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不会破产 ——专访中国驻迪拜总领事高有祯

作者:朱文轶

迪拜不会破产 ——专访中国驻迪拜总领事高有祯0( 玩沙滩足球的迪拜少年 )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到迪拜的时候看到新闻,迪拜酋长1月初签署了2010年物业租金最高上限法令,通过调节房地产管理局租金指数为主要参考系数,以确保2010年可能上涨的平均租金,过低可以上调,以此来稳定迪拜房地产市场。这意味着迪拜房产租金还在下降通道中吗?

高有祯:租金肯定在下滑,但这不意味着经济还在下降通道。事实上,迪拜的有些区域有些商业中心,赢利状况一直很好,比如“龙城”。这个中国最大的海外商品分拨中心店面转让费用一直在上升,你来了,想在龙城拿一个摊位,拿不着的。中国企业还有等在外面排队进场的,想进进不来。

2004年建成的“龙城”,当初是中国和迪拜合作,2.7亿迪拉姆是当地人出的资金,我们拿出3000万迪拉姆运营,后来由迪拜世界下属的NAKHEEL公司接手管理,中国商铺在里面大概有7000多家。去年初,全球性经济危机已经爆发,迪拜管理方提出要涨“龙城”租金,上浮15%到90%不等,同时对经营内容进行调整。这个事情持续了两三个月,引起了商户和龙城管理方的激烈矛盾,双方僵持不下,最后几十家中国商人代表找到我们总领事馆。

正好有个机会,我跟迪拜管理龙城的最高领导见面,就把这情况跟他说了,他不信,说跟他汇报的情况都挺好,哪有这些事。我说你是从你的管理方了解情况,我是中国商人反馈到我这里的,你能不能回去核实一下。中国商人是在龙城没建的时候,就开始交租金了,等于是和你们一起创业的,不能这样涨价,这样下去,这些商人肯定得打道回府。过了一星期,通过交涉,NAKHEEL公司把涨租的计划取消了,不仅现在取消了,而且3年不涨租。这等于给这些中国商人减轻了3亿迪拉姆的经营成本。

因为龙城中高层管理方是西方人,他们在参与管理,他们也在考虑自己的利益,像龙城这样的地方,不愁没人来。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即使身处经济危机之中,迪拜的一些贸易领域仍是有利可图的,它才能仍然吸引人们接踵而至。

三联生活周刊:你亲历了迪拜从疯狂到低谷的4年,现在你能感觉到资金回流迪拜正在发生吗?

高有祯:这么说吧,它的重点项目是力保的,比如1月4日竣工的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哈利法塔、去年年底通车的轻轨,还有马上就要开业的迈丹赛马场,到3月份就要开始比赛了。其他的项目进展的速度有快有慢。

最初外界对债务危机的报道,有不同的声音,我觉得消极的声音多了一点。债务危机对迪拜当然有影响,金融危机是大背景,发生之后,作为GCC之一的阿联酋无以幸免,这很自然。特别是迪拜的经济属于外向型经济,因为它本身没有很多资源,它的发展是吸引了外资,包括阿联酋内部其他酋长国,和其他国家的大量资金。我了解,光英国的债权就有400亿迪拉姆左右,可见外国直接投资的量是很巨大的。阿拉伯语里也常说“资本是胆小鬼”,这些资本一有风吹草动就跑了。

金融危机发展到现在已经快一年半了,它对迪拜的影响也已经持续这么长时间,而不是从上个月的债务危机才开始的。实际上,在前年的下半年到今年的上半年,是迪拜受到冲击最严重的一个时期,一些重大项目,有一部分盖了一半的或者一半以上的,投资方会想方设法把它建完;另一些项目,原来有规划,或刚刚破土的,就停下来了。现在在迪拜,我们可以看到,除了重点项目,已经有一些工地开始恢复开工了。

三联生活周刊:从你的观察,迪拜政府在过去一年里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应对资金的大量流出?

高有祯:政府加大了解决处理劳务纠纷的力度,危机一定带来大量的企业倒闭,由此而来的劳务纠纷对这个用工人口比例极高的城市会产生巨大影响。现在迪拜政府规定,工人的工资必须通过银行来发,这样,政府就会知道那些总承包商给工人发没发工资,如果银行没有记录,工程商又拿不出证据,政府机构就可以通过高额罚款来惩罚他们。

这些年随着涌入迪拜的热钱和人口的增多,除了物价、租金这些生活和经营成本外,迪拜的一些政府管理费用也在逐年上浮。去年年中的时候,为了缓解经济危机的冲击,迪拜还有一个措施就是,政府为企业提供的收费服务,不仅全部不涨价,而且有一些还要降低。另外,公司企业注册费用也下降。还是希望现有的公司企业继续在迪拜待下去,同时给那些新来的企业一些支持。

另外迪拜从去年上半年就开始对在迪拜企业的税收进行减免。过去凡是在这儿的企业和公司,每年有一个更新营业执照的问题,如果不及时更新就会被罚款。最近,迪拜政府颁布了一个新的法令,一年内,这些没有及时更新的执照一律可以延期。要知道,过去这是相当严格的。

