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迷惑的统计数据

作者:袁越

50岁以上的男人当中,有大约一半的人会得前列腺增生的毛病,主要症状为尿急、尿频,甚至会影响性生活。

1992年,美国FDA批准了一种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新药——非那雄胺(Finasteride)。这是由著名的默克(Merck)制药公司研发出来的一种5α-还原酶抑制剂,商品名保列治(Proscar)。这种药能够抑制睾酮转化为双氢睾酮,两者都对前列腺的生长有刺激作用,但后者的生理活性比前者高3倍。

后来,医生们偶然发现服用该药能让谢顶的人重新长出头发,于是保列治摇身一变,成了保法止(Propecia)。这是题外话。

由于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出资7300万美元,于1993年开始进行一项为期10年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该试验一共招募了1.8882万名55岁以上的健康男性志愿者,采用随机对照的办法,考察非那雄胺是否具有防止前列腺癌的功效。

据统计,前列腺癌在55岁以上的欧美男性中的发病率高达10%!这个数字看上去非常高,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可怕。原来,前列腺癌的生长速度非常缓慢,对于很多患者的生活并不会产生很大影响。再加上患前列腺癌的大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往往死于其他疾病,而不是前列腺癌。根据德国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诊断出前列腺癌的病人患病5年后的死亡率仅为1%,10年后为5%,远比其他癌症要低。

当然,这个数字并不能说明前列腺癌不用重视。事实上,前列腺癌死亡率的下降与治疗手段的改进有很大关系。但是,化疗毕竟是很伤身体的一件事,而且会大大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如何预防前列腺癌就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上文提到的那个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本来计划于2004年5月完成,但在2003年6月就被提前中止了,因为主办方对结果进行的初步分析表明,非那雄胺可以把前列腺癌的发病率降低24.8%。这可是一个不低的数字,可为什么非那雄胺当年没有大红大紫呢?原来,当科学家们对试验数据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后发现,非那雄胺虽然可以降低发病率,却会提高前列腺癌中最恶性的一类癌症的发病率。前面说过,前列腺癌的生长速度比较缓慢,但有一类癌细胞却长得很快,因此也就更加危险。服用非那雄胺的志愿者当中有6.4%的人得了这种恶性前列腺癌,服用安慰剂的志愿者当中却只有5.1%得了相同种类的癌症。别小看这1.3%的差别,这是最厉害的一种前列腺癌,真能杀人的。

于是,非那雄胺并没有如默克制药公司预期的那样成为明星,而是被FDA要求做进一步的研究。

不久前,这项研究终于得出了结果,非那雄胺被冤枉了。原来,医生鉴别肿瘤种类依靠的是穿刺取样。前列腺内的肿瘤是分成一个个小细胞团而存在的,前列腺越大,穿刺取样正好取到肿瘤细胞的可能性也就越小。非那雄胺已被证明能够缩小前列腺,假使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是一样的,体积小的前列腺被采样到的可能性肯定比体积大的前列腺更高,这就是为什么会有6.4%和5.1%的差别。

由此可见,医疗数据必须考虑到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否则就是不可靠的。

这条利好消息应该不会是制药厂玩的猫腻,因为非那雄胺的专利2006年就到期了。现在谁都可以生产廉价的非那雄胺,无须缴纳专利费。

那么,是不是每个中老年男性都应该吃非那雄胺呢?也不见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附属医院的迈克·伊文思(Mike Evans)医生为我们算了一笔账:假如我们对1000名年纪超过50岁的男人进行一次为期7年的跟踪调查,那么根据目前的发病率,大约会有59人患上前列腺癌。假如这1000个人都吃非那雄胺,那么仍然会有45人患上前列腺癌,只有14个人会因此得利。换句话说,每71个超过50岁的男人吃这种药,只会有1人得到好处。和前文的那个24.8%相比,1/71这个比例看上去就没那么吸引人了。想想看,这种药的副作用是性欲减退,乳房增大,以及每个月60美元的额外开支……

这个例子很有代表性,它揭示了制药公司是如何用统计数据误导民众的。那个24.8%是“相对疗效”,看上去很美。但“绝对疗效”却只是1/71,也就是1.4%,看上去就很一般了。如果这是一种治疗绝症的药物,可能还有某种吸引力。但非那雄胺只是一种预防性的药物,对于大多数健康人来说,要想用1.4%的好处劝人服药,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中国男人的前列腺癌患病率近年来虽有上升,但仍然远比欧美男人要低,“绝对疗效”甚至不到1%。

最后再补充一点:预防前列腺癌需要的剂量是每天5毫克,治疗脱发需要的剂量仅为每天1毫克,两者相差5倍,没有可比性。■(文 / 袁越) 癌症前列腺癌前列腺癌症状统计数据迷惑非那雄胺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