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不再仰慕“白杨-M”了?
作者:宋晓军( 5月6日,俄罗斯“白杨-M”弹道导弹在阅兵彩排中通过红场 )
与很多西方媒体对5月9日俄罗斯红场阅兵首次出现北约士兵的关注不一样,中国的军事迷们对将在红场上首次亮相、曾经期待已久的“白杨-M”公路机动型战略导弹仍保持着足够高的关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经历了美国公布《核态势评估报告》、美俄签署新核裁军条约后,他们似乎放弃了一些以往的仰慕,转而将“白杨-M”作为一种参照来思考中国战略核武器的未来发展。
首次在红场亮相的公路机动型“白杨-M”战略导弹由莫斯科热能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其“姐妹弹”——井射型“白杨-M”则由位于乌克兰的苏联南方设计局研制。由于1993年1月3日美俄签署的《美俄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STARTⅡ)对陆基战略导弹只能装载单弹头的限制,当时急于与美国改善关系的叶利钦政府只好选择了1985年服役的单弹头陆基“白杨”战略导弹以及后继型“白杨-M”作为“冷战”后俄罗斯战略核力量的主体。在这其中俄罗斯还做出了一个选择,即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优先将资金投放到了位于南方设计局发展井射型“白杨-M”,而公路机动型“白杨-M”的研制服役一直被拖了下来。直到2002年底美国单方面退出《反导条约》和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爆发导致油价上涨后,普京政府才开始实施以“白杨-M”为“母型”的俄罗斯战略核力量的全面发展战略。如果说“白杨-M”作为俄罗斯知耻而后勇的象征是被中国军事迷仰慕的第一个原因,那么“发动机效率高,助推时间短;制导技术先进,打击精度高;弹头可机动,突防能力强;标准化程度高,发展潜力大;发射控制设备自动化高,战备能力强;地面机动能力好,生存力强;结构坚固,抗核打击能力强”这七大优异性能则是中国军事迷仰慕“白杨-M”的第二个原因。
对于“白杨-M”的仰慕之情产生变化的起点,是号称与“白杨-M”有80%通用性的俄罗斯海基弹道导弹“布拉瓦”。2002年底,美国单方面宣布退出《反导条约》后,普京政府迅速宣布退出STARTⅡ。这意味着俄罗斯摆脱了有关陆基导弹的不能报装载多弹头的限制。随后,俄罗斯以石油利润为基础加快了以“白杨-M”为“母型”的两种多弹头战略导弹——陆基型的RS-24和海基型的“布拉瓦”。而这两战略导弹的发展基本体现普京重整俄罗斯战略核力量的思路,即为了在2009年12月5日《美俄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STARTⅠ,1991年签署)到期后与美国进行下一轮核裁军谈判中拥有筹码和修补苏联留下来的核力量基础。首先,将资金向海基核力量建设上倾斜。具体就是在谈判前争取建造2艘单价为8亿美元的“北风”级战略核潜艇,并在“白杨-M”的基础上尽快研制“北风”级上装载的多弹头潜射战略导弹“布拉瓦”。其次,是用少量的资金和以往的技术储备在“白杨-M”的基础上研制多弹头的RS-24陆基战略导弹。按照当时俄罗斯官方公布计划,前者应于2008年服役,后者应于2009年服役。但到了2009年12月5日后,“布拉瓦”共进行了12次试射,其中7次失败,RS-24虽然有两次成功试射但并未如愿在2009年服役。这其中的关键问题在于“布拉瓦”在最后1次试射失败后,遭受革职的总设计师、也是“白杨-M”的总设计师索洛莫诺夫(Yury Solomonov)曾对媒体坦言,不仅“布拉瓦”缺少合格的材料和配套设备的供应商,就算是“白杨-M”也有50多种材料和配套设备是没有经过严格测试的替代品。而他这一表白,使中国军事迷以往对“白杨-M”的仰慕打了一些折扣。
随后就是4月6日美国公布的《核态势评估报告》和4月8日美俄达成了新核裁军协议。按照这两份文件的公开部分,中国军事迷们发现,虽然双方未来都将保留1550枚战略核弹头和700个载具,但美国的战略导弹在未来却是陆基的“民兵”系列和海基的“三叉戟”系列两条独立的生产线。相反,俄罗斯保留的是只试验了4次就服役了的陆基“白杨-M”生产线和由“白杨-M”衍生出来但前途未补的海基“布拉瓦”生产线。这一发现让中国军事迷想到了2007年1月出版的《简氏战略武器年鉴》中“经过十几年的停滞后,中国的新型潜射弹道导弹也是由陆基弹道导弹发展而来的”的描述。这正是他们放弃对“白杨-M”的仰慕转而思考中国战略核武器未来发展之路的真正原因。■(文 / 宋晓军) 不再为何白杨-M仰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