三联生活周刊:可以看出,迪拜政府一直在挽救它的投资环境,这是它的核心竞争力。

高有祯:对。这是“迪拜模式”的关键。它没有资源,它只有少量的石油,整个阿联酋油田主要在阿布扎比。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迪拜已经完成了开始的原始积累,它把不多的石油收入全部用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修路、修桥,建港口、机场。然后,它就利用这些基础设施,启动国民经济多元化政策,大力发展非石油经济。服务业的发展为迪拜创造的投资环境,在海湾地区甚至在整个中东,都是最好的。

税收方面,迪拜关税很低,5%左右。政府管理上,它没有设税务局,经营税、增值税这些在这儿都没有。金融政策也比较开放,它有监管,但总的说,比较自由,可以进可以出,你贷的资金进来了,进出没有限制。有的地方,投资可以,担投资以后不可以走,赚了钱,允许拿走一小部分,但给你规定限额,要进行再投资。

迪拜自己没有多少钱,一年的GDP也不过就四五百亿迪拉姆,所有在建的项目,包括它购买的海外资产,这些主要还是外部资金。迪拜为什么吸引了这么多外资过来?

三联生活周刊:对啊,我们的兴趣也在这里,迪拜为什么吸引了这么多外资过来?整个阿拉伯世界常常处于西方价值观输入和保持伊斯兰教精神纯粹性的冲突之中,好像唯独迪拜是个例外,它似乎天生就找到了二者的和谐共处之道,让现代化成果服务于伊斯兰文明,并用一种炫耀的方式将它表达出来。

高有祯:我想,首位是安全。投资者最希望的是一个安全的城市,就像你说的,在被恐怖主义、战争、宗教激进主义困扰的周边环境中,迪拜创造了一个安全的环境,一个避风港。这使得大量石油美元和国际资本敢于大举进入这里。

作为一个联邦,它对外的政策,应该说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无论跟传统大国,还是跟地区大国,比如沙特、伊朗、埃及,还有跟它交界的周边邻国,都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关系。阿联酋的外交政策实际上是一种中立政策,不结盟不树敌,这是它创造经济生态的政治基础。

对内,有人统计,至少有200个国家的人在迪拜生活,这么多不同的种族和国籍,不同的历史背景、宗教文化,但是都能和睦相处。迪拜酋长有个想法,凡是你到迪拜来,只要你遵守法律,我就会给你生存和致富的机会,迪拜赚钱,也让你赚钱。他说过,把投资者吸引来不算成功,只有让投资者成功了,这个模式才是成功的。所以他想方设法要创造一个和睦的环境。

迪拜一直努力在现代的西方价值观和传统的阿拉伯文化之间寻求平衡,重新塑造新的阿拉伯文化特征。有个很明显的差别,伊斯兰教和非伊斯兰教的关系在周边其他国家都是很保守的,在迪拜,购物场所、公共海滩,有穿着当地服饰的穆斯林妇女,而其他西方国家的妇女也可以穿得很随意,这在周边国家是不被允许的。当然开放是有“度”的。在斋月期间,大街上的餐馆,白天都关了,如果你要吃喝,对不起,你只能在自己房间里。外国人可以在这座城市喝酒,但要规定场合,普通的马路边的餐馆是没有酒的,酒吧基本上都是在大一点的饭店里。外国人想买酒,有专门的地点卖,但卖酒的和买酒的个人,都要办酒证。比如我们总领馆要买,在超市附近有一个购买点,我们工作人员就要拿审批的牌去买。

三联生活周刊:可它怎么去避免那些极端分子的骚扰呢?这里的生活方式在这个区域里毕竟还是这样醒目,它不会招致一些意外的攻击?

高有祯:说到底,阿拉伯人也好,穆斯林也好,伊斯兰世界也好,很多问题是跟中东巴以问题密切相关的。迪拜也好,整个阿联酋也好,涉及巴勒斯坦问题,不论是过去的武装斗争,还是现在的和谈,都是积极支持。

这种支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道义上的支持,高举支持阿拉伯正义事业的旗帜,二是提供物质上的援助,比如难民问题,以色列轰炸造成的损失,阿联酋及时地尽最大努力地给予经济支持。几年前,以色列轰炸加沙,再早的时候,轰炸黎巴嫩贝鲁特,在这种战争的行动还没有结束的时候,他们的车队就已经发出去了,食品、药品、教育用品,一应俱全,比别的国家反应快得多。那些在战争中被摧毁的学校,迪拜酋长国出钱帮助重建学校。

三联生活周刊:我想,外交政策还是政府层面的。如何让这里的原住民不去排斥非穆斯林文化,相反能去适应这种越来越多元的外来文化和价值观?这恐怕不是政府能做到的。

高有祯:迪拜在上世纪二十三时年代就是一个贸易的集散地,作为当时珍珠采集、销售的中心之一,海湾珍珠从这里再转口到欧洲和美国,随之大批海湾巨商也迁移到迪拜。因此,这里的人本身就来自不同的地方,阿联酋建国之前,在迪拜生活的,有一部分是本地人,像现在的皇室、马克图姆家族,他们是1830年前后从阿布扎比方向迁徙过来的,还有一部分,是隔海相望的伊朗人,还有巴基斯坦和印度人,这些人在迪拜,都已经成了当地公民,Local中的多元构成决定了这里氛围相对会比较开放。

