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德宏:电视剧行业还是太小了
作者:王小峰( 华录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德宏 )
作为华录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德宏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进入电视剧发行领域,从最初发行港台地区的电视剧到后来制作国产剧,他对这个行业的了解是很清晰的。尤其是华录百纳在近些年制作了不少有影响的影视剧,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家公司的存在,他们投资拍摄的影视作品包括《绝对计划》、《荆轲传奇》、《汉武大帝》、《朱元璋》、《双面胶》、《贞观之治》、《张居正》、《王贵与安娜》、《媳妇的美好时代》、《苍穹之昴》以及即将播出的新版《红楼梦》等。
三联生活周刊:当时你是在一个什么背景下介入到影视制作行业的?
刘德宏:1990年以前,市场化程度还是不高,真正有国产剧的拍摄,从《敌营十八年》、《红楼梦》、《三国演义》开始,真正拍的就是中央电视台。各个地方台,虽然有电视剧制作中心,也做了一些电视剧,但基本上没有影响。可能广东有那么一两部,像《外来妹》,但占的市场份额很小。包括北京电视剧中心的《渴望》,那时候有影响的都是在央视播的,地方台很少。当时地方台电视剧处于什么状态呢,它的主流部分还是引进剧,主要是港台剧、日本剧、美国剧。有些电视剧甚至以盗版的方式来做的,比如《上海滩》、《霍元甲》,买卖的概念不是很强烈。真正到了市场化高的程度,是从有线电视台出现以后,那时候版权的界定不清楚,但是节目内容是经过审批的,所以允许有线电视台播出录像带。因为录像带很便宜,正版录像带大概105块钱一盒,它就相当于105块钱可以买一部电影或者两集电视剧,那时候有线电视台就大量地买。刚开始的有线台,它的起点也低,就是单纯播放,它的编采节目、自办节目很少,就相当于一个大录像厅。一个省或者市联网的大录像厅,天天放录像带,它会是一个什么效果?有线台经过这两年的时间,有了硬件的网络和软件的内容,推动得非常快,广告就跟无线台形成竞争了。有线台也有钱了,就进入了无线节目购买行列。
我记得很清楚,从1999年开始,广电总局就下了一个文:引进剧不能上黄金档。限制引进剧以后,就出现合拍剧。说白了就是把引进剧换一种形式,应对国内政策,这个一直持续了很多年。直到最近的两三年,国内制作才逐渐反过来,电视剧越来越趋向于本土化,港台剧越来越不行。
三联生活周刊:除了针对广电总局的限制政策,是不是本土在电视剧制作上水平还很差?
( 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剧照 )
刘德宏:对,最主要是这个原因。比如在国外影视制作行业稍微发达的地区,电视剧和电影从业人员界限分得很清楚,有交流,但是交流得很少。包括演员,都分得很清楚。早期中国内地这一块,电视剧从业人员几乎没有,一开始内地电视台就是以引进剧为主,90%都是引进剧,少部分的国产剧,那就是真的有一部分人在做电视剧,比如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中国电视剧中心,都在中央台播,但是占的份额很少。后来,随着有线电视台的发展,电视剧买卖越来越市场化,它是所有电视节目中最早市场化的,国内电视台倚重于电视剧的广告收入越来越大,倚重比例越来越高,电视剧在电视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随着交易价格越来越高,大量电影导演进入到这个行业。从2000到2007年,大部分一线电视剧导演,都是电影导演。因为电影市场一直不好,电影市场从2006年才开始增长。在中国没拍过电视剧的导演很少,只有张艺谋、田壮壮。演员则大部分是重叠的,中国演员没演过电视剧的有几个?章子怡、巩俐,其他的都演过。基本上在这段期间,把整个电影资源都拉进来了。
三联生活周刊:民营、国有公司介入电视剧制作,在短时间内把电视剧制作水平提高上去了。
( 电视剧《苍穹之昴》剧照 )
刘德宏:这是肯定的。我是觉得推动电视剧发展的还是公司,不是电视台,也不是从业人员,他们只是整个产业链上的环节。电视剧中心,完全是计划性的,那时候可能跟整个社会背景也有关系,电视台互相之间的竞争也不强烈,电视台对收视率的压力也没有现在这么大,对市场观众给予的主动权也没有那么大,观众都是被动的,就是你播什么我看什么。这东西没有后续的压力,你拍了,我就播了,它只是局限于只要领导认可、专家认可,这样我这个项目才能过。真正市场化到了一定程度后,电视台有市场压力了,你播得不好没人看,广告、收视率很重要,所以作为民营公司来讲,效益是最重要的,它就是要把片子卖出去,卖一个好价格。那么你想要能卖个好价格,你要完成的就是要让电视台喜欢,让观众愿意看。电视台也有市场的压力,收视率的压力,那它就要按照市场好看的标准来审核,质量就越来越符合电视剧的规律。
三联生活周刊:在有线电视的时代和卫星电视的时代,电视剧交易有什么不同?
( 电视剧《张居正》剧照 )
刘德宏:区别很大。早期节目匮乏,市场的发行主要是后面的发行为主,比如我的片子拍好后,怎么去发,还停留在关系门槛,这方面占的比重比较大。现在,发行和交易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很重要的是片子质量,关系因素有,但是相对占的比重比原来少。卫星台互相竞争之后,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个是,我的电视剧不需要卖所有的台,这时候就从完全的买方市场,有所调整和变化,这是很大的一个改变。另一个就是电视台竞争后,越来越往比较规范的国际惯例方式来靠,一个项目可以提前和电视台确定,交易和发行前移了。这一点我觉得对整个行业的变化,包括对制作公司来讲很重要。
三联生活周刊:过去电视剧发行销售很大程度上都靠关系,这一点很中国特色,现在关系成分还有多大?
