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通话》和陈木胜眼中的香港电影

作者:李东然

(文 / 李东然)

《保持通话》和陈木胜眼中的香港电影0( 陈木胜 )

从《一线生机》到《保持通话》

谈及具体的改编过程,陈木胜强调那个故事的Gigh concept是没有变化的。一个女孩不知缘由地陷入一场危难,一条勉强能搭上的电话线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而电话另一头的男子为了一个素昧平生的人,真就展开了一场营救并倾其所有。陈木胜说原作虽不叫座,但是叫好的,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影片过程能够紧张、刺激和娱乐到观众,这些他都力求保留了下来。

但在具体细节上,既然把一个美国故事移植到香港地区,就有诸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虽然面临的问题多多,《保持通话》还是比较好地解决了香港故事情节的本土化问题。毕竟是生于此地长于此地的导演,一招一式都是香港味道。无论剧中演员古天乐去小学校里营救女主角女儿的那场戏,还是他到手机行买充电器等场景,陈木胜以充满香港市井趣味的插科打诨,最大限度地把惊险刺激的过程延长,甚至同时又增加了人物的喜剧化处理,在动作和惊险的前提下加进了更多的看点和热闹。

《一线生机》的男主角本来是一个海边沙滩上游手好闲的年轻人,这样的人放进香港社会肯定是要遭质疑的,于是陈木胜把古天乐扮演的男主角写成传统意义的平常香港男子,养家糊口庸庸碌碌,状况不断问题缠身,就连儿子也要指责他“一向说到不做到”,于是他就有一种心态,要真正做到一件事。这样的人物行为动机设置也是港片中最常见的,但确实给这件好莱坞的故事外衣下面添加了血肉,也添上了一个简单家常的香港灵魂。

“首先要改古天乐这个人物的性格,原来我以为改写一个好莱坞剧本容易,其实是很困难的,你会发觉,原来生活在香港,你要去帮一个人需要放弃很多东西。古天乐其实是一个传统意义在香港工作的男子,为口奔波,而且他是做收数的。他不是黑社会那种收数,而是帮银行去收数,好声好气的。我改到他是一个好心人,不骂人,不打人,会拿200元去帮人,我要观众相信他会义不容辞地去帮人。他帮人之余常牺牲了自己的时间、对家庭的承诺,这是最大的改动。”陈木胜告诉本刊记者,他的改动最得意之处,就是把人物变得有血有肉,身上有了香港普通市民的影子。

《保持通话》和陈木胜眼中的香港电影1( 《保持通话》剧照 )

女主角较之原作也有不小的调整。《一线生机》中的女主角是有丈夫的,祸端也在她的丈夫。在陈木胜的《保持通话》里,女主角丧夫,男主角也是离异,这就让影片历经劫难的惊险刺激之后,又多了一道清爽暧昧的爱情甜品。陈木胜说,原作的感情线索最后也发展到有些错综含混,但《保持通话》里无论是写古天乐对儿子的一诺千金,还是后来古天乐与徐熙媛的感情升华,都中规中矩地恪守了东方社会的伦理,陈木胜不在意是不是过分迁就了观众的胃口,他说:“我就是一个商业片的导演,不过站在观众的立场竭尽所能把故事讲得好看,希望能最好地为观众接受,娱乐到观众。”

改编西片与北上大陆市场

《保持通话》和陈木胜眼中的香港电影2( 《保持通话》剧照 )

永远把自己放在观众和影片之后,不仅是这部《保持通话》,陈木胜在他的部部片子里面都很低调,甚至在大陆,他的名字远没有他拍摄的电影片名更为人熟知。从早期的《天若有情》、《天地男儿》,到《新警察故事》、《特警新人类》、《我是谁》、《宝贝计划》、《男儿本色》、《三岔口》、《双雄》等等,他一个人几乎拍尽了这几年最有号召力的一批所谓一级港片,并且一路走来渐入佳境,部部有新意的同时也保持了较高的整体水准。另外成龙、刘德华、谢霆锋、古天乐等几乎所有一线明星也都齐聚他的麾下,有这样漂亮的创作年表和如此号召力的导演,应该不会遭遇题材上的困难,这就让人对他缘何选择这样吃力又容易不讨好的“改编”多些质疑。

况且,改编所费不赀,陈木胜也坦言:“相对在香港找一个编剧从零开始去创作再拍摄是贵的,在美国的电影工业,他们最关注版权。编剧会拿版权费,他们有经理人,又有整个公会,所以相对之下是贵的。”

