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算》背后的女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暗算》背后的女人0( 作家、编剧麦家 )

拍片

《暗算》一开始就是个不被看好的项目,它是柳云龙和合作伙伴杨健成立公司后的第一部作品,除了他俩,别人都认为这小说改编难度太大。这部小说由5个中篇组成,杨健看中的是黄依依和阿炳的故事。“按照小说的感觉写出来的话,一定是通不过的,麦家的小说笔法比较真实,他可能是在相关部门采访过,或者有所了解,但他的人生观是灰色的。如果照他那种感觉写出来的,第一,肯定通不过;第二,我觉得一定很难得到大众的共鸣,它是很小众的一种情绪。他写到黄依依是个作风有问题的婊子,原始剧本里,安在天说白了就在利用黄依依,安在天对他的亡妻说:‘真的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就得利用她,你得原谅我。’说白了就是美男计,因为他知道黄依依爱他。男性作者有个观点:女人只有性冲动的时候,她发挥的创造力才是最大的,他认为这个女人只有进入恋爱状态了,她在性方面非常满足的时候,她才能爆发她的创造力。”

杨健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立意,把灰色、残酷变成透亮、开阔,她承认人性深处都有一点肮脏,但这将不为公众情趣所接受。在此之前,她和朋友陆川与麦家打过一次交道,为了小说《解密》,经历并不十分愉快。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发现麦家的文字想象空间太大,像一个黑洞,很难具象化,拿掉描述性文字后,干货很少。“麦家的小说,很多都是把改编权都卖出去了,《暗算》之前都做不出来,我觉得确实是改编难度太大了,像长城影视公司,买《解密》买了七八年。它不像海岩的小说,海岩里面所有的情绪点,情绪转化,他就是按照电视剧给你写的。”

杨健说她第二次找到麦家时,聊得相当投机。她提出了几点改编意见:“按照听风、看风、捕风,分成三段式,写成三段故事,三段故事既是相互独立又是融为一体。当时安在天和钱之江的名字还没有,但我跟他说,应该是一个父子相承的故事。一个人在一生中涉及这三个故事是不太可能的,里面有爱情,还要考虑到我们国家的国情。六七十年代牵扯到‘文革’,没法写,阿炳的故事放在50年代,黄依依放在60年代初。”麦家提议再加入一个故事“捕风”,那是他的一个上下集电视剧,以西南剿匪为背景的《地下的天空》,改成30年代。“我当时确实考虑到云龙要演,我还是希望能写一个子承父业的感觉。”“我跟他谈完后,麦家觉得很放心,他说你既然已经考虑到了这种地步,那么我的小说你是能够改出来的,麦家当时确实也是很诚恳,也没有要高价。”

“我们《暗算》在拍摄过程中,真的是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包括剧组的人,也都喜欢这个剧本,说杨健这个剧本写得不错,蛮感人的,但是他们自己对这个电视剧,都没有抱希望。”剧组里有人私下说,这戏不可能通过。主演宋春丽曾问杨健:“这剧本能过么?我个人挺喜欢的,别到最后演完了以后上不了,等于大家就白忙活一场。”三段式就要搭三个班子,等于拍三部戏,资金也耗费较多。

《暗算》背后的女人1( 制片人杨健 )

他们找到一位“第五代”导演,对方认为,阿炳应该女扮男装,找个清秀、面若桃花的女孩儿,当时已经定了王宝强,让他下生活去了。杨健认为,除了柳云龙,别人对这个故事的考虑难以和她契合。“可以找个更帅、演技更好的,但他如果不相信这种信仰的存在,一定演不好。柳云龙他是相信的,当他和阿炳说那些话的时候,他内心充满了温暖,或者当他唱《国际歌》的时候,他真的是热血沸腾,那我觉得这个演员就人戏合一了。”

审片

《暗算》背后的女人2( 于娜在电视剧《暗算》拍摄现场(摄于2004年) )

