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姨多鹤》,从小说到亲情剧
作者:马戎戎( 电视剧《小姨多鹤》剧照
)
在这座南方小城的人看来,张俭家的这个女人有点奇怪。张俭的孩子们叫她“小姨”,可是她和张俭的妻子朱小环实在不怎么相似。而且,张俭的家,也和别人家不一样。一样的水泥地,张俭家里就干净,光可鉴人。一样的补丁衣服,张俭衣服上的补丁,针脚细致整齐。去过张俭家里的人会发现,那个被孩子们叫做“小姨”的女人,总是习惯跪着。她跪在地上擦地,跪在地上给张俭换拖鞋。
春节期间,电视剧《小姨多鹤》在地面频道播出。电视剧改自严歌苓的同名小说。严歌苓说,这个故事她酝酿了20多年。
故事的原型,是朋友的姐姐讲给严歌苓听的:班里有两个男同学,是兄弟俩,他们看上去总和别人有点不一样,但又不知道哪儿不一样??去过他家里的同学说,他家里有一个女人,跪在地上给他父亲穿拖鞋。据说这个女人是放在口袋里买来的。东北抗战胜利后,有一段时间,卖日本女人。
严歌苓把这个原型记录在笔记本上,一有灵感,就记录上去。一直到她有机会随外交官丈夫在日本生活了一段时间,近距离地观察到了日本人和他们的生活状态,积累了很多细节才动笔。
“日本人学语言不太好。他们对自己的文化很骄傲。日本人很爱干净,很有礼貌。”这是严歌苓对日本这个民族的感觉。
小说的开始,正是日本战败。“满洲国垦荒团”的男人们自杀以谢天皇。16岁的多鹤和剩余的家眷们一起,试图在东北抗日军队的追击下逃出东北,回到日本去。谁知道最后却落在了土匪手里,被装在麻袋里卖给了张家。张俭的妻子朱小环不育,买了多鹤来,就是想让她给张家生个孩子。多鹤在中国这一留,就是40年。
在这个故事里,通过朱小环和多鹤,严歌苓将很多笔墨放在了中日两种民族性格的比较上。东北媳妇小环热闹,乐天知命,仗义,不论环境多么艰难,想到的都是怎样才能继续活下去;多鹤认真,专注,完美主义,讲求干净到有洁癖,坚持自己的世界,偷偷地教孩子讲日本话,崇尚灿烂而生、热烈而死的樱花精神。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之间产生了种种复杂的冲突,然而最终时间和人性里的善良化解了这些冲突,让他们彼此成为亲人。
“种族差异,文化差异是我在移民和留学过程中感受最为深刻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一度变得格外容易受伤害。”严歌苓说,她曾于上世纪80年代赴美求学。那段经历曾被她写入半自传小说《无出路咖啡馆》,书里看得到一个女子在异国求学求生存的辛酸,以及一意生存下去的倔犟。在《小姨多鹤》中,严歌苓同样将她擅长描述的“文化冲突”与“生存”这样的主题贯彻了下去。
小说中,多鹤一直顽强地坚持着她内心的不认同和不妥协,然而,最终还是在小环强韧的生存精神的感召下融入了中国文化。最终,小说里这样写,多鹤终于回到了日本,然而在那里,她每次去唐人街买菜,唐人街上的人,都认为她是个中国人。
( 作家严歌苓
)
“我觉得中华民族多灾多难,每一次苦难之间的间隙都是非常小的。然而,只要有点小小的间隙,就会立即过起日子来。这和这个民族对生活的热爱和渴望是完全分不开的。”严歌苓说。当年战败后留在中国的日本女人们,大多数最终都融入了中国家庭。中国人的家庭对她们很好。这一点让严歌苓很感动:“中华民族的宽容和包容,不记仇,是最伟大的一点。也是能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融合在一起的原因。”
对于严歌苓的小说,电视剧《小姨多鹤》编剧林和平说,他觉得严歌苓的小说很优秀,然而电视剧和小说是两种艺术样式:“小说可以尽情地对人的原始欲望进行宣泄,大胆地描写生存的多元化。然而电视剧是通俗文艺,观众喜欢的是善恶分明,相对简单。”
( 电视剧《小姨多鹤》剧照 )
“中国电视剧的受众是‘两高一低’。年龄高,基数高,收入低。”林和平说,这样的受众基础决定了小说里的很多闪光的地方不一定符合观众的审美。还有不能回避的审查的问题。