另外迪拜的发展是从英国统治时期开始起步的,它的发展史也是大英帝国殖民史的一部分。英国教育对迪拜也有着深远影响,至今很多人都选择到西方留学,包括酋长、副酋长,更不用说现在的年轻一代了。这有助于创造多文化、多种族、多宗教的社会。

三联生活周刊:另一个问题是,作为阿联酋首都的阿布扎比和第二大酋长国迪拜之间一直处于竞争中,直到10年前,两地才互通公路。迪拜的价值观显然和更为传统与保守的阿布扎比并不一致,迪拜塔更名为“哈利法塔”,在你看来,是不是意味着阿布扎比借注资迪拜大大削弱了迪拜的独立性,这是否也会影响“迪拜模式”的坚持?

高有祯:7个酋长国组成联邦,当初就是因为一盘散沙。现在阿联酋也不大,人口500多万,还包括外地常住人口,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再分成7个,就更小了。当初统一是7个酋长国共同的愿望,也是老一代酋长的意愿,本来就是“联合自强”的做法。

而这是一种世界上最独特的联邦制,各个酋长国拥有极大的自主权,比如说,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卫生甚至司法各个方面。为什么?因为它们在区域和资源上的差异太大,资源上阿布扎比拥有大量的石油,但它不等于其他酋长国的,石油财富归根到底还是阿布扎比的,那其他酋长国要想其他办法发展自己,在发展模式上就不一样了。阿布扎比石油多,其开始的发展肯定靠石油,照这样的速度,还能开采100年,而迪拜几乎已经没有了,它就要寻找非石油的发展模式,这不会变,改变了之后,迪拜还有什么出路呢?

说到酋长国之间关系,也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哥实力强,关键时候,要伸手,毕竟是兄弟。

三联生活周刊:假设目前的迪拜仍是处于经济、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平衡状态。迪拜的发展模式要靠不断的外来人口进入来支撑,它要靠外来人带来的直接投资,它的房子要靠外来人买,随着人口膨胀,会不会有一天,这种平衡最终被打破?这里的资源毕竟很紧张。

高有祯:我不这么看。你不觉得迪拜处理外来人口的问题是成功的吗?迪拜现在3%靠石油,97%靠什么?它的生存和发展靠服务业,现在贸易、旅游、会展、航空、海运、金融,这是它现在依赖的产业,而不是资源。迪拜本来就没有水,靠的是海水淡化,本来就缺少粮食,靠的是进口。这些就是需要持续不断的现金收入才行。只要迪拜模式得以运转,迪拜就会有财力做这些事情。

并且我认为,迪拜模式需要人口支撑,人口流入要伴随城市扩张,迪拜是个特殊的地方,它可不是把耕田变成房地产,它也不像很多城市,有巨大的历史包袱,要改造旧城。迪拜是一张白纸,用笔一画就是一片新城。以前是沙漠,一英尺白给别人都不要,现在要多少钱?能把沙子变成升值的地皮,不是所有政府都有能力做这事情,这是需要智慧的。应该说,迪拜领导人还是有战略眼光的,迪拜的酋长是有一种站在迪拜看海湾看世界的视野,否则是不可能把这个地方建成一个经济水平、国际化水准被世界瞩目的城市的。

那么到底迪拜最终会发展到多大,也不一定。就像最高楼一样,一开始说500米,后来变成700米,800米,最后828米,它也是在摸索中前进,会调整。我想,迪拜最后成为一个多大的城市,有多少人口,能让多少人进来,迪拜政府会有自己的考虑,有没有能力来管理和控制,不可能说让自己的国家变成别人的国家,这是不会的。

三联生活周刊:最后一个问题,中国和迪拜目前的资金、项目往来多吗?你能跟我们介绍一下在迪拜的中国资本情况吗?

高有祯:我们跟阿拉伯国家关系总体来说是很不错的。跟阿联酋建交是1984年,在迪拜开办总领馆是1988年。经贸上,我们的关系很密切。

我们跟阿联酋2009的贸易额,我还没见到数字,2008年是282亿美元,这笔钱在我们和中东国家之间除了石油贸易以外是最高的。我们从沙特进口的石油比较多,所以贸易额就很高,但是商品贸易,阿联酋是我们最大的贸易伙伴,多数的贸易是通过迪拜来完成的,迪拜在中阿贸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独特作用。

中国在迪拜的建筑承包企业数量不少,其他省级企业以及在迪拜注册的民营企业,都会承接一些当地的项目。这几年,中国企业在这里越来越多,在迪拜总共有2000多家,加上其他酋长国,恐怕要超过3000家了。2005年我来迪拜的时候,这里才8万商人,现在已经有20万了,可见大家都看好这里的。■(文 / 朱文轶) 破产经济迪拜旅游不会迪拜石油资源迪拜酋长国酋长迪拜皇室专访中国石油美元三联生活周刊高有祯总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