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桌游

作者:王星

(文 / 王星)

中国式桌游0

所谓“Board Game”,中文一般称作“桌上游戏”或“桌面游戏”,也可简称为“BG”或“桌游”。如今国内一般说起桌游还大多指的是《强手》(Monopoly)一类的国外游戏,但这玩意儿其实在中国历史悠久。堪称“国戏”的麻将就是标准的桌游。扑克也算桌游范畴之内,在国际桌游权威机构的统计中,源自中国的《斗地主》在普及排名上甚至已经超过麻将。风靡一时的“天黑请闭眼”其实也是一种名叫《狼人》(Werewolf)的桌游的简化版。

游卡工作室最初很像一个桌游的同好会,几个喜欢玩桌游又颇具动手能力的人聚在一起,逐渐有了成为中国第一流原创桌游设计室的志向。《三国杀》是游卡工作室正式发行的第一个原创桌游作品,从创意浮现到2007年制作的第一套手绘版,随后是2008年初推出第一个正式发行版,时至2008年9月,问世的已经是《三国杀》正式版的第三版。

《三国杀》据说部分灵感得自于“天黑请闭眼”,但玩家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需要在不知道其他人身份的前提下,选择联合、对抗、试探等方式或连横或破纵,利用一切手段达到目标。游戏开始,每一位玩家会得到一张随机分发的身份牌。身份牌包括“主公”、“忠臣”、“内奸”、“反贼”4种。如果扮演的是主公,玩家必须马上亮明身份,其他人的身份则暂时秘而不宣,主公自然会招致暗藏的反贼的群起围攻。尽管身边潜伏的忠臣们会不遗余力地保护主公,但内奸同样潜伏在主公周围。反贼的任务是刺杀主公,一旦主公死亡,反贼就会胜利。忠臣的任务则是保护主公。如果主公成功地活到了最后,也即所有的反贼和内奸被消灭而忠臣未曾死于主公之手,正义的一方就会获得胜利。内奸的目标则是借正义之手消灭所有的反贼,同时借反贼之手消灭主公身边的忠臣。相形之下,内奸的任务最难完成,因为他要消灭除了自己之外的所有人。明确了自己的游戏任务之后,玩家可以摸3张角色牌,从中选择一个自己希望扮演的三国人物。第三版《三国杀》共有25张角色牌,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特殊的技能属性,这些属性跟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格多少有些相关,不同的技能属性可能带来不同的帮助或是麻烦。

著名桌游设计者沃尔夫冈·克莱墨(Wolfgang Kramer)曾提出:“游戏(game)”最重要的是要有规则及配件,一个是软件,另一个则是硬件。对于大部分的游戏来说,规则相对重要,因为那是游戏的基本架构,也可以说是游戏的核心。游戏的规则通常限定了游戏的背景、流程、目的以及获胜的条件等,这些要素又可被划分成游戏的主题与机制两大项。所谓的“主题”是游戏的背景,也即一个仿真而让玩家可以身历其境的世界;而机制指的是游戏各个回合流程如何进行、分数如何计算等实际操作规程。借由机制准确的游戏背景提供游戏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联结,这个过程便称为模拟。

“主题”与“机制”构成了游戏的两极,因对两者偏好不同,在桌游领域划分出了强调“主题”的“美式桌游”与强调“机制”的“德式桌游”。当然,这更多的是一种风格划分而不是严格的“原产地”划分。依照游卡工作室的总结,美式桌游的特点是:背景和环境比较具体,配件华丽;游戏时间长,规则复杂,运气的成分比较大;玩家直接冲突,一般情节激烈。其代表作有《龙与地下城》、《魔兽争霸》等。与此形成对比的德式桌游的特点是:不会有太多道具需要操控,很少用骰子;每回合玩家都极少有“最好”的选择,但玩家也很少出局,即便处于劣势也可以左右局势;玩家之间的直接冲突次数少而且时间短,通常靠积累、合作和限制对手获得胜利,而不强调“毁灭”对手。诸如《大航海时代》一类的游戏都可算作典型的德式桌游。

中国式桌游1

如果按桌游的“主题”与“机制”两极划分,《三国杀》似乎应该倾向“机制”一端,但其宏大的背景实际上已经占尽“主题”的优势:即便著名如《魔兽争霸》,要记清楚一个陌生的魔法世界里各种法术的名称属性,对于非发烧友玩家来说多少还是会有些困难,但要分清楚可以四处让牌以给自己加命的“仁德”术该属于刘备、而被伤后能将伤害自己的牌收归己有的“奸雄”术该属于曹操,这对于略具历史知识的中国玩家来说都不困难。

游卡工作室相信“中式桌游”具有与“美式”或“德式”不同的特点,初步的总结是:中式桌游偏重“坏人扮演类”游戏,强调钩心斗角;游戏规则相对简单;游戏过程中大多需要言语交流;带有一定赌博色彩。听起来有些不顺耳,想想家中街头的麻将和各色牌局,倒也觉得有几分精准。

中国式桌游2( 《强手》游戏棋 )

将《三国杀》作为自己的第一个正式产品推出,游卡工作室理应也参考了对中式桌游的分析。可以弃一张牌令两名男性角色决斗的貂蝉、当自己受伤害后令对方翻牌判定看是否同样损血的夏侯惇、可以用手中任意黑花色牌当作拆卸对方装备工具的甘宁、每回合可先“偷”看3张牌的诸葛亮,《三国杀》中这些角色设定可以说是与原人物个性相关,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无处不照顾着中式桌游的特点。

仍在测试阶段的《猜猪头》或许能代表中式桌游所谓“倚重语言交流”的一面。游戏背景是:所有的玩家都在经营一个养猪场,每天大家出去数一数猪场一共有多少猪。游戏开始前,所有玩家在头上绑上一条头带,随后每人抽取一张牌,自己不能看,将牌面向外卡在头带上。所有玩家头上的数字加起来就是养猪场的猪的数量。玩家依次根据自己的观察报出自己猜测的数目。中途可以冒增也可以质疑,被揭穿虚报者将被称为“猪头”。

中国式桌游3( 《三国杀》游戏牌 )

《猜猪头》显然是个适合一堆朋友在酒吧里玩的热热闹闹的游戏。个人而言,我倒更喜欢安静些的《很久以前》(Once Upon A Time)。这款桌游的“游卡设计版”被命名为“UAT”。游戏共有160张牌,分为两种:要素卡与结局卡。游戏开始,每个玩家抽取一张结局卡和若干要素卡,随后每个人讲一个故事,设法将故事的结局引到自己的结局卡上。“要素卡”指讲故事必须提到的要素,提到自己拥有的某张要素卡时必须打出。比如手上有“公主”的要素卡就必须在讲到“从前有一个公主”时打出。假如打完所有的要素卡,而故事可以顺理成章地以自己结局卡上的结局结尾,你就获得成功。当然,游戏不会进行得这么简单,因为其他玩家可以随时出示与你相同的要素卡,此时故事的发展就只能交给该玩家,结局也会向着有利于他的牌局的方向发展。恐怕这是一款很难用“主题”与“机制”来定义的游戏,也很难说它算得上“中式桌游”,但它确实在隐约中述说出了所有桌游的梦想:玩家匆匆而过,每个游戏却都希望自己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 桌游中国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