半年后,戏基本拍完了,还差10天就要关机。这时众人的担心果然成真。杨健接到一个陌生电话,来自国家安全系统的一位领导。他问:“你们通过审查了吗?”杨健说:广电总局有备案,四川省国安厅也通过了。对方说:“没用,我们国安系统有规定,像这种电视剧电影的题材,只有部里有权力来批,厅里是没有权力的。可能底下的宣传部工作人员不懂,我可以给你看国安部的红头文件。”杨健说:“你太难为我了,已经快拍完了。”对方说:“那你把剧本拿来审查一下吧。”

剧本审了一个多月,都是部里退下来的老干部。“后来跟他们熟了,历次什么万隆会议啊,其实都有他们,一个个长得不好看的小老头,高血压、糖尿病,必须要把剧本打成4号字,才能看清。”做后期时,国安部通知她,先开个剧本研讨会,会上提了很多修改意见。“我心想我都拍完了怎么修改啊?”其中有个寇老师告诉她,周总理在60年代曾经有个指示,隐蔽战线不要在影视作品里表现,此后,并没有重量级领导说过,总理的话不作数了,可以拍隐蔽战线了。杨健哀求各位老先生:“我以前对这个行业是不了解的,但就是因为拍这个戏,我查看了很多资料,真是对这个行业有了肃然起敬的感觉,这一点不是我给你们说漂亮话。这个行业的人属于非常杰出的人才,他们的智力,方方面面的技能,很多都是人上之人,但很多人选择了这么寂寞的一条路,注定这一辈子不能出名。如果为了赚钱,我完全可以拍部打戏,宫廷戏,我可能会很赚钱,而且很轻松。”

《暗算》背后的女人3( 柳云龙的新谍战电影《东风·雨》拍摄现场及剧照 )

她提议说,反正已经花了1000多万元,不怕再多花100万元,把片子剪出来让他们看,如果那时还觉得不好,再枪毙。老先生们看她不容易,同意了。“我给了自己一个求生的机会。”换来的拖延,让她有时间去找关系。国安部成立于1983年,《士兵突击》策划、总政负责影视的李洋大校很喜欢这个戏,八一厂厂长明振江、电视部主任庞敏都支持杨健,庞敏建议,出品方加入八一厂。总政提出让国安部再专门审一下最后一部分讲述情报、间谍的“捕风”,于是几位老先生包括当时的常务副部长余放都参加了审片。“余放很帅,他是我见过的那帮老头里面,唯一一个帅的,身材也很好,而且那个人很有那种浪漫气息的,很像年轻时候的安在天。他刚开始看的时候还是很挑剔的眼光,后来看着看着就变了,身板挺得很直,看到最后一集,尤其钱之江最后那段话:‘哪一天我离开了701,我带走的东西还没有我留下的多。’当时好多老先生都哭了,我看他们,我真的心里也蛮难过的,就感觉那么一瞬间,把他们的一生都回忆起来了。看完之后大家都不说话,后来余放就说:‘这个片子真的挺好的,我们特别感谢你们。’我们那个片子就这么过了。”

卖片

《暗算》背后的女人4

但幸运并没有来临,因为要卖片了。电视台的购片人员不知道这属于什么片种,杨健说:“麦家出的书叫特情书,我们就叫特情剧吧!”后来是媒体发明了“谍战”这个词,才流传开来。人们对《暗算》的评价两极,正如柳云龙的新谍战电影《东风·雨》一样。“喜欢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人是真不喜欢。我记得特别清楚当年卖片的时候,其实大多数电视台还是不错的,他们还是有一定的知识水准的。他们说,第一你们的题材很新颖,第二是制作很精良,第三是这个行业观众了解的不多,有可能大家对陌生东西有一个想了解的愿望。所以当时我们签了一些电视台,价格不能说最高,但对我来说还可以,也有些特别不好的,比如在上海。”

