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瑶:自杀“神童”的三重门

作者:陈超

图/黄宇 覃瑶:自杀“神童”的三重门0( 覃世雄准备乘船前往县城的新房搬家,孩子走后,房子也失去了意义 )

村小学:早慧和跳级

百里洲是长江上最大的江心洲,覃瑶的父母都出生在这里。谢凤娥是凤良村人,从当阳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凤凰小学教数学,经人介绍认识了在凤良中学教书的覃世雄。婚后两人没有自己的房子,一直住在覃世雄的教工宿舍里。1994年覃瑶出生,按当地风俗,谢凤娥在婆家住了一个月,之后夫妇俩就带着满月的女儿回到学校的宿舍。覃世雄忙于上课,谢凤娥产假还没休满就开始继续代课,谢凤娥的父母家就在凤良中学旁边,夫妇俩都上课的时候,外公外婆就过来帮忙照顾孩子。

第二年,凤良中学停办,凤凰小学迁址到凤良中学,改名凤良小学。覃世雄被调到了镇上的百里洲中学,不能天天回家,谢凤娥带着孩子住进了自己的教工宿舍。

无论工作多忙,谢凤娥也要自己带孩子,在学校食堂做饭的谢凤娥的父亲谢继宝就经常来帮着女儿照顾外孙女。“覃瑶1岁多的时候还请过保姆”,到2岁时候,“就教她写字”。谢凤娥至今还记得女儿学写数字的情景,“她写0和1的时候都很容易,写到2就老写成反的”。

“农村没有幼儿园,开始我想带着她上课,又担心影响课堂纪律。”谢凤娥就带着2岁的孩子进了凤良小学的学前班。学前班除了唱儿歌,老师有时拿一年级的知识给孩子上课,覃瑶连续上了两年学前班,认识100多个字,“她已经不愿意听学前班的课了”。农村小学的学籍管理不严格,谢凤娥就把4岁的女儿直接送进了一年级。

覃瑶:自杀“神童”的三重门1( 枝江一中的学生每月只能放一天半月假,孩子们称之为“成人前的炼狱” )

覃瑶在小学的学习很顺利。2001年三年级时,谢凤娥是六年级的班主任,当时每个教师有一套各年级的教科书,覃瑶就开始提前看四年级的课本,仅半年就把四年级的语文和数学全部学完。父母商量着让她参加四年级的考试,“你要是考了前5名,我们带你出去旅游”。夫妻俩本意是鼓励女儿,不料她居然考了四年级的第一名。

2001年7月,覃世雄和谢凤娥履行诺言,带女儿到了北京,这次出游让覃瑶特别兴奋。父母带她参观了不少名牌大学的校园,当时北京“申奥”成功不久。“2008年来北京当奥运志愿者吧,说不定还能给哪个领导倒茶呢。”谢凤娥逗女儿,“志愿者都是大学生。”小姑娘真开始认真算时间,如果正常毕业,要到2009年才能参加高考。“我要当奥运志愿者,我要进北京的大学。”要实现这个“理想”,就要跳级。“你要跳级,就要利用平时的时间把课赶上来哦。”谢凤娥鼓励孩子。

覃瑶:自杀“神童”的三重门2( 覃瑶 )

回家后,在母亲指导下,覃瑶又用1年时间学完了2年的课程,8岁的女孩还没学籍,就已经完成了小学的学业。六年级,她缠着父母买了一台电子琴,“她以为只要按键就会有音乐,买回来才知道还要学,结果摆着姿势拍了一张相片就再也没动过”。

这段日子,覃瑶并没有引起周围村民的注意。谢凤娥跟村民来往不多,她的生活全部在学校里,小覃瑶则一直在母亲身边,很少和村里同龄人一起玩,周围不少村民只知道谢凤娥教育孩子“蛮严格”、“有方法”。每到周末,学校里只剩下几个住校的老师,谢凤娥就带着女儿在寂静的校园里读儿歌、做游戏,对年幼的覃瑶来说,校园和母亲就是她全部的世界。

