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倒计时:日本馆,孵化城市

作者:贾冬婷

世博会倒计时:日本馆,孵化城市0( 日式生活风情展示 )

会呼吸的“紫蚕”

淡紫色的弧形穹顶生物体浮在地面上,凸出来的“触角”,凹进去的“鼻孔”,随阳光和照明变幻的“表情”,看上去像在呼吸。

它被叫做“紫蚕岛”。“‘紫’或者说是‘红藤’色,是象征太阳的红色与象征水的蓝色的融合,在日本和中国都是高贵的颜色。配上场馆周围那些绿色的树,令人想起一个日本成语‘山紫水明’,用以描述自然风光的秀美。而‘蚕’是长寿的象征,还有破茧而出、化蝶归去的含义,而且蚕茧技术中抽丝、制丝、织绢的工艺由中国传入日本,象征中日的联结。”日本馆设计总监彦坂裕对本刊记者细细解释。

一个类生命有机体,与周围的自然浑然一体,是彦坂裕设计的出发点。他认为,不损坏地表,不排放二氧化碳,搭建一个无害于地球环境的建筑,是现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为此,他在日本馆中尝试在不隔断周围环境的境况下,以一种与环境共生的方式减低环境负荷,或者灵活运用自然本身所具有的能源。

近江、近桥、近世博轴,6000平方米的面积是世博场馆中最大的一类,加之上海本身的地质松软,日本馆的地基条件不是太好,因此要避免使用地桩。世博会后要拆除,地桩也难拔出。彦坂裕只有一个选择,就是要尽可能建重量轻的建筑。轻质建筑的特点是把加重平均化,计量化,不使用地桩,好像整个浮在地面上。材料轻,进入的卡车台数就少,自然降低了环境负荷。事实上,采用轻质建筑本身也是日本建筑传统,常采用木构架,“组装技术”而非“砌筑技术”。彦坂裕说,在710年将奈良定为永久性首府之前的许多世纪中,天皇宫廷是巡回游动的,所以手工匠人将木建筑的连接部分做得十分精确,既能很好地组合在一起,又便于拆卸和再次安装。再加上日本多地震和台风,轻型建材抗震能力比较强,日本在这方面是领先的。

世博会倒计时:日本馆,孵化城市1( 上海世博园日本馆俯瞰(效果图) )

“生命体在与外界进行功能性交流的时候,‘皮肤’非常重要,日本馆优先考虑了膜结构。”彦坂裕选择了透光、轻质、高强、可回收利用的夹层薄膜ETFE作为建筑表皮系统。使用这种膜,可以使建筑的重量减轻一半,而且重量平均分布于建筑整体。“这种膜与水立方使用的是同一种。而日本馆的突破性技术是,在表面涂了一层光触媒,而且膜是双层的,夹层中埋设有非晶硅太阳能装置,可以用来提供20~30千瓦的发电量。每一片膜的形状模仿了树叶,能量制造和传输的原理也和树一样,通过阳光产生能量。”彦坂裕告诉本刊记者。

彦坂裕介绍,紫色皮肤上的丰富“表情”,白天可通过自然光线表达,晴天笼罩着蓝紫色,阴天则是淡淡的红。表面覆盖的透明和半透明的两层膜,使表情变化非常大。夜间照明的策划也是无所不在的。首先是作为外部装饰的双层膜以及荧光灯具组合,在整个建筑物上留下浮点效果。发电膜和支持材料的交点上散布了LED球,在循环呼吸柱的凹凸处设置白炽灯具,其上的调光配置可以控制光束从明到暗的整个周期,表演呼吸的全过程。进入馆内,浅紫色的外表、骨骼与支柱融为一体,由天花板过渡到地面,形成宛如浑然天成的钟乳石洞窟般的景观。

世博会倒计时:日本馆,孵化城市2( 日本文化遗产展示 )

而紫蚕上的凸起来的“触角”和凹进去的“凹槽”不止丰富了表情,也是环境技术的应用。“我们人类其实也是这样。手指是不是像触角一样伸出来?鼻子是不是隆出来?而嘴、耳朵、鼻孔是不是凹进去的?为了充分融入自己所生活的环境,需要这样的凹凸。有了这些触角和凹槽,紫蚕岛更有生命体的特征。”彦坂裕指出。

