蓥 华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蓥 华0( 唐华林春节前搬进了新房 )

从什邡出发,向西北10公里左右就进入山区,蓥华、红白两镇都是重灾区,都处于龙门山脉南麓的山脚,村民简陋的青瓦房几乎无一幸免。雪门寺村就在蓥华镇南的山坡上,山中的村民由于居住分散,不用受到城镇道路等系统规划的影响,得以在第一时间重建家园。我们见到唐华林的时候,他正在一个加工作坊里挑选木材,从一堆碗口粗的木料中,挑出长短粗细合适的十几根,独自搬到一边,衣服的右肩处几乎磨破也不在意。“去年你们来的时候我还住帐篷,现在新房子已经盖好啦。”

“这是给我一个亲戚挑的,现在家家户户都在盖房子。”从公路到唐华林家里还有20分钟的山路,沿路散居着雪门寺的村民,新房都已经初具规模,甚至有一两家不惜高价盖起全木结构的小屋。

唐华林的房子在半山腰,还残留着老房子的一截断墙。女儿唐敏和小儿子唐勇刚刚放学回家,妻子正在家里切猪草,70多岁的老父亲颤巍巍地在院子里锯着几段木头,做个鸡窝。地震前,他跑过一段时间出租,后来又到蓥华山里采药,“野生的天麻能卖七八十块钱一斤”。地震发生后,他主动当志愿者,提着镰刀进山,从山中的磷矿里带出十几个幸存者。

地震后,唐华林没有出去打工,他参加了村里的巡逻队,每天晚上都要在村里巡逻,防止有人趁机偷屋里的财产,白天就在家里建房。地震之后,村民开始留意房屋的质量,“以前村里发生地震,听老人说就是山晃了一下,也没太大的影响。这次大家才知道把房子修得巴实些”。

按照村里过去的盖房习惯,墙壁用单砖,木头上梁,在房梁和椽子上直接覆盖一层青瓦。“现在盖房要先用水泥浇柱子,多打钢筋,房顶也要多加一层,还有人直接用钢架。墙也用两层砖砌,这些都是基本的,有些富裕的人家在房顶的钢架结构上覆盖一层橡胶,还有人用全木结构建房。”唐华林把原来的老房子拆掉,重新用水泥打地基,增加了钢筋混凝土的含量,“钢材当时4000多元一吨,连河沙都涨到100元,可是为了保证质量也得用”。他重新挑选了十几根粗木料做大梁,房顶增加一层板材,“这样地震的时候瓦片就不会掉下来伤人”。唐华林计算着,“钢筋1万多元、沙石水泥2万元、木料1万元,屋瓦和墙砖又是一两万元,加上门窗和其他装修,一套房子花了7万多元”。按照国家规定,每户受灾家庭重建房可以补助1.6万到2.2万元,加上什邡的地方补贴,唐华林得到3.3万元的补助款,“把自己的积蓄加上,还贷了2万元”。不过唐华林似乎很乐观,“我出去打工一年能挣两三万元,用一半攒一半,两年就能把贷款还清”。

“我们生产队是全村16个队中重建房最快的。”雪门寺村第十生产队的队长蒋优贵说。雪门寺的生产队中,只有十队在半山腰,却最先完成重建任务,这让蒋优贵感到很自豪,“我们队团结”。灾后重建的一年中,十队似乎回到了集体化时代。

“地震后我们开始住在山下的帐篷里,离老房子比较远,很容易丢东西。”蒋优贵组织了两支巡逻队,早晚换班、日夜巡逻,队里的人统一住二三十人的大帐篷,巡逻队白天休息时专用两人一组的小帐篷。住了一个月帐篷之后,地质队来考察,“告诉我们山上的滑坡有30米”。但是地质队无暇给这样一个半山腰的小村庄逐一做居住规划,蒋优贵召集村民来商量是原址重建还是迁建,一番争论之后,大家决定以生产队震前修的一条水泥路为界,山上的6户迁到山下,剩下的居民原址重建。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解决这6户人家的宅基地。蒋优贵找到住在山脚的村会计,“用你的地接收山上的一户吧”。那个会计不愿意,蒋优贵黑了脸。背靠大山的十队吃水、灌溉都要依靠山中的地下水,自来水的分配由生产队负责。“这是集体的安排,谁不服从生产队就断谁家的水。”第二天,蒋优贵又上门说好话,许诺补偿青苗费。这样软硬兼施之下,山上的6户全部迁到山下。

从去年8月份开始,雪门寺村开始大规模的房屋重建,蒋优贵发起集体最大的动员能力。“我要求每户盖房子需要工人时,全队都无偿出工出力。现在人工费这么高,一个小工一天就得50块钱,你给别人干活也是给自己省钱。”这一条就成了十队重建的硬性规定,除了需要泥瓦工等特殊工种的情况下,所有体力活都由生产队安排。“有一次一家人晚上把砖运到水泥路边,一段土路走不了,我晚上22点多在广播里喊,全村的男劳力全到他家集合,排成队,两三个小时就把砖传完了,一直干到夜里1点多,没人偷懒。这样一来,全村光人工费就省了七八万元。”

春节前后,十队的房子基本上重建完毕,唐华林一家赶在腊月里搬进新居。“不过没钱买家具了,只抢出电视和床,过段时间就出去打工,赚了钱再买吧。”■(文 / 陈超)

上一篇: 什 邡
下一篇: 汉旺—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