留级的保送生

小学毕业那一年,父亲覃世雄已经调入镇上的枝江五中,成了高中老师。为了一家人团聚,也为女儿上初中,母亲谢凤娥调入镇里的刘巷中学,一家人都搬到了镇上。覃瑶上初一后,覃世雄是高中的班主任,每天早出晚归,教育女儿的任务仍然是母亲负责。

最初谢凤娥把覃瑶放在自己的班里,可是半年后,“发现我们班的英语成绩不太好”,覃瑶的英语成绩只有78分(满分120分),却是班里第2名。“这样的成绩在我们班都算好,怎么行?”第二学期,她就把女儿调入别的班级,覃瑶“很快英语就能考100多分了”。

初中阶段,夫妇俩为了女儿也颇费一番心思,覃瑶喜欢看课外书,可是买来的书很快就看完了。“妈,不值。”小覃瑶抱怨,夫妇俩就到枝江市新华书店给女儿办了一张阅读证。一到周末他们就带着孩子进城,让她在里边看书,“我们俩就坐在书店门口等着,像乞丐一样”。

覃瑶的初中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但很少拿第一,孩子贪玩的天性未改。女儿的语文成绩一直让谢凤娥发愁,覃瑶的语文成绩一直在及格线左右,幸好她其他科成绩不错,“还能保持前10名”。

覃瑶直到初二才办理正式的学籍,因此到初中即将毕业时学籍才满两年,谢凤娥只好让她留级。“担心她不高兴,我们还答应初三的时候可以多玩一点。”将学过的东西再学一遍,本来成绩不错的覃瑶就成了一个“边玩边学”的小姑娘,王建(化名)也是个贪玩的学生,两人经常互相开玩笑,“我喜欢上网打游戏,她就故意不停给我的QQ留言干扰我”。

初中生活对覃瑶来说是快乐的,有了要好的同学,可以自由地看课外书,甚至不用参加中考。到初中的最后几个月,保送制度在宜昌开始推行,机缘巧合下,复读的覃瑶成了第一批保送制度的受益者。按照保送生制度,刘巷中学获得了10个推荐名额,对学生的考核主要包括综合评定和学习成绩两项内容,成绩自然是竞争关键。按规定以初二下学期、初三上学期和最后一次模拟考试为基础,计算总分进行排名,因为复读,覃瑶这段时间的成绩是恰好最好,总分排到了全年级第二,她被成功保送进枝江一中。2006年6月12日,她进入了为保送生适应高中生活安排的夏令营,那一年她刚满12岁。

县市一中的压力

现在看来,这些偶然的机遇反而害了覃瑶,而因为从小在父母的直接呵护下,覃瑶太过脆弱,实在不能适应重点中学里紧逼竞争的环境。

枝江第一高级中学不仅在枝江市地区独占鳌头,甚至在整个宜昌也有不小的名气。枝江成绩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几乎被一中包揽,当地望子成龙的家长想尽办法把孩子送进一中。现在全校有学生4000多人,覃瑶所在的年级有20个班,每个班都有60多名同学,竞争激烈可想而知。

为了孩子上高中,早在2005年覃世雄和谢凤娥就商量着在枝江县城买房,覃瑶进一中的时候,他们已经买下了学校对面的一套单元房。覃世雄也曾托人想调入一中,但一直没结果。覃瑶读高一时候,夫妇俩都是班主任,每天要看晚自习,不能到县城来住,覃瑶的爷爷奶奶就搬过来带孩子。直到去年,为了照顾孩子,夫妇俩都辞去了班主任的职务,每天都跑几十里路坐船过江上下班。

覃瑶是走读生,按照学校要求,每天要上9节课,加上早晚自习,早出晚归,晚上21点多才能回家。午饭和晚饭必须在学校食堂吃,每天只能在家吃早饭,每个月只有一天半的月假。

进一中后,覃瑶多了一个称号:“神童。”这都源于当地媒体一次突然采访,之后《12岁女孩被保送上高中》的报道就见诸报端,里边用了“两岁识字过目不忘”等词句。一中的校报和主页上也做了转载,覃瑶的名气大起来。那篇文章提到名牌大学成了覃瑶的目标,亲戚朋友对她也产生了更高的期望值,“清华、北大”成为围绕覃瑶的话题。

