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曼的钢琴曲(578)
作者:朱伟今年6月8日是德国作曲家舒曼诞生200周年纪念。舒曼逝世于1856年,逝世前两年,他投河自杀未遂,随后被送进精神病院,最后死于神经瘫痪。他的病有可能是1831年他21岁时患上梅毒侵入骨髓的结果,但他的悲剧不止于此。他长久以来所患的精神恐惧症,不仅因为遗传——他出生时,父亲已患严重的精神病;15岁时,姐姐就因精神病而投河自杀——更因为他自身的原因:他沉浸在自己幻想的世界里,这世界与现实是那样格格不入。也许,每一个超凡艺术家都因在这样世界里的徜徉,精神才能结晶为感染我们的财富,比如肖邦的钢琴曲。但肖邦有愤怒,舒曼没有。他只有更深内省着的孤独,在这孤寂中,更多以自嘲自慰支撑自己,于是音乐是纤弱、细腻伸展着的一种充满文学气息的自述,其中的形象飘忽而不具体,难参透。它们构成着淡雅忧伤的色调,又是他极倔强清高个性的病态流露,这是我喜欢他的钢琴曲远胜过肖邦钢琴曲的原因。
舒曼独孤自娱的气质决定了他的钢琴曲与艺术歌曲要好于他的室内乐或管弦乐作品。他的钢琴曲,我最喜欢《C大调幻想曲》,然后才是《克莱斯勒偶记》、《童年情景》,还有《林中景色》。这4部作品,《C大调幻想曲》是他最具情感容量的大作,它始创于他母亲去世,对克拉拉之爱又濒临毁灭时。而它和《克莱斯勒偶记》、《童年情景》都完成于1838年,乃对克拉拉极端思念的寄托。《林中景色》则完成于1849年,我看做他钢琴作品的终曲。其实,他之后还有创作,严格意义,最后一套完整的钢琴曲是作于1853年,即他投河自杀前一年的《清晨之歌》。它来自他所崇拜的德国作家让·保罗(Jean Paul,1763〜1825)“太阳能以音乐的形式升起,色彩就是它的光线”的意境,但我听到的这5首小曲,盎然诗意显然已被死亡的郁霾所包裹。在《林中景色》中,他其实已对正在褪尽色调的生做了诀别。这套钢琴曲的第三首《孤独之花》连着第四首《可怕之地》,《孤独之花》描述那种苍白、放弃了顽强的生长;而《可怕之地》的曲谱上,有意保留了德国诗人黑贝尔(Christian Friedrich Hebbel,1813〜1863)引人深省的诗——“许多长高了的花,在这里像死一般苍白。只有中间一枝,现出黯淡之红。那不是太阳所染,因它从未见过阳光。那是来自大地,因为大地吸吮了人类的鲜血。”
《林中景色》的最后一曲就是《告别》,听那样宁静温柔着的万念俱灰,总令我联想他选择狂欢节第二天的自杀。要知道,他在25岁时创作的一套钢琴曲就叫《狂欢节》,那时他正与比他小8岁的埃纳斯蒂娜(Ernestine von Fricken)热恋,那是梦想自我膨胀时刻。这套钢琴曲中最好听的一首叫《逍遥》,《逍遥》后连着《休息》,是热情告白后的甜蜜,甜蜜弥漫后的空白。狂欢节,欢乐只在面具背后,这是折磨他一生的意象。他的《克莱斯勒偶记》也完成于狂欢节前,而他在1840年还完成了《维也纳狂欢节》。这一年,法庭一直在审理他是否有资格成为克拉拉的丈夫,他因精神极度紧张而开始产生幻听,听到了“来自天国的声音”。
舒曼的钢琴曲中,《C大调幻想曲》的结构最完整,情感叙述也最舒展。它的第一乐章以悲诉开头,他要告诉克拉拉,为何在他们之间发生了对埃纳斯蒂娜的恋情。这悲诉中,对克拉拉孤独而深情的凝望是最感人的。第二乐章似乎要表达某种决心,是一种意气风发,特别潇洒,鼓足勇气求爱的进行曲。第三乐章最美,是柔情万分对情人真诚的告慰,我把它听成对两人未来可依偎的美好温馨的一种憧憬。每每听它,就觉得这样的人真是不能生活在凡间的——那样诗意的美好,凡间如何会有呢?
克拉拉是舒曼的精神支柱,他为她而神游,这支柱倒塌了,迎接他的就只能是精神错乱,最后只能一死了之,这是舒曼悲剧的真正本质。以此本质来听《克莱斯勒偶记》与《童年情景》,前者,我听到的是一首波光粼粼荡漾得淋漓尽致的船歌;后者,则听成一首在寒冷的冬夜里温暖而感人着的摇篮曲;它们都令我对此悲剧本质而涕零。克莱斯勒是德国作家E.T.A.霍夫曼(1776〜1822)在临终前完成的小说《公猫摩尔的人生观,附乐队指挥克莱斯勒的传记片断》中的人物。摩尔自以为有学识,它寄生在阿伯拉罕家里,每天记录它所见俗世的一切,无法超脱庸俗又反庸俗。克莱斯勒则是服务于公爵府的流浪指挥家,阿拉伯罕将摩尔托付给他,使两者际遇互为映衬。克莱斯勒爱上了公爵情人的女儿,但他的趣味与贵族格格不入,爱情只能以毁灭告终。以它为背景,舒曼要告诉克拉拉,唯有她,是他内心晶莹而清亮着可抗拒恐惧之源泉,清净荡漾的意象在其中反复被强调。而《童年情景》,我感觉是在诉说依偎在她温暖中那种温柔乡的感觉,她说,在她身边,他像个孩子,他希冀能与她一起永远凝冻在童年中——轻盈在梦境中而不被玷污。这两套钢琴曲的终曲都是淡淡的悲哀,《克莱斯勒偶记》的结尾是一种黑色预感盘桓不去。《儿童情景》结尾前一首是《睡了》,似乎是蹑手蹑脚,不敢惊扰香甜梦中的孩子;结尾《诗人说》则是美梦到此为止的提醒,美好告逝,一种悲凉扩散为永恒。
这些作品,我喜欢意大利或奥地利钢琴家弹奏的版本,如波利尼(Maurizio Pollini)的《C大调幻想曲》,米切兰杰利(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的《狂欢节》与《维也纳狂欢节》,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的《克莱斯勒偶记》与《童年情景》。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的《林中景色》评介甚高,但我还是觉得触键过重,俄罗斯人很难体会到真实的舒曼的味道。■(文 / 朱伟) 钢琴曲舒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