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方能天晴

作者:钟和晏

(文 / 钟和晏)

雨过方能天晴0( “石音”音箱(李尉郎设计) )

在台北,一年之中大概有150多天在下雨,去年,连绵不断的“雨愁”中催生了一家名为“天晴”的设计事务所——“有紊乱的思绪与想法,才有洗练与明快的风格,用五感体现设计细节,在雨后享受天晴的美好。”关于雨天和设计的关系,如果更提升一些,也可以被阐释为从自然现象出发,从人与环境的关系中去感受环境给人的影响,找到人、环境、产品之间的相互关系。

“天晴”有好几个产品是和下雨天有关的。“《雨天时报》新闻报纸包”,天晴的时候是一个挎包,下雨天可以当做遮雨的工具。或者“雨点标尺”,在纸上画出雨天的虚线,来展示雨点温和又强烈的一面,原本理性的标尺在使用中有点感性起来,它直接连接到人的情绪。他们还曾有过一次以“雨”为主题的设计师联展,入口处,漂浮的气球制造出云朵的意象,从气球上直直地垂下来的棉线成了条条雨丝。“天晴”是由1974年出生的李尉郎和1976年出生的易玮胜一起成立的,两人分别担任事务所的创意和设计总监,“年轻的设计”几乎直接地反映在产品形态上。

见到易玮胜是在上海一次设计展上,他被包围在人群中,正在解释好几个磁贴的想法。那是一些看起来近乎幼稚却又吸引人的玩意儿,被制成武士的飞镖形状的“密令磁贴”,和一大块和巧克力一模一样的“巧克力甜磁贴”,可以随心所欲地把它掰成小块,或者“开关便条磁贴”,磁铁与面板在清脆的碰撞声中开始与结束,让一个微小的日常生活行为具有了某种象征的意味。

将一些常见的日常用品或者生活行为进行角色置换,这一设计方法被“天晴”一再使用。“壹圆壶”储蓄罐是一把让人眼熟的矮墩墩茶壶,零钱从上面的缝隙处塞进去,再从壶嘴处倒出来;“中国毛笔”借用毛笔的原形转化成一枝竹竿的圆珠笔;“SPA便笺”借用了泡温泉的行为,一个塑料小人无比享受地浸泡在一叠便笺纸中,直到在使用过程中渐渐“赤身裸体”。

展台上的“豆腐杯”是李尉郎的设计作品,4块被切割的“豆腐”连同上面凸起的条纹,整整齐齐地排在案板上,翻转过来就变成了方正的茶杯。豆腐的白嫩与瓷质的雪白是彼此的共同点,捧在手里的“豆腐杯”延伸着对豆腐这种家常食品柔软亲切的印象和触觉,因为这样一次转化,尤其变得让人念念不忘。

雨过方能天晴1( “豆腐杯”延伸着对豆腐这种家常食品柔软亲切的印象和触觉(李尉郎设计) )

李尉郎在“天晴”之下还主持了一个“哇博士(Dr.Wow)设计研究室”,这是一些更加出其不意的设计想法。“哇博士”的功能准则是能不能用不重要,就是让人想要用,期望达到让人看起来该哭就哭、用起来该笑就笑的效果,在触感、行为、经验等实验意图下,通过设计来实现这些细微的感受。“哇博士”热销品中有个“牙齿杯”,沿口一排清晰的白瓷牙齿。如果你喝水的时候习惯会去咬杯子,这一次,你的牙齿咬到的是牙齿本身。■

就算被利用,也能对人有正面的影响

雨过方能天晴2( “牙齿杯”是“哇博士”的热销品(李尉郎设计) )

——访“天晴”设计总监易玮胜

三联生活周刊:“天晴”现有的产品大多数集中在铅笔、尺子、杯子、存钱罐等带有天真童趣的产品类型上,这是出于你们的主观原因还是受制造、成本、生产等条件的制约?

雨过方能天晴3( “画时”时钟(Koan+ Design设计) )

易玮胜:两者都有,我们其实不止这些设计项目,但是制造成本和现实条件处处影响着设计开发的可行性。不过比起单纯的装饰品,我们还是更喜欢设计一些能够与人互动的用品。至于其中有没有天真童趣,我想还是得看观看者的角度。

三联生活周刊:这种趣味是否也与台湾“长不大”的年轻文化形态有关系,就像无限漫长的青春期?

雨过方能天晴4( “《雨天时报》新闻报纸包”(Koan+ Design设计) )

易玮胜:应该没有直接关系,设计生活用品,从简单中找到设计的感动是最难的。我想这些天真的趣味背后,代表的是在这个物质泛滥的年代中,需要被唤起的一些生活态度及生活感动。

三联生活周刊:从思考和设计方法等,你在上海有没有注意到台湾设计师和大陆的一些不同之处?

雨过方能天晴5( “SPA便笺”(易玮胜设计) )

易玮胜:确实有些差异之处,我觉得台湾的设计师对使用者的需求层面会考虑较多一些,还有设计的到位及恰到好处,大陆设计师对中国文化的表现特别显著,产品的艺术表现性更突出。当然这是我在个人有限的观察下感受到的。

三联生活周刊:你几年前离开明基公司成为独立设计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雨过方能天晴6( “壹圆壶”储蓄罐(易玮胜设计) )

易玮胜:每次看到科技产品的推陈出新,生命周期都非常短暂,琳琅满目的卖场里充斥着多样造型的3C商品,每台手机、MP3在比炫比酷比时尚,我也曾经为了设计更炫的造型而努力着。到底这些高科技商品有没有终结的一天呢?相对于为了市场竞争而不断创造新形态的商业设计师,我更想找另外一些东西,成为有价值的而不是祸害环境的设计师。

三联生活周刊:这样的设计价值是什么?

易玮胜:设计到底是造福人类还是谋害人类,这个问题一直在我心里盘旋着。当下做的设计,一切都以人为本,乍看之下似乎为大家带来了许多福祉。工业革命以来,那些曾经在市场上畅销的设计有多少变成了垃圾而伤害地球?但是当时又能不设计吗?现在,台湾充满官场文化的环境中,设计很容易沦为口号或是一种被利用的工具,我想我们设计师不靠自己努力的话,要走正确的路真的不容易。

三联生活周刊:设计沦为被利用的工具,在现在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也是一种很难避免的状况吧?

易玮胜:不做设计也许就逃脱了吧?不过,我想设计师要更认真地看待设计,就算被利用,也能对人类有正面的影响。设计是需要经过内化的程序,而这个内化的程序中,设计师必须要有思维上的准则。

三联生活周刊:在你看来,哪些是能够代表21世纪的设计师?能够提供新的设计观点,为这时代下的设计留下一些记录?

易玮胜:如果就21世纪的设计师而言,我推崇像深泽直人、吉冈德仁这样的日本设计师,他们的作品和过去20世纪所代表的工业革命后设计思维有很大的改变,可以从中发现我们从未重视过的细节,甚至透过设计反思自我与环境的行为。除了善用资源外,他们更在乎设计形成时的成形要素,是哲学思想?是人类行为?是心理反射?是感官刺激?这没有一定的答案,但形成的这些要素关键,却主宰了当代设计的象征性地位。■ 天晴方能雨过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