这些凸凹既是复合椎体形状的结构支撑柱,同时具有环保的功能,叫做“循环呼吸柱”更贴切些。“触角”是3座呼吸孔,“凹槽”是3座冷却塔,6座循环呼吸柱相互作用,将光、风、水在内部环境中循环利用节能,保障生命体的新陈代谢:通过由上至下的循环呼吸柱为没有窗子的居室导入自然光;呼吸柱的拔升效果使地板下的冷空气上升,使馆内通风换气,并降温3摄氏度左右;汇集雨水,通过呼吸柱底部的水槽进行蓄水,屋顶的“洒水”进行循环再利用。在馆内还设置了汽化热水器,通过热泵把水加热,在热泵散热的过程中将余温再循环利用,这样就不会排放二氧化碳。

世博会倒计时:日本馆,孵化城市3( 日本馆总代表塚本弘 )

一系列传统环保手段也融入了日本馆。如人工雾气,是日本在没有空调的时代所采用的一种传统降温方法,原理是通过人工制造的雾气,利用水从液体变成气体时从周围吸取热量的汽化热来制造清凉。为了应对等候区的酷热,在这一区域的出风口设置了“冷气喷雾风扇”,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降温。还有屋顶的“洒水”,利用膜表面光触媒的亲水性,通过汽化作用产生人工雾来降温。从地板下的冷却凹处到屋顶冷却塔之间连接的换气装置,则运用了“庇荫”原理。

拯救朱鹮及隐喻

世博会倒计时:日本馆,孵化城市4( 日本馆展区由“过去”、“现在”、“未来”三部分组成(效果图) )

飞起来优雅舒缓,像一片云霞,落下来则安静泰然。仙姿赫然的朱鹮是日本的圣鸟,甚至它的拉丁文名就叫做“日本的日本”。在一切庄严和世俗的场合,从1000多年前奈良时代的皇室仪式,皇宫的主色调,到如今民间的和服,房间的陈设,传统歌曲,日本处处都有它的身影。

然而自1934年起,日本就将朱鹮归入“天然纪念物”之列。人们哀叹朱鹮的命运:笼罩朦胧晨曦的牛头林/回荡着飞翔朱鹮的合鸣声/悠闲地掠过披满朝霞的天神股河/一群明日何处去的朱鹮啊/烧炭的烟随风飘落在山岭上/朱鹮的栖身之处将不复存在/国见山旁的溪谷和原野里/朱鹮的身影将渐渐消失。

1981年,野生朱鹮在日本本土灭绝。整个民族的朱鹮情结,是否只剩一声悠长的叹息?

这是日本馆故事的开始。日本馆展示设计总监若松浩文告诉本刊记者,与以往的世博会上日本馆的展示相比,上海世博的重点放在了表演上。也就是说,以《拯救朱鹮》音乐剧为重点和故事线。他认为,这是重视主题信息传达的表现,今后为实现地球共存而必须面对的人与人的联系是最为重要的,因此以人参与和互动的表演形式最为合适。此外,这个故事是中日联结的纽带,也是过去、现在、未来三大展区故事的线索,同时把“心之和,技之和”这一日本馆主题中的文化和科技两部分联系起来。“在与地球共存的时代,21世纪的城市将以怎样的姿态作为发展目标?人们应该过上怎样的生活?日本馆将给出一个提案。”他说。

代表过去的展区以遣唐使时代为中心,讲述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文化逐渐演变,并传承至今的故事。参观者将穿过一条长约25米的细长展示通道,随后乘坐自动扶梯直达高12米的最顶层展示空间,进入一幅活动画卷般的映像。若松浩文说,日本从飞鸟时代到平安时代的遣唐使时代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从公元7世纪飞鸟时代开始,日本先后向中国派出20次遣唐使,最鼎盛时期,一次曾派出过五六百人、4艘巨船的庞大阵容。他透露,日本现在已经出资在中国重建了一艘遣唐使船,以1∶1比例还原了当年船只的大小和结构。这艘船已由张家港下水驶往上海,世博会期间将在日本馆中展出。文化不仅是传播,本是中国传入的技艺在日本衍生和升华,逐渐演变成为日本独特的文化,这也是展区主题“联结的惊喜”想要传达的。若松浩文举例,比如“西阵织”展示,西阵是京都西北部丝织物生产中心,从中国传入的传统织造技术在此地得以提升,“西阵织”逐渐成为日本织物的代名词。