东方电影频道有位购片人是杨健的师弟,很喜欢《暗算》,上报给台领导后,当时领导坚决反对,理由是:老百姓怎么会懂得什么叫三段式啊,老百姓能接受的是电视连续剧而不是系列剧,这个片子的影调太阴霾灰暗了,很压抑。柳云龙的个人风格太强了,也有人说他太自恋,别的电视剧都是亮堂堂的,台湾地区电视剧为什么收视点高?因为观众看了不费眼睛啊,你这个叶子上面掉下来一滴水,老百姓知道是什么呀,那都是废镜头,要剪掉的。

杨健和柳云龙非常喜欢其中一个镜头:安在天走在黄花草地,把盲杖向空中一扔,“特别飞扬,很提气”。但对方认为这是废镜头,大老爷们干吗好端端走到油菜花地?

上海电视业的老大——上海文广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电视剧先给了当地其他台,他们就不会再收这个戏。杨健的师弟急得要哭,对她说他的权力只有2.5万元/集,要不先把这个剧2.5万元/集卖给他,以后他再高价买公司其他剧作为弥补。

“我知道这个题材太另类了,可能对中国的电视观众而言都是很新的东西,大家不一定能接受新东西。”杨健认为当时已经不是价钱的问题,而是她的心态不能接受。

本想放弃上海市场的她,突然接到了上海文广购片人的电话,说负责人看完片花后非常欣赏,提出以5.5万元/集的价码收购,如果收视好,还可以再加钱。“5.5万元在当年已经是很高的价格了,我真的非常喜出望外,他们钱也打得很快,我们签合同也签得很快。”结果,《暗算》在上海的电视剧频道播出,平均收视8点多,此前电视剧收视率只有1.5,得到了该台的“风格拓展大奖”和10万元奖金。柳云龙说:“这10万块不花,我们供着。”

“我在人际关系上特别不会做,电视台的发行都知道:杨健从来不和人吃饭,不搞接待,也不返点、回扣。这个行业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靠哥儿们义气把片子卖好点,现在电视台的压力和我们一样,他们买一部烂片,可能丢了奖金甚至位置。如果说你拍了一个不好的片子,让人家承担了很大的压力,或者说,给人家的仕途或者职位带来了变化的话,那是很对不起人家的,我给你看作品,我觉得反而这种情况会引起很多人的尊重。”杨健说。

在《暗算》之前,杨健只管制作,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她对发行一窍不通,因为合拍方四川台搞合并,有一阵没有人管《暗算》发行,杨健只能赤膊上阵。她不认识一个电视台的人,到上海电视节租了个展位,湖北台的人看完片花说:“3万元/集是我们能出的最高价格。”“我一点不知道3万元是人家骗我的还是真的,因为我不知道这个行情,这个行业没有人,哪怕你曾经的朋友,真的,没有人告诉你底价。”人家只会说,你把片子给我,我帮你发,从中赚取利润。谈完后杨健犯难,她根本没见过发行合同。她打电话给两个熟识的发行公司的朋友,骗他们说,自己出差忘记带合同样本,借样本修改一下。再把两份合同仔细研究,补充上自己的条款,至今她的公司依然使用这个范本。

“《暗算》之后,我可能随便做一个什么剧,都会很赚钱,像《血色迷雾》,我们投资也不大,50多万元/集,我们卖100多万元,这是很轻松的,而且这100多万元还不是最后的价格,我们还没有放海外,还有二轮发行都没有算。”她接到过四五百部谍战剧本,她说,“我对谍战剧有恐惧心态,太多会泛滥,不想做滥,必须创新,关键是情怀,吸引人的是精神状态”。

除了艰难、经验、口碑、资金,《暗算》带给她的东西绝不止这些。她和麦家因为编剧署名权差点对簿公堂,曾经沸沸扬扬。但也正是通过这部戏,陈赓大将的儿子陈知涯主动找到她,请她吃饭,请她写30年代锄奸队的故事,给她介绍军史专家,并允诺替她疏通关系。因为无法直面那段残酷历史,她和柳云龙改拍了以珍珠港事件为背景、军统情报人员为主角的《东风·雨》,觉得不好面对陈知涯,但他根本不介意。

