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即真实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感觉即真实0( 埃利亚松公共艺术作品《纽约瀑布》 )

埃利亚松出生于冰岛,在丹麦、美国工作之后定居在全世界当代艺术最活跃的柏林。他说德语仿佛小小的温柔波浪,被一股安静的力量带到他冰岛家乡的海岸上,光亮里闪动着,慢慢带走岸边的黑石。他的祖国冰岛是一个没有花没有树、奇异壮观至极、让人一生难忘的国家,冰岛的艺术界和商业关系也不那么纠缠。

高科技的跨学科魔法师

埃利亚松对材料技术的探索确实和达·芬奇不相上下:水、雾、色彩、天空、温度、冰雪、矿物质、光的折射和反射、镜像、几何模型、万花筒结构、针孔成像术、生物工程学、激光、霓虹及特质灯具、各类金属、玻璃、新型化工和电子产品等等……不过他的作品使用最多的还是那些大自然最基本的元素:“因为自然包容度很大。比如说下雨这件事情,有人可能喜欢下雨,有人不喜欢下雨,但是这两派不会因为这个分歧而吵起来,喜欢就喜欢,不喜欢也没有关系,可以保持和而不同的情况,彼此尊重。一般来说,如果你与众不同,那么在我生存的世界里你就不受欢迎,艺术能证明这是不对的,艺术还能从积极的角度,协助研究这个问题。”

埃利亚松就像一个重观念并擅用高科技的跨学科魔法师,他的作品会跨越光线研究、科学技术、人造自然、运动变化、奇异时空、突破观念、人文哲学等等。观众会在瞬间感受到海市蜃楼甚至自我观照的透彻感受,与每个人的教育背景、艺术学养并不必然相关,而观众之间的集体感联系以及可遇不可求的感受也是作品的一部分。

2003年埃利亚松曾代表丹麦参加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也会因为作品的公共性被各种机构邀请合作,比如与大学、公共图书馆、歌剧院,甚至路易威登、宝马这样的大品牌合作进行橱窗、电梯、舞台设计的有趣尝试。200万人参观的《气象计划》是其最有名的作品: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涡轮大厅中数百个纯黄单频灯组成的黄昏太阳和屋顶镜子反射的天空,大雾是空气加湿机加工过的糖水。很多参观者或坐或躺在展览现场的地面上观望着雾气中的“太阳”,并寻找头顶镜面中自己的倒影,犹如置身虚拟天堂。低矮的太阳能够产生很长的阴影,也加强了空间三维立体的感觉,而薄薄的雾起到了强调负空间的作用。镜子“牵引”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或者以不同的视觉来和原本空洞的空间互动。

感觉即真实1(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

史上最昂贵的公共艺术作品《纽约瀑布》是一个关于人们对空间的感知力的项目,造价1500万美元,赞助却出奇的顺利。作品分布在东河区域相近的四个地点,采用类似喷泉的技术使水流循环喷涌,注入纽约的东河之中,让人们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水:不仅仅是水本身,还有水的价值。荷兰城市里做的假日落更是建构了两种真实,“有两个日落当然很不错,但是最重要的问题是质疑或者质询现实到底是什么。把我们一般会认为是现实或者真实的东西看成一种被建构出来的东西,也就是可变的东西,而不是不可改变的真理。不要把周围的环境这些看起来很真实或者你认为是真实的东西看成是结果化的现实,而是培养人们有健康的思想,一切都是可以变化、可以商量的。”

一种不确定性的小野餐

感觉即真实2( 埃利亚松作品“Inverted Berlin Sphere” )

埃利亚松的金属眼镜框显得他眼睛大一些,谦逊而机敏的表情对于一个机构“总监”来说过于友好,对于一位“教授”来说又稍显太严肃。这两种身份确实都是他的真实生活:一方面,他是注重探索科技融合艺术的方法论者,成立了柏林艺术大学的“空间实验研究院”并担任教授;另一方面,他在全世界获得成功、震撼“当代艺术”定义的系列作品来自于一个杰出的智囊团队,完全是全球艺术界中的“中等”机构——38位来自不同专业背景和价值观念的正式员工10年来基本上没有怎么变过,建筑、物理、科幻、心理、工程、手工艺、档案学和艺术被糅合成一种“魂灵”。整个红砖建造的三层楼工作室成立于1995年,倒更像19世纪的复古风格:地下一层,忙活木头和钢制模型的年轻人胡须硬硬、风格混乱,夹杂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各种口音;地上一层,几个助理正在一个复杂的仪器里挂一面大镜子,测试一个创意的光学效果;建筑师们在二层的空间里讨论一个展览项目现场的绘图……埃利亚松每年会选定一个主题,组织一天的实验艺术活动,参加者都是他的朋友和许多各种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等。

“我们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很慢的工作室,会进行很多的实验,你可以把它叫做实验室,也可以叫做‘一种不确定性的小野餐’。我们整个工作团队可以看成一个不停挖掘项目细微之处的有机体。最理想的工作模式就是大家一起来完成一个很大的项目。我的艺术创作更倾向于关注过程,关注过程的演进,我们边实验边在摸索中前进。我们的工作可能发生演变,但这类改变没有特定指向。类似讨论事情,我们做出东西,外部世界给出反馈,我们再予以回应;而在对话的同时,我们也成为世界的一部分。”

感觉即真实3( 埃利亚松作品“Fivefold Eye” )

