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至爱品牌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什么是“至爱品牌0( 盛世广告CEO凯文·罗伯茨 )

在盛世广告的CEO凯文·罗伯茨看来,“至爱品牌激发了超越理性的忠诚”。

沃尔特·莫斯伯格(Walt Mossberg)是《华尔街日报》知名的专栏作家。在一篇iMac G5的测评文章中,他以“表现完美无缺,几近最优雅”等溢美之词来形容这款机器。文章得到了苹果公司的赞赏,甚至被乔布斯在演讲中引用。与此同时,莫斯伯格从邮箱中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几位苹果迷在邮件里质问他:“为何要指责苹果?”他们感到了轻视,并要求莫斯伯格做出回答。其所谓指责,是莫斯伯格在文中的两点小抱怨:机器缺乏与数码相机相连的内置读卡器,存储空间太小。

《沙龙》上一篇名为《为何苹果迷痛恨技术记者》的文章说,“苹果派”具有声名狼藉的敏感性,能嗅出任何抨击苹果的话语,而不论其是真实的,还是假想的。所以,即便通篇文章你都在使用罗密欧赞颂朱丽叶的语调,但若在末尾处不幸提及了“价格过高”之类的言辞,在这些疯狂的苹果迷眼中也成了“轻蔑”。难以用理性解释的苹果,造就了难以用理性说服的拥趸。

在盛世广告的CEO凯文·罗伯茨看来,正是基于消费者对苹果或者乔布斯本人——这种超理性的爱,让苹果成为众多超出品牌的品牌之一。这种品牌之上的品牌,被他称为“至爱品牌”。在2004年,他提出这个概念,并声称至爱品牌将取代品牌,成为品牌的未来。“简单地说,至爱品牌激发了超越理性的忠诚。”与品牌不同的是,至爱品牌传达了产品功能和表现以上的东西,可直达消费者的内心和思维,从而与消费者建立起一种亲密的、感性的联系。这就是爱,是消费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从英文名顾名思义,“Love Marks”即为“爱的印记”。至爱品牌的含义比品牌更为丰富,可以是一个品牌、一个地方、一个城市、一个人等等。在盛世广告纽约办公室的接待处,罗伯茨画上了巨大的红心标志。他还为自己准备了一件演讲T恤,上面印着披头士的歌词“All You Need Is Love”。

罗伯茨也是畅销书作家和活跃的演讲者,在过去的几年中,他出版了《至爱品牌——超越品牌,走向未来》、《至爱品牌效应》、《动屏时代》等畅销书,并四处发表演讲,推广其关于至爱品牌的观点,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在《Edge》杂志的访谈中,罗伯茨谈到多年工作的观察和体会:品牌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越来越少,也越来越难让消费者做出区分,“简而言之,品牌变得乏味了”。这让他意识到,只有成为与消费者建立起情感联系的至爱品牌,才是真正与消费者建立起了联系。通过不断地实践与研究,以及各种数据的带入,罗伯茨发现,消费者确实需要与品牌产生某种情感上的共鸣,“所以,其实是绝望与恐惧催生出了至爱品牌”。

什么是“至爱品牌1( Bang & Olufsen已在全球各地开设了600多家专卖店 )

罗伯茨以“情感”和“尊重”为横、纵坐标,建立起一个爱/尊重的坐标轴,以此将产品区分为4种,即产品(情感度低,尊重度低)、风尚(情感度高,尊重度低)、品牌(尊重度高,情感度低)以及至爱品牌(情感度高,尊重度高)。其中,唯有情感与尊重双高的至爱品牌,可成为消费者的情感寄托,彼此不可离分,忠诚度极高,“失去一个品牌,人们会寻找替代品,而失掉一个至爱品牌,人们会抵制这种缺失。至爱品牌是一种关系,而不仅是一种交易。人们不仅是在购买一个至爱品牌,也是在热情地拥抱它。这才是人们不忍失去它的原因”。

究竟是什么让消费者对所谓的至爱品牌如此推崇?凯文·罗伯茨解释:“神秘感、感官刺激与亲密感是构成至爱品牌的三大要素,这三个词永远不会在MBA的教科书里出现,但它却是现代消费者选择产品的基本出发点。”其中,神秘感是故事集合,结合了隐喻、象征、梦,是过去、现在、未来的合一;感官刺激激发五感——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而亲密性则来自共鸣,承诺以及激情。“‘德芙’广告已开始强调亲密感;‘帮宝适’在尽力突出感官享受;‘汰渍’也在把味道等感官元素根植进品牌之中。”凯文·罗伯茨还举了苹果例子,称iPod正是凭这三大要素的出色表现,打动了消费者。

以“神秘感、感官刺激与亲密感”作为形成至爱品牌三大要素的说法,提得玄,却并不能说服大众。恋爱专家反诘之,称其不过是窃取了恋爱三阶段(初次邂逅、接触发展、恋情稳定)的关键词,与其读他的广告书,不如重读一遍阿兰·德·伯顿构思精巧的《爱情笔记》来得更为有益。然而,作为一名麦迪逊大街的广告人,凯文·罗伯茨了解,将消费者当做一个女人来诱引是必要的。消费者对至爱品牌非理性的忠诚,与女人恋爱时对情人非理性的信赖,本来就是异曲同工。

在至爱品牌的官方网站上,人们可以提名心目中的至爱品牌,并留言说明提名理由。被提名的至爱品牌五花八门,内容方方面面,分为科技、时装、食物、运动、印刷品、音乐等等。被提名者从iPhone到纽约,从哈利·波特到可口可乐,从贝克汉姆到《纽约客》……不一而足。提名者的理由完全是个人且非理性的,如一名美国女孩提名Google的理由为:“去Google就是去爱。我是Google者,我曾被Google,我也将Google。”一个现象是,排名并不与被提名者的名气成正比。在被提名的前200名至爱品牌的名单中,有很多人尽皆知的名字,譬如宜家、星巴克、Google、Guinness啤酒等。与此同时,在靠前的名单中,也出现了一些并不那么知名、却依然获得大家喜爱的名字,譬如“生活方式”网站(freelancebyu)、新兴的宝莱坞演员、澳大利亚的漫画人物罗尼格(Leunig)等。排名的这种特征似乎在提醒人们,“至爱”无关道理,只关感觉。

对一部分消费者来说,至爱品牌代表了一种理想和状态,同时也可能是一种传承。譬如Moleskine笔记本,这个号称毕加索最热爱的旅行笔记本,传递的是一种自由的艺术状态,而在某些家庭中,香奈儿或者卡地亚(Cartier)是母女两代的联系纽带。对于一代人或某个团体而言,至爱品牌可能承载了他们的集体回忆。譬如Beatles、旧金山之于20世纪60年代;凯蒂猫(Hello Kitty)之于Kidult;派系众多的科技“粉丝”团;以及多数人都曾拥有过的,从乐高玩具到铁臂阿童木,再到Sony Play Station的成长回忆。在这里,消费者在同一品牌上达到了某种价值体系的相互认可,消费成了一种自主的集体行动。■(文 / 三联生活周刊) 品牌苹果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