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飞就已经高了

作者:苗炜

(文 / 苗炜)

不飞就已经高了0

国庆长假,我坐着飞机出去玩了,途中听到北京私家车限行的消息,心里又充满罪恶感,坐飞机出趟远门,一个座位产生的碳排放量,就比开一年的车还要多。为了我们的环境更健康,还是限制坐飞机旅行比较好。每个人一本护照,边检一看:“哟,今年您已经出国一次了,这次就别出去了!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有1/3都来自旅游业的运输,国庆节您就在家歇着,咱们是有责任感的大国,您得为地球的环境做出点儿牺牲。”

假设有一天,地球的表面忽然毁了,就跟晒太阳晒脱落了皮似的,地面上的人全遭殃了。放心,还有好多架飞机在天上飞呢,那就是诺亚方舟。每一时刻,美国上空都有30万人坐在飞机上转悠,而全球每年有7亿人次坐飞机出国旅行,有70个国家每年招待外国游客的数字超过百万。为了省钱,我搭乘乌兹别克斯坦航空公司的飞机到塔什干转机,和印度、巴基斯坦兄弟一起去欧洲,回来和法国的“夕阳红旅行团”再飞到塔什干,大家都坐飞机转悠吧。

很多人看不上坐飞机旅行,他们觉得就他们是旅行者,别人都是观光客,这帮人选择的旅行方式是汽车、摩托车、三轮、自行车,或者干脆腿儿着。我在机场买了一本书,书名干脆就叫《不飞》(Flightless),26个人现身说法,讲述自己身影不离开大地的旅行。

头一个家伙,40岁了,小时候看过一部意大利电影,迷上了里面的Vespa摩托车,他跑到意大利花1200欧元买了一辆40年的老Vespa,骑着车从米兰跑到罗马。这段路坐飞机用1个小时,坐火车要8个小时,开汽车也不会更长,但他用Vespa跑了3个月。一路上慢慢消磨时间,等到了罗马,他说自己美坏了,感觉就是《罗马假日》里的格里高利·派克。还有个家伙,说年轻的时候听过斯汀的歌《俄国》,然后就认定俄罗斯是个可怕的地方。某一年他决定坐火车从莫斯科到海参崴,他记录下途中的车站和火车上碰到的苏联朋友,那位苏联朋友,年轻的时候当兵打过德国鬼子,后来进了劳改营。就算一个没出过门的人,假想自己碰上一苏联朋友,那这位朋友一定是年轻时参加过卫国战争,后来又进了劳改营。不过我倒喜欢这种流水账似的文体,就像“路书”,详细记载每天行程,我看过至少100篇西藏、云南或四川路书。

有一位美国青年,23岁时卖掉了自己的汽车,他说他讨厌飞行,飞机每年产生6亿吨二氧化碳,相当于整个非洲大陆的排放,旅游业和快餐业一样烦人。他2005年从旧金山到英国去念研究生,决定不坐飞机,而是使用长途汽车、火车、轮船这类公共交通,最终他用23天到达伦敦,整个行程就写在博客上。还有一位英国老者,70多岁,本来在家写小说,后来决定踏上旅途,他老婆很支持他:“去吧,给我写一本了不起的书回来。”老头儿相信,了不起的旅程会带来了不起的作品,但他文章的开头可让我觉得恶心:“我74岁了,体重超重,骑着一辆本田125,这辆车是那些送比萨饼的人骑的,但我不打算买大摩托车,那会让别人觉得我富裕不好接近,会给人造成先入为主的错觉。我要和当地人打成一片,了解他们所思所想和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渴望。”读到这里,我眼前浮现出一个肥胖的干部的身影,他到农村搞调研去,和老农亲切交谈。这老头儿从当年殖民者在墨西哥的第一个据点出发,向南穿越美洲。按照书中介绍,2008年他计划穿越中国。列位,你们要是看见一个肥胖的英国干部模样的人,就上前问问他:“你那本答应给你老婆写的书写出来了吗?你除了写路书还会写别的书吗?”

我是在飞机上看这本书的,所以免不了有些和不肯飞的这帮作者较劲的意思。古时候你弄一头驴,倒着骑,从北京到河北去,都算是大事,都成仙了,现在再这么干不算什么。1994年,有个英国佬,从伦敦出发尝试纯粹人力环游世界,他用4800多天折腾了4万多英里,到2007年把这事办完了。1998年11月1日,又有一个英国佬,打算就用双脚丈量世界,他这一天从智利最南边出发,溜达到北美,过白令海峡,经俄罗斯回英国,《不飞》书中那段记录是他2001年走到哥伦比亚境内的一段历险。我琢磨着,照这速度,他还在路上漂着呢。下了飞机回到家,我就搜索这老兄的名字,果然还在俄罗斯境内,他从冰冻的白令海峡走到俄罗斯的时候,人家根本不让他入境。这位老兄的网站上,有个招商的地方,希望能有商家给他这伟大的行程提供赞助,我点进去一看,好嘛,直接要钱,一个是维萨信用卡,一个是使用支付宝,30,40,50,60,这哥儿们是一边走路一边乞讨——不好这么说,这是一种生活方式。■ 已经不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