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下而立

作者:朱伟

和是成功之母,怎么理解?《礼记·中庸》开头就说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为何中是大本?四方之中,举正为中,所以清代大学者钱大昕要说“中者,无过不及之名”。适中而一分为二,即是阴阳,阴阳中和,哺育成就万物,所以《孟子·尽心》下结论说,“中天下而立”。天上地下,立在其中,就顺应了天时地理。如何顺应?天道,地德,天下地上,就成道路。道这个辞似乎非常神奥。《老子》第四十二章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其实不过是“天地位,致中和,万物育”更具体的解释。这段话第一句说,先天地义,阴阳一分为二,相辅相成为万物。第二句解释万物如何生长——以幽而不测之阴面对明而可见之阳,两者激荡相和而成果。其中包含两重意思 : 第一层,按照天道是本是根的理论,万物自然通过阴阳关系生成,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在这一层面,该成自然成,不成自然不成,冥冥中一切自有安排,所有人生追求都是妄自尊大。第二层,每时每刻又都在两极冲和之间,它构成命运变数,才有千变万化的因果。这又说明,人生活剧都是因果,这就是《老子》第一章开头“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道是本原,似乎清晰简单,一切都在其中,都可理解与把握。日复一日,都有每天 ; 年复一年,都是春夏秋冬。但每人每天的变化却都非常道,这又是性情的关系,人生因性情,又幽冥无法猜测。但古人还是很深刻思考了如何“中天下而立”。

东汉诱具体解释为“万物以背为阴,以腹为阳,身中空虚,和气所行”,其中“身中空虚”来自对“冲”字的体会。这个冲,《老子》在第四章中还强调,“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不盈是不满,冲从字义解释是摇荡不确定,是虚,所以冲虚连用。文人们又觉这冲虚是淡,非冲突,所以又用冲淡。《老子》说,道在摇荡不确定中被使用不尽。不确定是指阴阳两极一直在变化无穷中彼此关系,所以“道之为物,惟恍惟惑”。

不确定恍惑是虚,但大家又期望它被确定,所以冲又为盅,象意平和在一个器皿中,与盈相对。“道盅而用之”——冲的古字就是盅,后来它才成为酒盅或茶盅。高诱的这种解释,可用来思考成功根源。以植物为例,凡在空旷之地独立生长,背阴与朝阳都无遮蔽,就可在天地滋育、四季更替中长成树冠丰满的大树。这是因为它无时无刻都在不被阻隔的阴阳冲和中生长。人呢?道理也一样,冲和前提首先取决于你被他人遮蔽、影响的程度——是否有独立、充分的光合作用。我经常觉得这是一个特有意思的话题。如从天地人三者关系理解负阴抱阳,抬头为天,天是纯阳 ; 顺乎于天,“天行健”,宏大,广阔。所以《周易》一开始就告诫君子要终日乾乾、自强不息,乾就是健。脚下是地,地承载天,地以厚德载天的意思,一是负重,二是要依靠厚德化育天道,这是“德合无疆,含弘光大”的真正含义。也就是说,天马行空是一种气度,需脚踏实地承接,这是虚实关系。在天成象,它是虚的,必须经地德化育才能成形。地德体现在什么地方?

我在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五行对》中读到很有意思的解读。他说,地出云为雨,出气为风,风雨本都是地所为,但它将功名都献予天,称为天风天雨,自己只是一贯勤劳。天尊地卑,就在这样的前提下,尊以卑为本,高以下为基。尊贵于是必须下降,卑贱于是必须上迎,高下相盈,虚就变成实。这样理解,冲和的意义就广阔多了。天地、阴阳如果转化为日常生活,对成功的规律则会有新的理解。如以刚柔、动静来填充“负阴抱阳”,阳面为刚,阴面为柔 ; 阳面为动,阴面为静 ; 中心为虚空。这就是《周易·系辞》中说,“刚柔相济,变在其中”。根据厚德载物的意义,柔必须承载刚,所以以柔克刚,刚化为柔,柔又聚为刚。静必须承载动,所以守静制动,又静极而动。

这就是情商为什么大于智商的前提,没有情为基础的智是轻薄,所以《老子》要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知己都必须以情。以这个层面,再来体会“谦和”,古人对“冲”的字义再深入,又认为冲和要有一个“谦”的前提。谦是什么呢?是不足,《周易》由此才有谦卦。谦卦彖传解释天尊地卑的原理说,天道向下,承接地道上升成就光明,是因尊下卑上都以谦为前提。“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唐朝的孔颖达解释这个句子说,天道通过主动减损满盈来使谦者受益,比如太阳过午就会偏西,月圆就会变缺 ; 地道通过主动减损满盈使高处变低,低处变高。双方因谦的姿态向谦流动,都为通过接济来保持自身与它方的平衡。《尚书·大禹谟》中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满足者自损以补不足者,这是自然准则。因为谦是虚,需实补充,所以才有谦虚一词。这个词最早大概出于西汉扬雄的《太玄·增》:“泽庳其容,众润攸同,泽庳其容,谦虚大也。”《太玄》是一本模仿《周易》、探讨天地人关系的哲学书,泽是水聚汇处,庳是下,攸是流水,“泽庳其容,众润攸同”的意思是,低水之容,众润所归。谦虚之大,就如水在低处聚汇所需之容。理解了谦再回到和,《礼记·中庸》这样解释“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是无动于衷,肯定难。“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节是节制,适度,它举正而为法度。■(文 / 朱伟) 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