埃利亚松的工作方法更接近建筑师的工作方法,因为要超越艺术本身。“艺术界和建筑界都有很多很过瘾的事情,我只是想不断地吸取新的东西。艺术没有非得怎么样,各个领域的界限已经不一样了。所以我的工作室会雇各种各样不同的人,在艺术市场本身还是这种‘圈’的概念,比如中国当代艺术好卖,这就是一个圈。但作为艺术本身圈的概念越来越淡化,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我的思考不仅仅局限在哪个圈或者哪个门类的,前卫的、传统的、唯美派的,不是这个问题,我在想这是生产性的还是反生产性的,这里可能有一点点革命的意思,这个革命和以前说的革命不是一回事,但是会产生这样的东西。我相信艺术的力量在于它能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自动自发地提出问题。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具备这种思辨性,能够形成自身独特的魅力。我想我的工作就是回应我感知到的世界,然后借助工作室来强化这种感知:我自己走出去,看到这个轨迹,又带着一个答案或另一个问题、另一段轨迹返回。我觉得这是极有趣的想法。”

Take your time(慢点来)

感觉即真实4( 埃利亚松作品 )

2008年,美国MOMA美术馆和P.S.1当代艺术中心为埃利亚松策划了首个大型回顾展,标题很有意思,叫“take your time(慢点来)”。他认为观众在每件作品上花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时间的多少与对作品的体验是紧密联系的。同时这个主题某种程度上也是艺术家对美术馆体制的一种认知结果。埃利亚松擅长摄影、美术和电影等表达方式,非常看重观众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我的作品不仅仅是对自己的表达,同时也关乎所有人,我通过自己的作品邀请人们进入我的世界,希望借此唤起他们对自身世界的领悟。”他为自己能成为一位广受大众欢迎的主流艺术家而骄傲,并希望自己的作品“以一种牢固的方式存在于社会当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埃利亚松愿意随意接受纯粹的商业性委托,只有在特定的条件和选择下他才会接受那样的邀请。“‘如何参与’比‘我不想干’更重要。我一直觉得自己的作品被越多的人接受或者越多的人看到越好,我也希望自己的观众背景越多元越好,在这方面我是比较反精英的。艺术并非完全独立于传统消费市场,虽然我也同意很多时候艺术受到资本主义的严重腐蚀。我越来越想跨越这道界限,丰富我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

埃利亚松一向强调展览空间和观众生理上情感的互动关系,有时反倒会有一种潜在的危险:过于强调纯粹感官体验和事件表面性的陷阱。他对此非常清醒:“毕竟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不可兼得。有可能你的成品吸引眼球但缺乏深度。我会尽量保持平衡。我关注缓慢和摩擦力、临界性、易损性或怀疑性、混沌性以及不确定性,希望把这些特性融入作品。很多人觉得不确定性会带来焦虑感,比如对未来的不确定,但我们也不妨把这类不确定拿出来加以分析,试着描绘出框架,试着预测它可能带来的后果。”

感觉即真实5

世界大不同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规则,而埃利亚松不是一个按照规则行事的人。“很多规则本身就是模糊的,没有人告诉你要按照它行事。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会有自己的目的和意向,我们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目的和意向,一个建筑、空间、物体也会有自己的意向。我们应该去提倡或者赞赏一种不确定性。我比较喜欢去做一些之前不知道是不是正确的事情,特别是在我自己的一些实验当中,这样的话就可以测试对与错之间的界限。我完全摒弃传统的艺术创作模式,在我看来那些方式忽视了观众和其他参与者的感受。广义上的‘艺术品形态’隐含着对艺术作品社会价值的歧见。自从立志创造出更具空间立体感的艺术品,我一直在提倡将参观者融入艺术品主体的理念。我希望通过对调主体与客体的立场使观察者成为特定场景里的主角,他们能够‘透过’周围环境看到自己。”

感觉即真实6

埃利亚松希望他的作品有现实的存在意义,希望它真诚而不虚伪,在真实的世界能有影响力。它本身充满意义和意图,想想做到什么程度才能有影响力这很重要:“不断重估主体性,思考自我存在的意义非常必要,务必审问自己,吾今生而为人其义何在。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重新树立集体的概念。我说的主体性和个体性,都直接关系到我在‘集体性’上的兴趣点。我的做法是在创作中借助‘工具盒’进行尝试探索——恰恰包括自然空间现象——运用自然界中的元素来构建环境。我真正有兴趣的并非本质上的大自然,但自然确实是一种能为我所用的精妙语言。”

埃利亚松参与社会现实的角度是中立而批判的:“我们每个人对我们的世界和生存环境应该参与投票吗?涉足还是退身?什么程度上我们能感知到生命的因果,我们的观点和意见有意义吗?”相反,他和妻子把非常多的感情和精力投入到儿童公益慈善项目中:他们共同成立的121Ethiopia.org项目修缮了埃塞俄比亚一所孤儿院最基本的生活环境,上百个孤儿第一次有了厨房、浴室、床铺、橱柜、游乐场、护栏。除了这些硬件之外,目前已经开始为期三个月的看护人员专业培训:“很多当地的看护人员完全没有任何婴儿看护经验和教育知识。孩子们更需要陪护、舒适、激励、感动、目光的接触、和成人间长期稳定的关系,这样他们才能长成健康、信任他人而且也被他人信任的独立个体。”■

感觉即真实7

(鸣谢图片/资料提供: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文 / 崔峤) 真实感觉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