陈木胜回忆说:“当时,我也问投资者为什么他们想翻拍好莱坞。答案是,他们不只想拍一部,还有很多部都想拍。因为在中国内地,有很多人没看过这类B级或C级,但很叫好的西片。内地门户大开,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市场,适逢题材缺乏,所以拍改编好莱坞电影是很好的门路。因为它们毕竟已经有了商业电影的基础,而每一次从零开始想一个故事,实在太辛苦和困难。投资者的想法是,用他们的脑筋再行发掘,我们只不过是取他的Gigh concept。High concept赢,那赢面也很大。”

改编的目标直指大陆市场,这点陈木胜再明了不过,于是当初甚至想要直接到大陆拍摄,青岛、厦门都曾在他的考量范畴,最终因地域文化上的差异,让他在第三次改剧本的时候还是把战场移回了香港。因为他觉得,在香港这块土壤上,才能找到他自己的趣味,而好莱坞的结构加上香港趣味,可能正是大陆市场的需求。如今的香港电影最需要的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市场。

一个香港导演眼中的港片未来

陈木胜早期出身电视台,从片场小工到副导、导演,伴随香港电影工业成长,自己也一步步走向成熟。他和他同时代的诸如杜琪峰、徐克、林岭东等港片导演一样,经历过80年代的港片繁盛,又和香港电影一道经历了之后的新浪潮、移民潮、回归潮,是对香港电影抱有最真挚感情的一批导演。而世事变迁中总是这样,同样的感情下,每个人还是会有不同的选择,在同辈导演们或者走进所谓“作者电影”、“艺术电影”中力求独善其身,或者在萧条中干脆放弃胶片生涯的时候,一直以来都没有一鸣惊人,但也没有轻言放弃的陈木胜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努力。一方面北上进军大陆市场寻找卖埠,一方面利用所有一切可能寻找可能的拍摄机会,陈木胜说:“我的经验告诉我,只要我把百万元的电影拍得好,那自然会有人愿意投资更多钱给你拍电影。只要每一部都有保证,有一天便能拍大片。”陈木胜也说,如今他眼里的大片,是一个更大更包容的华语电影的概念,他说这绝对不是放弃香港电影本身,而是为了把香港电影的灵魂更好地传承下去。

陈木胜显然深谙香港电影成功之道。即便《保持通话》为大陆观众而来,故事又取材好莱坞,但也要在飞车、追逐、打斗等场面中呈现出港片独有的生动刺激,也会让影片所有人物身上流露出香港市民气息,他说要在故事血肉里注入香港灵魂,而这灵魂的野心在辽阔的内地,陈木胜说自己的一切努力就是为了能让香港电影好的东西走下去,让更多人认识到、分享到。

其实不仅陈木胜,面对出口狭小而低迷的岛内市场,以及好莱坞及东亚韩国等电影业的强大攻势,广东话和普通话对于很多香港导演早已经不再是无法逾越的鸿沟。整合华语电影文化资源,用振兴华语电影的方式重振香港电影工业的意识早就为很多香港导演所认同,并且这种意识也在那一批横扫了东亚市场并且在西方市场造成了影响的“华语大片”身上得到了印证。无论吴宇森的《赤壁》,还是陈可辛的《投名状》,一批香港导演领衔,又汇集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巨星的影片,不仅具备想象力丰富生动的故事,也呈现出了恢宏壮观的视觉场面,是一次次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聚力之作,也一次次创造了全亚洲票房奇迹。

但陈木胜说,每年两三部或四五部的“大片”不代表华语电影的全部,为了更轻松地得到文化上的认同感而专注于讲述历史题材也是片面的,如果把华语电影整体看做真正走入国际竞争的产业和体系,只有大片和古装片的存在,于整个的电影生态体系也是不健全的。

于是《保持通话》的存在就不仅不是偶然,更是某种意义上的突破。不再受历史和古装局限,广泛关注了当下都市人的情感需要,引入好莱坞故事外壳以刺激大陆观众的观影兴趣,并且以生动和玩世不恭的香港电影精神深埋其中推而广之,这也不失其为一种尝试。■ 华语电影香港武打片中国电影电影香港电影保持通话香港电影票房一线生机陈木胜古天乐

上一篇: CAA的中国掘金路
下一篇: 如何众叛亲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