入行

杨健是北大最后一批分配到北影厂的毕业生,她进的第一个剧组是冯小宁的《北洋水师》。电影厂约定俗成的规定:先做三部戏场记,再做三部戏助理导演,再做副导演,才能慢慢熬到导演。她根本不敢想象自己能当导演,犹豫着要不要出国。冯小宁的外号叫“冯七”,导演、摄像、美术、编剧、剪辑,全包,总有干不完的时候,这就给了杨健机会。他们锁定的演员是陈宝国和陈道明,那是90年代初,演员没有手机,去外地前会把剧组驻地电话交代给工作单位,不认识任何演员的杨健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找演员。她给陈宝国的单位实验话剧院打电话,得知他在石家庄拍《石门情报站》。

她打电话给陈宝国。“一个副导演需要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像推广一个产品似的,把你的产品,它的优势在哪里,或者它的内容是什么,你要让对方清楚,对方才会感兴趣。我现在找演员也是这要求,在10分钟内,用言简意赅又很委婉的方式告诉他,它对你很重要,可能会对你的事业有一个新的拓展,尤其是对那些比较著名的演员来说,因为他们不缺戏,他们可能从100多个剧本里面挑出这么一个,那你就得施展自己的优势,而且是在最短时间里,因为他跟你不认识,只能通过一个电话。我觉得就是这样的,就像一种营销一样。”杨健讲的邓世昌的故事一下子吸引到了陈宝国。

然后要攻克陈道明,那时陈道明刚演完《末代皇帝》,连杜宪也说:“他在我们家也是个皇帝。”这时正为电影《冼星海》留长发。冯小宁是个腼腆、不善言谈的人,他在陈道明家很拘谨,杨健噼里啪啦把想法一说,陈道明说:“好吧,这个戏我可以考虑,以后呢,所有的联系就让小杨来找我就可以了。”那个戏和演员谈档期谈钱都由她承担,实际做了副导演的工作,锻炼很大。

“我当年所具备的优势是,我能把这个故事讲得很精彩,很有蛊惑力。而且那个年代的人好像精神力量还是比较足的,我会让他们觉得你要拍了这个戏,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东西,可能一个男演员他就会觉得可以把他内心的情怀勾出来。”在青岛北海基地拍摄时,遇到台风,差点全军覆没,所有演员都在一个舱里。“我记得特清楚,宝国用毯子把自己裹得很严实,道明坐在旁边,还有滕汝俊、赵军他们在旁边。后来我们开玩笑问陈宝国说:‘你是不是害怕啊?’宝国说:‘不,我不是害怕,我是在想杨健呢。我们这些人都30多岁了,死了就算了,但杨健人家大学刚毕业,还祖国的花朵呢,我是为她感到惋惜。’陈道明说:‘我背你上岸吧,我水性很好啊!’”当台风过去,大海平静如镜,月亮出来了,当时他们就感叹:“哎呀,生活太美好了。”

杨健第一次独立担任制片人是8集电视剧《城市的B面》,她说,“在这个行业中,我的命特别好”。她又认识了第二个贵人——紫禁城影业的发起人张和平,他给很多新秀出点子,并辅助他们走向成功。紫禁城影业成立时,他邀请杨健作为其中一个工作室的形态加入。“剧本是我和俞钟写的,他没导过戏,那时还没有‘制片人’这个说法,都叫制片主任。”严格意义上说,制片主任属于国营单位工作人员,由官方机构出钱,他负责行政、生产,而制片人,从策划、融资、生产到发行,都要负责。■(文 / 孟静 童亮) 背后女人内地电视剧麦家暗算影视陈道明杨健陈宝国柳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