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 Innovation:分子小笼包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Bo Innovation:分子小笼包0

找创新菜,似乎去打着分子料理招牌的餐厅找最省事了。件件都是创新,样样都有新意。分子料理可谓是现代烹调方式的一大革命。通过改变食物的物理或者化学结构,而挑战人们对食物的传统视觉和味觉感受。但这是不是也是一个噱头呢?当然。譬如在某酒家品尝的分子料理海螺肉,罩在液氮冰壳下的海螺肉连腥气都还没有去除干净,所以有时候你会失望而归。其实对任何菜式,如果花里胡哨的烹饪手法盖过了它的味道,那都是噱头,反过来则当另说。比较有灵气的分子料理甚至可以比传统烹饪方式更能发扬一种食物的味道和口感。比如那天带给我惊喜的Bo Innovation餐厅的分子小笼包和茅台鸡尾酒。

搬到香港船街不久的Bo Innovation餐厅在一座二层小楼的上面,在周围高楼大厦的包围中,好像水泥森林里的一块绿洲。坐在绿植摇曳的露台上,心思繁忙的商务人士很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当下的生活上:盛在汤匙里的,是我们熟悉的小笼包么?没有包子褶,倒像是颗金黄色薄锦包裹的玉团儿,由里至外透着微微的玉色,在汤匙里圆嘟嘟地颤动着,上面还系着一根细细的红绳。送入口中,“薄锦”绽开,化了,一口汁液是再正宗不过的上海汤包的味道,温度刚刚好,而“红绳”原来是醋泡过的姜丝。

无论老板兼大厨梁经伦(Alvin Leung)如何跟我讲解小笼包的制作过程,听起来都非常抽象,所以要到厨房里亲眼看他演绎:按照正常方式做熟小笼包,提取汤汁,在汤汁中加入分子料理的有机原料乳酸钙和黄原胶,汤汁开始变稠。他舀起一小匙小笼包汤汁,连勺放入常温褐藻胶溶液的容器中,就像在油锅里做奶油炸糕,落入其中的小笼包汤汁,没有散开,而是在表面逐渐形成胶皮,包裹住了里面的液体。他用小勺小心地翻滚,以获得圆润且稳固的形状。捞出来后,在清水里过一下,用汤匙盛起来,再放上红绳状姜丝,小笼包就做好了。

以上提到的乳酸钙(Gluco)、黄原胶(Xanthan)和褐藻胶(Algin),都是分子料理里使食物发生“球变”(Spherification)的基础原料。褐藻胶是由褐藻类细胞壁提取的多糖体,乳酸钙通过奶类的微有机物的分离而提取,黄原胶是由含糖类的淀粉发酵而提取的纤维素,无色无味,对人体无害。尽管梁经伦无法透露在哪儿买的,但根据他对乳酸钙的特殊叫法,应该是德国具有绿色食品标志的分子料理原料生产厂家Texture Pro。他解释整个作用原理是这样的:在汤汁中加入黄原胶,会使液体变稠,这样做成的小笼包才不会破。加入乳酸钙是因为褐藻胶遇到含有钙质的汤汁黏度成倍增长,发生胶化,在汤汁表面迅速形成胶皮。但里面还保持液状。整个制作过程大约两分钟,要在制成后尽快送到餐位让客人食用。

Bo Innovation餐厅的菜单透着一股霸道,只供应套餐,一套1000多港元,简单的A4纸打印的两页菜单夹在餐牌里,每月更换一次。生于澳大利亚的Alvin的本职是音响工程师,一些香港流行音乐专辑都有他参与制作。他的左臂上刺着斗大的“厨魔”二字,据说因为自制家宴备受朋友推崇而开了这间餐厅。他说Bo即Bold,取大胆创新之意,算是名副其实。从2005年开张就走分子料理路线,而在美食天堂香港越来越得到认可,只因他始终把“味道”放在第一位。■

Bo Innovation:分子小笼包1

(文/苌苌 图/陈超)

Bo Innovation:分子小笼包2(文 / 苌苌) 美食烹饪技巧分子小笼包innovationInnovation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