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得见外滩的房间
作者:贾冬婷(文 / 贾冬婷)
( 半岛酒店样板间
)
在外滩
中山东一路32号——外滩与外白渡桥交界处,紧邻原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和花园。这片仍被包裹的工地就是未来的半岛酒店。对于上海人来说,这里有特别的意义。之前的40年中,这里是“友谊商店”,曾经是上海与世界相连的唯一窗口,归属西方的神秘禁地。
“友谊商店”也只是这里的时代标志之一。事实上,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的这整个16.2公顷地块,状如半岛,如今被命名为“外滩源”——地理上,外滩建筑群由此向南延伸,历史上,这里是“西风东渐”的登陆点。1846年,这里是外滩第一块成为英租界的土地。上世纪20年代,成为租界最体面的街道、博物馆、洋行、教会、领事馆、商学院、银行和剧场的聚集地。比如半岛原址前面部分的建筑物,当时是日本邮船株式会社及共济会堂所在地,酒店隔壁的建筑,则是当年东方汇理银行的办公大楼。1960年以后,却渐渐成为拥挤不堪的居民区。“外滩源”计划将指针又拨回到它的黄金年代,包括对周边20年代老建筑的再利用,将“第五大道”移植到上海,还包括一家五星级酒店。
听说SPG(盛高置地)拿下了五星级酒店地块,香港上海大酒店有限公司主席米高·嘉道理知道,半岛酒店一直等待的机会来了。他们与SPG成为合作伙伴,投资3.61亿美元建设了全球第9家半岛酒店。半岛酒店集团营运总监、香港上海大酒店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包华(Peter Borer)对本刊记者说,早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年,香港上海大酒店就成为北京建国饭店的投资方之一,当时的董事局就提议:“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再在上海盖一座半岛酒店呢?”但因为与外滩的渊源,也因为对“地段,地段,地段”的遵循,嘉道理家族坚持,半岛一定要重返外滩。
为与外滩建筑群融合,上海半岛酒店仍遵循Art Deco(艺术装饰主义)风格,这是二三十年代上海建筑的标志。包华介绍,在获得上海城市规划管理局的批准前,来自纽约BBG建筑师事务所的戴维·比(David Bee)至少提交了10份设计草案。上海半岛酒店面向外滩的正面大楼有10层楼高,一系列露台凸显出酒店主体建筑的匀称比例,并巧妙地与周边的历史建筑群融为一体。为衬托周边久历风霜的建筑群,上海半岛酒店特地采用花岗岩作为酒店大楼外墙的主要原料。
室内设计除了大量运用了深浅不一的青瓷色或象牙色外,还大量运用了各种上世纪20年代风行上海的传统材料——桃木和黑檀木的家具和木制品以及制造出强烈对比的圣劳芝黑和圣塔利奥白石头等。艺术装修风格的抛光铬细节遍布了整个房间,如枝形吊灯和装饰灯台,与手绘黑漆电视柜的中国元素形成鲜明对比。
对外滩黄金时代的回顾贯穿了上海半岛酒店的整体。航海主题酒吧以曾在20年代遍布黄浦江沿岸、型号为“申王”的小船为主要装饰品,并陈列着大量收藏品,见证上海的海事发展史。顶层酒吧延续半岛酒店集团独特的航空主题,其充满航空灵感的装饰,展示中国商业和民用航空的发展历史,还有独一无二的外滩景色。玲珑酒廊的灵感则来自30年代某上海私人大宅内的优雅客厅,客人可在晚间翩翩起舞。
就连那些一览黄浦江两岸的高级套间也都以上海半岛酒店的始祖——“汇中”、“大华”和“礼查”命名,它们记载了香港上海大酒店20世纪上半叶在上海的辉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香港上海大酒店创始人艾里·嘉道理将业务转移至上海。1917年,香港上海大酒店公司收购了外滩上著名的汇中和礼查两家酒店。汇中饭店位于外滩最热闹的地段,南京东路交界,1909年扩建后酒店楼高6层,设有110个套间、能容纳300人的餐厅及容纳200人的宴会厅,楼顶设有优美的庭园。20世纪初的上海经济发展极为蓬勃,当时的汇中银行希望它能成为当时上海最大规模、最现代化的酒店。1911年开业的礼查饭店建筑差不多横跨一整条街,位置就在外白渡桥对面,即现在的北外滩位置,开业时更以“东方华道夫阿斯多里亚酒店”做招徕。1924年,香港上海大酒店公司又在静安寺建成了大华酒店。1927年蒋介石与宋美龄在这里举行婚礼,蜚声国际。1948年,嘉道理家族撤离上海,将旗下酒店业务出售。如今,大华改建为梅陇镇广场和美琪大戏院,礼查更名为浦江饭店,而汇中则变身为现在的和平饭店南楼。
老半岛,新半岛
