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脑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劳乐)

后脑勺0

小学上体育课,列队后老师总不忘加上一句:“后排同学盯住前排同学后脑勺。”

常在后排站,而队列常变,于是眼前的后脑勺也常换,有男有女。烈日暴晒下,近距离看女生,特别是扎单马尾刷的女生的后脑勺尤其令人心烦。阳光本就刺眼,反射在头发上浮出一丝深蓝、一丝土褐、一丝暗红,唯独不见纯正的黑色,满头仿佛沾染了铁锈的头发再经一根缠绕了几丝断发的橡皮筋四五圈绑扎住、并作一股直泻而下,仿佛是头发也在竭力克制日光的蒸熏,却终究耐不住将一团燥气喷涌而出。

扎两个小辫的后脑勺看起来略舒服些,但必须是脑后头发分缝一丝不苟的那种。齐整的一道白晃晃的分缝,看上去像规整而水量充足的水渠一样令人神清气爽。即便两侧的头发依旧在阳光下五彩耀眼,经过细心的编缠那光泽也多了九曲流觞的韵味,临到末了发辫系住,余下短短一束头发流淌在外,更像一股泉水,绝不似马尾刷那般浮躁。

最难评述的是那种扎单辫的后脑勺。密匝匝的头发编成一束,连阳光也钻不进去,于是终于出现比较纯正的黑色。一条黑黑的长辫加一个似乎也变黑些的椭圆后脑勺,盯久了会产生幻觉,隐约觉得自己面前是个实心网球拍。

男生的后脑勺相对单纯些。那时大家的头发都剃得比较短,所谓的“寸头”居多。阳光下后脑勺上多是头皮的苍白色,短短的头发围绕发旋做放射状星散,仿佛自然课上演示的磁力实验。每根头发的长度也不足以呈现其他色泽,全是单一的黑色,虽然避免了燥气,却未免有些无聊,唯一可解闷的是比较不同后脑勺上发旋位置的变换。偶然运气,碰上个有双旋的后脑勺,倒可以研究一番两旋交界处头发的交错之势。倘若那时具备高级些的物理知识,没准能对什么“混沌理论”之类加深些了解。

多少知道点“混沌理论”后,列队时却不再要求盯后脑勺了。大学军训时教官的命令很明确:“后排同学盯住前排同学脖子根。”至今不大明白为什么要改成盯脖子根,也许是盯后脑勺目光太直太愣,而盯脖子根会显得和顺温良些,更符合那个年纪的要求。脖子根比后脑勺乏味许多,尤其是军训期间:女生的头发都被要求包到军帽内,于是眼前只剩下军装的绿领子和一概汗涔涔的脖子。军训至今许久没人号令我列队了,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如果等我老了列队时再要求“盯脖子根”,也许倒会发现新的乐趣:到那时或许会见到传说中的“槽头肉”,而且形态各异。 后脑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