“第一是审查的风险,第二是根据电视剧的艺术样式来表达。”林和平说。
相比于小说,电视剧最终走了温情与亲情的路线。
小说中,多鹤被迫怀孕生子,在电视剧里被改成了多鹤为了“报恩”而主动提出为张家生子。“人家还没苏醒过来,就和人家干那事??实在是太说不过去。”林和平说。为了让观众易于接受,多鹤的年龄,也从原著中的16岁,改为了19岁。
小说中,很多冲突来自于张俭和两个女人之间的关系,生活在一起很多年后,张俭对多鹤产生了真正的爱情。然而在电视剧中,这一点被弱化了。编剧故意模糊掉了张俭和多鹤之间的性关系,而以“亲情”来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
电视剧中,最终突出的还是“母亲”的形象。张俭的妈妈作为一个母亲,对多鹤的照顾和关怀,使得多鹤叫出了“妈妈”两个字。朱小环作为这三个孩子非亲生的母亲,承担了艰难的生存压力。
“朱小环和多鹤在电视剧里事实上完成了一次接力。”林和平说。在剧情的结尾处,朱小环瘫痪,大女儿疯癫。多鹤承担起了家庭重担,照顾了小环和孩子们,完成了一个“母亲”的形象。
林和平说这样改动的灵感来自于他的母亲和姥姥。不管生存环境多么艰难,母亲总是能想办法顽强地照顾一家人的生活。姥姥在“文革”中曾经遭受过不公平待遇,然而最终姥姥都原谅了那些曾经不公正对待过她的人:“多鹤的一生其实是很悲惨的一生。战争把她变成了一个孤儿,她要在异国生存下去,还要把孩子带大。贫困的年代,政治上的压迫??然而无论环境多艰苦,人都要生存下去。”
多鹤的角色,在电视剧中是由女演员孙俪扮演的。在以前的作品中,孙俪扮演的角色多为少女。多鹤这个角色,是她第一次担任母亲的形象。
从少女演到母亲。孙俪为了这个角色进行了认真的准备。为了了解历史背景,孙俪专门阅读了在中国的日本遗孤的书,并准备了很多和服。之前孙俪曾经学习过日语课,这也帮助了她塑造这个角色。
有趣的是漂亮的和服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因为阅读了相关的书籍后,她发现,由于气候差异,日本的和服料子都很薄,在东北不御寒。所以当年在东北“垦荒”的日本人,衣着其实和当地的东北人差异不大。
对于多鹤这个人物,她看到的是:“经历过死的感受,更加注重生的欲望。”
从之前习惯的少女角色跳跃到母亲的角色,孙俪说,她对母亲的理解是:“对于母亲来说,孩子是生命的全部,她可以为了孩子放弃一切。”
剧中有一个细节,物资匮乏的年代,孙俪带糖给孩子们吃。孩子们要给她吃,她不吃,而是轻轻地咬了孩子的小手,说,这样就算吃了。孙俪说,咬小手的这个动作,来自于她对生活中一个做了母亲的女朋友的观察,生了孩子之后,这个女朋友每天看着孩子,逗弄他,咬他的小手和小脚。仿佛那孩子就是全世界。
孙俪说,读小说的时候,书中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对于多鹤的背影的描写。没有太多地讲这个女人有多么坚强,然而那肩膀给她的感觉是,这个女人默默的,但是很坚强。
林和平说,这个剧播出以后,很多人给他的反映是,想起了自己的妈妈。他觉得很有成就感,因为他是把对母亲和姥姥的情意带到剧本中的。
“严歌苓的小说中有很多笔触描写了复杂的人性,给人的感觉很冷峻。”林和平说,“但我希望能够更多地突出作品中已经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同时把小说改成电视剧,需要更多的生活化的细节去填充,比如多鹤给张俭生孩子,小说中用了3页就完成了。可是在电视剧里,就讲了10集。”
“林和平是个很好的编剧。”严歌苓说,“电视剧一定要把小说通俗化,更加戏剧,更加有冲突。同时文学的要素也不是影视能够表现的,至少文学最重要的东西不是影视能够表现的。这是不同艺术样式决定的。”■
(文 / 马戎戎) 文学小说母亲亲情多鹤小姨小姨多鹤张俭严歌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