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过重重木雕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斯瓦里卡庄园内的住宅按尼瓦尔民族的传统民居式样建造,用手工制红砖,以大量硬木木雕做装饰
)
加德满都的民居建筑与别的地方不一样。每一座庭院、每一栋房子都向全城开放,像个交通枢纽,四通八达。想去前面的广场,只管穿过这家那家的花园、宅子,朝前走就是。尼泊尔国民幸福指数之高在全球排前几位,加德满都的居民总是在笑,看到你闯进他们家也不大惊小怪——当地人一向如此抄近道。一路穿来插去,走到加德满都城东,看到一群红砖楼。楼的外立面上附着了大量复杂美丽的木雕,数量之巨任何一个旅行者看了都要吃惊。木雕是凸出的窗户、廊子,一看就知年头久远,深深的颜色已经泛出灰白。这是加德满都著名的德瓦里卡庄园。
庄园的历史要从1952年说起。那年冬天的某个清晨,德瓦里卡·达斯·斯里斯塔(Dwarika Das Shrestha)又沿着加德满都的街巷慢跑。他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慢跑是西方教育给他打上的一个烙印。偶然间,德瓦里卡瞥见路边有几个木匠正在烧木头取火。停下来仔细看,点燃的木条是刚从废旧建筑上拆下来的门楣、窗框和廊柱,上面刻着精美繁复的花纹。他认出这是尼瓦尔人的传统木雕,至少是16世纪的艺术品。看着它们顷刻间付之一炬,德瓦里卡万分惋惜,买来木材给木匠们烤火,换下了一堆已经开裂、腐朽的木头,带回了家。没人理解他的古怪做法,大家都说他疯了。可这捆木头彻底改变了德瓦里卡一家人的生活,几十年后甚至为尼泊尔增加了一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德瓦里卡出生于尼泊尔名门望族,是尼瓦尔族(Newar)人。尼瓦尔族是尼泊尔第六大民族,有1000多年的历史,世世代代几乎全部定居在加德满都谷地,近200年才开始向各地流动。尼瓦尔族是尼泊尔文化、艺术的主要创造者之一,出了诸多学者、作家、诗人和工艺大师。尼瓦尔人极其擅长在木头、青铜、石材上做雕塑,制陶方面也堪称天才。加德满都遍布富丽堂皇的神庙,庙宇被精美复杂的木雕覆盖,它们基本上都是尼瓦尔工匠的杰作。德瓦里卡抱回家的木头,正是记载了尼瓦尔族艺术和文化史的木雕。
20世纪50年代,尼泊尔也紧随战后的西方国家步入现代化进程,但对于一个第三世界国家而言,“现代化”似乎只是急切地拆掉老房子,按照西方的现代风格匆匆建起丑陋的水泥楼。只要听闻加德满都何处有旧房改造,德瓦里卡就会赶去把拆下来的年久失修的木雕悉数买进,久而久之他成了木雕收藏家。
历史上,尼泊尔国王信印度教,修了大量印度教神庙。印度庙的一个特点是整个建筑覆盖了雕刻,仿佛庙宇是由雕刻堆成的。与其他印度教兴盛的地方不同,加德满都的雕刻不在石头上,而在当地特产的柚木、核桃木上。受宗教和王室的影响,加德满都的民居满铺满盖了精雕细琢的木刻,只是神庙和皇宫的木雕上加了彩绘装饰,普通民居里的木雕以原木色和深棕色为主。刻有宗教图案的硬木再用来做门、窗、柱、梁,硬木坚硬,数百年不会烂,于是今天的加德满都成了木雕博物馆。
( 庭院内的喷泉
)
家里的木雕越来越多,德瓦里卡一直不知如何修复、处理它们。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木匠塔米尔。这位盲匠人深谙传统木雕技艺,开有木器作坊,带领儿子和助手们一直坚持依照传统工艺修复木器,培训了数百名专业古木雕修复技师。德瓦里卡与塔米尔父子开始了长期的修复合作。
德瓦里卡认为,古代艺术品不能都放在死气沉沉的博物馆里。在博物馆的玻璃柜中,文化不过是记录过去时光的化石,要保持生机并流传下去必须放在“活”的环境里,在审美的功能上叠加生活功能。60年代初,德瓦里卡决定在自己的庄园里按照尼瓦尔族的传统建筑风格造一栋房子,用上多年收藏的木雕。这些木雕门、窗、柱、梁历经几百年,原有的功能还未丧失,但是把它们直接安在混凝土建筑上显然行不通,它们只有和传统尼瓦尔风格的砌砖才搭调。加德满都的神庙、老房子用手工制作的赤陶红砖建成,而且砌砖工艺特别,看不到灰泥黏合的痕迹,配上深栗色的木雕,构成加德满都的主色调。赤陶红砖已经没人会烧,德瓦里卡找来工匠,按照古法研习,复兴了红砖的烧制和营造技法。
( 起居室
)
德瓦里卡的夫人阿比卡(Ambica Dwarika)向我介绍说,庄园里的建筑完全按照古法建造,比如,尼瓦尔古建筑中窗户的数量通常安排为一、三、五的单数,尺寸比现在的小,完全不用钉子,这一切严格照办。男主人德瓦里卡在1992年去世,40年间他挽救了上万件木雕艺术品。木雕的运用也很考究。尼瓦尔族的木雕分四种:浮雕,镂空雕刻,立体圆雕,浅雕。屋顶的梁一般采用平直的素面木方,很少有雕花,雕刻主要用在大门、门楣、斗拱、窗户、门边的立柱、支撑屋檐的抬梁上。门楣、斗拱用浮雕,镂空雕刻用在窗户上,支撑的圆柱以圆雕为主,浅雕多用来衬托主体雕像。本来,他们只想把牛棚改造成花园,车库改成客房,楼上是主卧,儿子、女儿住楼下,孰料翻新工程前后进行了30年,共造3栋建筑,所用的木雕和红砖累计花费1000万个工时。建好的房子有独一无二的多重式屋顶和斜柱支撑,大门既窄又低,进出需要弯腰。不过,低头向工匠和他们创造出来的木雕致敬又何妨?