刘德宏:对于我和我们公司本身来讲,这种现象的影响越来越弱。现在整个电视剧行业,关系门槛仍然存在,这种关系要完全没有,也不太可能。包括在美国或日本,它也会有,但是它是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这个问题,实际上需要我们整个行业,包括从主管部门的一些政策上要有一些具体措施,从意识上、措施上、市场环境上来改变这些。现在形成这个问题是什么呢?说白了,公司的实力和起价太小了。
我们以影视剧为收入的企业,年收入一个亿的,国有的也没几家,民营公司,全国超不过10家。一个亿的收入是什么概念呢?1500万美元,资产和收入都过亿的更少。所以说一个行业发展30年了,这个行业还是这么样一个状况,只见规模扩大,公司不停地在增加,全国2000多家,不见效益提高,这就不是某一个公司的问题,是这个行业的问题。这么多年,有二十几年前、十几年前成立的公司,很多公司10年前和10年后差别不大,它10年前可能就一年拍两部戏,10年后还是这样。而且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公司差别不大,你说公司和公司有多大的差别,现在除了华谊是个公认第一名以外,但谁比谁强,不清楚。如果行业发展成熟,前三名差距应该大。所以,这些现象说明是整个行业的现象,就是在公司的产业链,本身公司就处在产业弱势。
终端是电视台,它相对处于资源垄断,公司的前面完全是演员、导演、编剧这些自由职业者,完全市场化,那么你处在中间,必然是相对弱势。你的体量又不够大,市场环境对公司来说比较忽略,比如很多好片子,人们未必知道是哪个公司拍的,但可能知道是哪个导演或演员。这是普遍现象,从社会环境上就忽略了,就不重视。从市场环境上也是一样,电视台相对还是资源垄断,有一些还认为有平衡意识。我们相对产量高的,有的就说“你们片子再好也不能全要你们的”。他是这种意识,产业意识不够,这就需要我们从根本上改变它。
现在政府对产业开始重视,公司就是市场主体,而且要尽快发展一些有影响的公司出来,现在有这方面的意识,也有这方面的说法,将来可能慢慢地会好。现在行业门槛很低,大多数人还是把做关系当成第一要素,这是一个整体的。整个环境就是这样,势必导致电视台就是这样。
三联生活周刊:电视剧发展面临的阻力有哪些?
刘德宏:电视台的割据和垄断的优势,包括关系门槛,整个行业都有,关系就是一个门槛,其他门槛很低,关系门槛是最高的门槛,这些因素限制的公司很难发展壮大。原来电视剧都可以上星,上星台没有一个单独规定,都上星相当于没有上星。后来大家都开始抢占卫视,一个电视剧最多上几家,所以上星台就变得越来越积极了,各家电视台的上星台就是最主要的竞争。这一块变化很明显,现在市场出来了,相关的政策几乎没有,没有把这一块定为一个产业。比如银行贷款这块儿,原来没有,一个产业来讲,缺少了这些支撑,就很难发展,你完全靠自己。任何一行都这样,没有任何技术,没有贷款,什么都发展不起来。房地产行业30年从无到有,发展得很快。它没有市场壁垒,它和社会主体的对接比我们要早,所以它就发展起来了。那我们这行,就是两大块,一个就是由于市场壁垒,再一个就是有市场竞争,但增长得很慢。还有就是相对的产业政策没有。
现在四家上星台也是合理的,最好是一家,这是终极目标,电视台也需要一个过程。将来四家变两家,两家变一家。
三联生活周刊:如果打破这种行业垄断,什么样的购销模式比较合理?
刘德宏:现在参照其他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模式,就是定制,其实它也不是预定,就是你有一个项目,交给电视台,电视台确认,你就可以拍了。首先电视台认同你,电视台相对都是锁定几个公司,经过长期合作了解,增加了公司在整个行业里的作用,就是我做得好,我就可以被电视台用,我就更有机会。电视台认可你以后,你相对就掌握了一定的主动性,对下部戏来讲,你就增加了主控性,所以你对其他方面的控制也会增加。完全按你自己的计划去拍,电视台也是按照计划去播出,那当然这样最好。为什么国外有些植入广告这么好做呢,包括宣传,都好办,因为它完全按照计划,7月份播,我就针对夏天,10月份播,我就针对冬天。我们现在还是被动的,我现在做好一部戏,电视台买了之后什么时候播,这还得由电视台再安排。
三联生活周刊:电视台改变过去的采购方式对这个行业影响有多大?
刘德宏:这个变化很大,我觉得变得还不够。现在还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关系比重占得小了,原来可能70%靠关系,现在可能15%、20%靠关系,有一些靠关系起作用比较大的就是中间地带的,你在60分下面,我多给你一分你就及格了,少给你一分你就挂了。这种现象趋于比较中等规模的电视台,小的电视台没有这样的能力,大的电视台相对来讲难度比较大。
公司和公司也是有区别的,有的一年拍一部戏,终极目标是把这戏卖掉;有的一年拍10部戏,终极目标是要把这戏做好,树立公司的品牌。现在电视台会注意公司么?不会,它认编剧、认导演、认演员。我觉得都是电视台在操作过程中把这个模式弄错了。公司就变成对缝的了,你要什么导演、演员,我就给你提供什么导演、演员,恰恰电视台不把这个交给公司,这个在产业当中也是对公司不重视的一个表现。如果你确认一个公司,公司有一个机会,就像招标一样,大家努力地做好,一个公司持续地出好片,它一定是有规律的,电视台完全可以把很多的责任和机会都让出来,但它恰恰不这么做。■
(实习生童亮对本文亦有贡献)(文 / 王小峰) 还是行业电视剧德宏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