回到朱鹮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陕西洋县发现了它的踪迹,中日两国开始协商朱鹮的保护事宜,拯救了濒临灭绝的朱鹮。若松浩文说,这也是一个“联结的惊喜”。

之后参观者到达顶层现代展区,可眺望到整个椭圆形空间的全貌。若松浩文充分利用了这一开阔的空间,让观众逐一走进日本的四季变化,感受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和人与自然共生的日式生活。一些表现四季的传统画作如风神雷神图、四季花鸟图、老梅图以“文化遗产保护计划”下的“精密复制”技术呈现,帮助人们能够长时间、近距离地鉴赏文化遗产。操作将现场演示,通过数码单反相机对文化遗产进行分割拍摄,再使用宽幅打印机进行打印。该技术所使用的独特软件能够忠实再现原物色彩,能够一次性完成原本相当耗时的作业。

在这一“人与人的联结”展区,若松浩文希望唤起人们的思索:朱鹮为什么会从自然世界中消失?以日本为例,直接原因是在明治维新之后,藩镇废除,禁令放松,人们大肆狩猎,许多大型鸟类迅速减少,朱鹮从此走上了灭绝之路。推而广之,现在人口向城市中心聚集而造成水资源不足,自然环境的恶化,人口老龄化,一系列问题都摆在面前。

这一空间将聚焦两大全球性课题——水资源问题和零排放城市。若松介绍,日本在水处理方面的最尖端技术将通过技术机器实物以及映像展示,包括能够将下水道污水净化为饮用水的生化块和膜分离活性污泥法(MBR),以及将海水处理为淡水的反浸透膜等。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零的城市模型则通过照片透视画、实物展示、映像装置表现,应用包括环保车、发电地板、家用燃料电池组合、发电窗、有机EL照明、使用氢气实现制铁过程的革新、二氧化碳分离回收储藏技术等20多项环境技术。

某些地球环境问题是仅凭技术无法解决的,这就是“人与人的联结”的重要。比如展馆中藤前滩涂的映像,由于围海造田等人类活动,周边地区曾经的数片滩涂都消失了。其中位于工厂区的藤前滩涂是候鸟群南来北往途中休憩的重要场所,曾被规划成为垃圾填埋地,当地市民于1999年自发采取行动,将垃圾量削减至原来的七成,使流入滩涂的河水逐日变得清澈起来,协力守护了这篇滩涂。

未来展区“心灵的联结”真正进入到拯救朱鹮的表演中去。暖场表演以山村为背景,向观众介绍中日两国近30年来坚持致力于合作保护朱鹮的故事。高6米、宽27米的巨大山村背景是由“超写实巨幅照”功能拍摄的照片,其实是390张照片通过特殊图像处理后共同构成的,每一个部分的远景和近景都精确聚焦,在不使用3D技术的条件下,营造出立体空间。

机器人也是日本参加世博会的保留项目。“参观者能够通过机器人来畅想未来社会。他们不仅是演员,而且已经投入实际研究开发。”若松浩文介绍,丰田公司计划展示“小提琴演奏机器人”,它可以双脚步行,协调双臂以及双手弹奏小提琴,拉弓的动作能够和人类一样细腻,甚至能使用左手做出揉弦技巧。这款机器人的研究目的并不是为了进行演奏,而是为了使它能够广泛地使用各种工具,如家务辅助、护理及医疗辅助、制造及创作辅助、近距离的单人移动辅助。三菱重工的机器人适应日本老龄化社会需求开发,其使用对象被设定为存在健康隐患的独居老人,平时可与通讯网络连接,具有看家、看护、报警、健康管理这4项功能。目前的研究工作将帮助机器人记住生活必需的语言,在对话中同时进行走近以及注视面部等一系列动作,还能够向使用者介绍和传达网络信息。

主题表演的舞台用磨光的日本柏树建成,上面覆盖神道风格的屋顶,是日本传统能剧的演出舞台。“拯救朱鹮”音乐剧由来自日本的佐藤信先生和来自中国香港的荣念曾共同执导,结合了能剧和昆曲。能剧塑造鲜明的舞台形象,而念白、曲词、身段以及舞蹈编排均以传统的昆剧手法演绎。朱鹮飞回的同时,丰田汽车株式会社正在开发的i-REAL也将在演出中登场。这是一款以最少能耗实现人类自由出行愿望的单人坐个人交通工具。自然、轻巧、流畅的操作能够使它像人的手脚般自由地活动,融入城市人群中、车流中,使得人与人的相遇变得更具实感,体会到与周围世界的“联结”。