但进高中后,覃瑶的成绩却很难排在班级前列,除数学等成绩在几次考试中突出外,总成绩在班里只能排在中间。半年后,文理分班,谢凤娥和她商量,“历史和政治这样的文科需要一定的积累,我就建议她报理科”。当时要进实验班也有很严格的选拔,包括至少有一次进入全年级前200名,每次考试不得低于全年级400名等,符合诸多条件后,覃瑶进入了理科实验班。

进实验班后,她的成绩却进一步下滑。一次回家,她问母亲:“妈,你猜我150分的数学考了多少?”谢凤娥大着胆子猜了两次,没想到数学成绩一直很优秀的女儿只考了60多分。她赶忙到学校找到班主任,老师也找不到原因。与覃瑶一起进枝江一中的李萍与覃瑶聊天的时候,经常听她抱怨,“KS(同学们私下对李开松老师的称呼)总批评我,同样是成绩下降,却不说我们班那个男生”。李萍与她不同班,在为数不多的见面中,这似乎成了覃瑶的主要话题。

覃瑶同班同学王磊(化名)谈起,20个班级中,共有3个理科实验班和1个文科实验班,李开松老师在学生中以管理严格著称。学校规定晚自习从18点40分开始,他要求学生每天提前20分钟就要回教室;批评同学也很少留情面,特别重视纪律,尤其禁止学生阅读课外书。覃瑶特别喜欢读《青年文摘》、《格言》这样的杂志,爱说爱笑,李开松因为纪律和成绩问题当众批评过她几次,而且为方便管理,特意把她安排在教室左边第二排靠窗的位置,从窗外走过可以清楚地看到她在做什么。全班座位调整过3次,只有她始终坐在同样的位置。

今年3月6日,上午第二节课是英语,李开松从窗外走过,看到覃瑶在偷偷看杂志。下课时,他进教室,首先批评一个男生宿舍上周因为违反校规被扣了0.3分——按照学校规定,“创星”是对一个班级的综合评定,一个班级被扣0.6分,就不能创星。王磊说,李开松批评完几个男生,以更严厉的语气批评了覃瑶。记者问到李开松老师说了什么,王磊一阵沉默之后说,“没听清”。

李开松老师不会想到,一次严厉批评竟会导致自尊心已经不断被挫伤的一个脆弱女生走向自杀。

中午,覃瑶没吃午饭,只让同学帮她捎方便面,之后就失去了踪影。下午恰好是李开松老师的数学课,但为了后排的同学能看清楚,数学课上允许后排的同学坐到前排来,没人注意到覃瑶失踪。直到下午,她的遗书被同学发现交给老师。经家属和学校苦苦寻找,直到3月8日上午,她的遗体才在教学楼前的池塘里被发现。由于情绪激动的覃瑶亲属和学校发生冲突,孩子直到下午才被打捞上来。

覃瑶上高一的时候,一个同年级同学因为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出现心理问题跳楼自杀,之前也出现过高三同学因高考压力在家自杀的情况。枝江一中的校务办公室主任田雷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我们要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什么是人民满意,就是教学质量要上去,而考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就是高考”。在一中门口,“2007年高考有317人达到重点大学分数线”的消息是当年校园十大新闻的重要一条。

从校务办公室出来,即见枝江一中巨大的下沉式广场,南侧就是覃瑶曾在的高二年级教学楼“文慧楼”。这里的学生仍然在面向高考的机器中高速运转,孩子的个性、个人的标识、印记,喜怒哀乐,都被这个机器的运转忽略不计。文慧楼的西侧出口就是发现覃瑶的池塘,足有小半个足球场大,池塘的水基本被抽干了,最深的地方有四五米,四周很陡,裸露的池塘边已经长出杂草,零星地有些黄色的小花。池塘旁边就是高大的汉白玉校门牌坊,正面题写着枝江一中的校名,背面是龙飞凤舞的“楚才斯盛”4个大字。 升学考试覃瑶三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