对上海半岛前史的追忆之旅设在延安西路的中国福利会少年宫,这里还有另一个名字著称于世——“大理石大厦”,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这里是嘉道理家族的私宅。这座通体洁白的大厦规模宏伟,占地约1500多平方米。内部装饰以18世纪欧洲皇宫为样式,富丽堂皇。门楣精雕细镂,漆以古铜色花纹。室内墙面多用金箔贴饰,房顶饰以石膏图案;楼梯全用大理石砌就,柚木扶手,铜质栏杆;地坪除用大理石外,均为水曲柳、柚木嵌线图案;底层大厅的四壁用大理石雕刻,顶上悬挂8盏吊灯。
米高·嘉道理在这里曾有一个很快乐的童年。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小时候常看母亲骑马,“当时这四周全都是绿地,可以纵情驰骋,一点约束都没有。现在想想真不可思议”。这里的建筑风格、装饰细节也被嘉道理家族带入第一家半岛酒店——香港半岛的设计中。
1928年开业的香港半岛酒店,在小小的尖沙咀上凝望香港80年,就是一部活的香港史。不久前美国Zagat调查机构在全球范围内所做的一项调查中,香港半岛酒店被评为全球最好的酒店,在全球“十佳”酒店中,名列第一。自开业那天起,号称“远东贵妇”的香港半岛酒店便被视做“苏伊士运河以东最好的酒店”。
包华1981年加入半岛,如今已28年,这源自他16岁时的梦想。那一年,在酒店管理世家中成长的瑞士人包华第一次跟父母去香港,入住半岛酒店。一到半岛,整个饭店的那种气氛就感染了他。他对自己说,以后一定要管理像这样的酒店。
很难说清楚具体是哪一点打动了他。包华说,半岛的传统在于持之以恒的款客之道,在于无数个细节的日积月累。比如说大理石宫活动现场的餐桌,他指点记者细看,那个看似普通的乳白色盒子原来是仿照半岛白侍童帽的样子,而巧克力的包装盒则描绘了半岛香港的新古典主义装饰细节——半岛著名的大堂吊顶上的雕刻面孔以及被遗忘已久的天使和仙女吊顶饰带。
“看我们这几位门童,他们是半岛的招牌呢。”包华所指的大理石宫活动现场的门童,来自半岛酒店。从1928年12月11日开业那天开始,半岛门童就已经站立在大门两侧了。以一个标准的开门姿势,他们每天要这样为客人拉门大约4000次。门童统一的全白制服和帽子看上去有些古板,事实上,这款式已经79年没有更换了,已经成了半岛传统的一部分。同样成为传统的还有标准的“半岛式微笑”。
12岁时就来半岛做门童的陈伯是这里面最著名的一员,他几年前已过世,但他那带着“半岛式微笑”的照片,还摆放在包华的办公桌上。包华记得,陈伯曾回忆年轻时上工前的一刻:“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便是走出位于天台的宿舍,在楼顶张望,有远洋船来,就代表有生意做,有钱赚了。半岛是最美的,船上的客人怎能不来喝茶?”
陈伯口中引以为豪的茶座,就设在香港半岛酒店的一层大堂内,提供英式下午茶。半岛下午茶成为香港一景,或许要感谢张爱玲,这里的下午茶曾经是她的最爱,虽然小说《倾城之恋》没点明发生在这里,但许鞍华的同名电影《倾城之恋》把大部分场景给了它。而从上世纪50年代起,这里就有“影人茶座”之称,因不少电影明星都爱在半岛喝下午茶。很多影迷仍去寻找张国荣生前常坐的靠窗位置,据半岛服务生讲,他和一般的茶客一样,花上两三个小时完整地喝一套英式下午茶,悠闲散漫。因为名声太响,近年来,客人在高峰期要排两三小时的队,为等传说中的三层银质托盘,半岛下午茶甚至成为香港的大众旅游项目。
半岛酒店将下午茶复制到上海,也设置在跟香港半岛相像的大堂中心。双层挑高的酒店大堂,营造宽敞偌大的空间感,凸显了酒店乳白和青瓷色调的典雅设计。配以黑色大理石地板、石灰岩墙壁、艺术装饰风格的背光雕刻玻璃天花连吊灯、演奏阳台和两层楼高的壁画。
同样被引入上海的还有劳斯莱斯车队,包括定制劳斯莱斯、宝马7系加长型和一辆1934年古董劳斯莱斯幻影型豪华轿车,以标志性的“半岛绿”为车身颜色。半岛与劳斯莱斯的合作始于1970年,已接送客人38年之久。米高·嘉道理曾说:“劳斯莱斯就像我们的酒店,它必须拥有最高的品质,为客人提供最好的服务。”
“当然,你想看到的不会是一个博物馆,而是一个21世纪的新建筑。”包华说,新上海半岛酒店里配备了很多高科技装置,比如互联网广播、天气显示屏、iPod转接座,甚至还有指甲吹干机。咖啡机放在一个漆面的盒子里,把现代和古典结合起来。
外滩上的上海半岛酒店会不会也成为城市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包华说,这要等待时间来告诉我们答案。“香港半岛已经有80年的历史,与香港血脉相连。我们也希望半岛在上海超越80年,成为上海的象征之一。”■ 外滩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