“以关爱之心拯救朱鹮的故事,是日中两国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朱鹮得到成功拯救,也增强了人类团结起来应对当前各种挑战的信心。而这恰恰是日本馆最希望展示和传递的信息。”若松浩文说。

从爱知到上海的接力棒

爱知世博会活动策划人矢内广提到,对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他和综合艺术家野村万之丞有一个共同的想法,一个面具之路计划,以古代假面具“伎乐”为基础创作的“真伎乐”,从日本到中国,沿着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逆向而上。“从日本的世博会延伸到上海的世博会,这是一条绝佳的传播之路。”矢内广想把这个“从爱知到上海”的接力棒计划用在爱知世博会的闭幕式上,可惜这计划随野村的突然去世而搁浅,上海世博局的相关人员也深感遗憾。

实质上的世博会接力棒是如何传递的呢?

“爱知世博会计划的开始在20世纪后半叶,是世界上对世博会关心最低下的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把解决地球的规模作为首要课题,得到各国的响应。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视点出发,以最先进的技术为突破点,在新社会系统的试验、市民的参与、多样性的市民相互理解等环节上进行了各种试验,这是爱知最大的遗产。”上海世博会日本馆总代表塚本弘对本刊记者说。

“自然的睿智”为主题的爱知会场在新陈代谢派的几位建筑师主导下进行。他们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而像生物新陈代谢那样是一个动态过程,应该在其中引进时间的因素,明确各个要素的周期,在周期长的因素上,装置可动的、周期短的因素。因此这届世博会严格遵循了3R(reduce,reuse,recycle——可降解、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会场就是博览会主题的模本。为不动一草一木,他们在空中架设了一条木屑铺就的“全球环路”,世博会结束后全部拆除,丘陵、池塘、树木重新回归森林。循环新能源不仅作为试验,也在实证层面落实,比如志愿者指导了博览会史上最大的17种垃圾分类和环境行动,可燃垃圾焚烧发电,不可燃垃圾资源回收,实践着将环保转变成经济价值。

彦坂裕同时也是爱知世博会的设计总监。他认为,从爱知“自然的睿智”到上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两届世博会,仍沿着“环境”这一主线。上海继续这一体系,或许可成为今后的环境城市建设范本。“爱知世博会会场曾经被整体当成了一个环保试验场,这次日本馆材料的回收以及循环利用将承袭爱知世博会的做法。”

在国民的观光心态下,日本特有的世博情结开始自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塚本弘骄傲地说:我们召开过两个“首次”的博览会——1970年亚洲首次的大阪世博会,2005年又召开过21世纪初的爱知世博会。

1970年大阪世博会时,彦坂裕还是个高中生。他回忆,当时的日本还少有城市夜景,当他走近世博园,一眼看到那片辉煌灯火,完全被震撼了。当时还没有互联网,不像现在就像个地球村一样可以随时随地地知道大洋彼岸发生的事情。在大阪近距离地接触到全球的人和技术,打开了他的心灵。或多或少地在这一影响下,他后来师从领衔1970年大阪世博园场馆设计和整体策划的丹下健三。

与彦坂裕一样,若松浩文也认为,大阪世博会对他们这一代人带来的最大影响是思维的转变。而日本的产业技术、生活方式等很多方面也就此扎根了:快餐成为日本大众文化,可视电话和手机的功能标准化,单轨铁路、步行街、标识系统、LAN等最先进的技术成为城市规划的标准。

大阪世博会现场创纪录地涌入了6400万人次,占当时日本总人口的3/5。“上海提出达到7000万参观人次,超过大阪世博会的6400万人次,我相信这只是一个保守数字。”曾任爱知世博会首席策划人的原田镇郎说,“上海600公顷的园区规模远远超过爱知世博会,影响力也将远远超过爱知。不过,上海世博园区的后续利用将使它成为继浦西人民广场、浦东陆家嘴之外的第三个核心区域,这关系到今后上海将建成什么样的都市,其考验要超过我们。”■

(文 / 贾冬婷) 上海世博会朱鹮倒计时日本日本馆城市孵化世博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