房间内部则根据现代生活的要求做了装饰。外立面、窗框、门框已经精美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内部就以素朴为主,墙壁、天花板全白,局部镶嵌方木,铺深色木地板。宽敞的起居室保留未经修饰的红色砖墙,天花板铺木条,地面铺彩色陶土地砖。尼泊尔传统式样的木家具是庄园里的工作室的作品,用榫卯结构,没用一颗铁钉。装饰,以纺织品为重。墙上挂了大量唐卡、壁毯,黑白相间的粗布做窗帘,床上、长椅上、榻上、地毯上堆着靠垫,还有绣花床单,都出自当地小作坊。宗教色彩的装饰元素无处不在,壁龛里摆着神兽,桌上刻有智慧女神萨罗斯瓦蒂,陶制地砖拓上曼陀罗,就连灯罩的设计也参照了寺庙里的传统油灯。
( 庭院内的装饰性雕塑
)
在庄园里,确实实现了德瓦里卡设计的人和艺术朝夕共处的理想。譬如窗户的雕花,一是为了装饰和采光,二是为了保护隐私。由于光线的作用,外面的人无法看到屋里的状况,而在窗内的人却把外面的情景看得一清二楚。体会了古代艺术的趣味和功能,才能切身感受到保护艺术的必要性。
为了复兴传统建筑,德瓦里卡夫妇在庄园里开办了一所木雕学校,除了教授技术,还要求学徒研习古代礼仪和典籍,以确保雕刻出来的诸神具备神的气质。学校的工坊雇了30个木工和工匠,有的已经在这儿工作了20年。在修缮、复兴传统建筑和装饰艺术的过程中,德瓦里卡夫妇发现,木雕的成本过高,连他们都逐渐承受不住了,更何况平民。他们和工匠实验出用赤陶砖雕替代木雕作为墙面装饰,并在平民阶层中加以普及。使用当地材料不仅符合环保思路,支持了当地产业,同时从经济角度鼓励了平民保护文化遗产。
( 主卧室 )
德瓦里卡的夫人阿比卡非常有远见。热爱欧洲古典音乐的阿比卡在印度大吉岭地区的葛伦堡接受教育,在修女的教导下培养出极高的艺术鉴赏力。她1955年与德瓦里卡结婚,是尼泊尔第一批职业女性,在多个文化团体、女性组织担任过高级职务。20世纪70年代,一位美国女士对她说,能否给她一间小屋,让她完成硕士论文。阿比卡便想到把家里多余的房间租给旅行者,以房租养耗资靡费的木雕艺术。于是,他们的旅游业务开始了。德瓦里卡夫妇的酒店规模不大,但名声响亮,来做客的人都有来历,不乏各国王室成员。英国王储查尔斯访问尼泊尔,便下榻于此。主人的木雕收藏为庄园赢得建筑和木雕博物馆的美誉,获殊荣无数,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尼泊尔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另一处是中世纪城市巴德冈。德瓦里卡夫妇更用实践证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观光并非只能对立,二者可以互为活力源头,形成良性循环。
冬夜,在起居室里,关上百叶窗,点燃壁炉,看着火苗照过铁艺雕花的炉门,木质的镂空吊灯在天花板上勾出奇怪的线条,听着庭院里喷泉飞溅的水声,这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要来尼泊尔寻找天堂。■
(文 / 陈晓帆) 手工艺重重穿过加德满都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