院为电影留出这么长的档期的?

彭浩翔:我觉得是传播方式改变带来的结果。时代变了,过去认为一部电影一定要靠主流途径宣传,观众的口碑帮不了一个电影——一部电影你觉得好看,那么几天后和你的朋友一起吃饭时你会推荐给他,他可能要听几个朋友都说电影好看才决定在某个周末去看它。从你看这部电影到你朋友去看这部电影可能需要10天,但是等你的朋友去看时,影院可能因为来的观众少把它拿下了,口碑的传播速度和戏院得到反馈的速度永远不一致。

但是现在有了微博、Facebook,你看完电影后可能还没到家就在手机上把你对电影的感受发表在了微博和个人空间上,你的朋友不用晚上特意关注你的博客而是即时就能看到你的新动态,口碑的宣传在一两天内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影响到电影的票房。

商业社会,戏院即使是我老爸开的,利润不够的话他也不会被我说服。戏院的竞争是很残酷的。《志明与春娇》第一周票房不好,戏院马上就删掉,当时大家就觉得这部戏一定完了。但是因为微博的关系,很多人都去看,虽然戏院删掉了很多放映厅,但是剩下的都是满座的。戏院一看这部戏是满座,而其他电影没有满,他们会再把这部戏召回来。一般来说把场期删掉永远都召不回来,我们的是被删了几天后戏院发现很多人都来买票看这部电影,才又加回去的。

三联生活周刊:在大家都在求大、求场面华丽的时候,你仍然坚持拍小成本表现日常生活的电影,你是怎么坚定自己的方向的?

彭浩翔: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想法,大电影等于大场面,但我觉得跟这个没有关系。比如《穿Prada的女魔头》,它是一个票房很成功的大电影,但里面却没有任何大场面,《风月俏佳人》也没有任何大场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观众对这个故事的共鸣,很多花了很多钱做大场面的电影其实观众并不关心。观众不关心的电影你花多少钱做大场面都没用。所以电影一定要从故事出发,我不是一定要拍小成本。当我拿到一个制作成本不宽裕的电影时,我不会超支去拍大场面,我一定会把电影成本控制在投资商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三联生活周刊:《志明与春娇》是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你的电影里总有爱情的身影,你还相信爱情么?

彭浩翔:爱情是除了生死之外永恒的主题,我也没有特别要关注什么,就是多方面表现它。我相信爱情。

三联生活周刊:你觉得志明如果没有那辆路虎,春娇会跟他吗?在你自己的电影里其实是把现实的残酷淡化掉了。

彭浩翔:对,现实也许会对结果有影响。其实我们决定喜欢一个人有很多小的因素在里面,有时你的计算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三联生活周刊:余文乐扮演的张志明的角色比较闷,比较羞涩,身上有你的投影么?

彭浩翔:他比较像我,我没他那么帅,要不我自己就演了。

三联生活周刊:近年来香港电影人在拍摄本土题材时,似乎把着眼点更多放在了日常生活上,你的这部电影也抓取了很多都市爱情生活的细节。你怎么看待这种创作趋势?它和香港政治环境社会结构的转变有关系吗?

彭浩翔:题材没有大小之分,很多生活中的小事也可以表现出大时代。我自己更喜欢生活里真实的感觉,很多大事件其实离公众太远,它不是在现实世界里的电影。我希望弄一些比较贴近生活层面的电影,像《志明与春娇》,你每天在生活里都能看到这种人,你开的玩笑也很真实,不像一些喜剧,笑点来自超现实很卡通的一些东西。我喜欢贴近生活的喜剧。

三联生活周刊:《志明与春娇》里有很多年轻人喜欢的黄段子,这次在内地上映时做了一些妥协和更改,以后再跟内地合作,还会避免不了做一些让步,你会担心这样下去大家会觉得失去了彭浩翔的特色吗?

彭浩翔:我觉得我喜欢的东西和内地能通过的东西中间还是有一个空间的。我会找这些共同点,而不是拍一个明知最后要改动的东西,删来删去,观众看得也辛苦。其实我喜欢的范围是蛮广泛的,不只是色情暴力这些。■ 全职杀手男青年文艺彭浩翔香港志明与春娇影视武打片中国电影电影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