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地理

作者:罗潇/

哥伦布地理0

( 位于西班牙南部的格拉纳达,既有摩尔人修建的宫殿,也有基督教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 )

格拉纳达:女王的风险投资

在夏日的早晨沿蜿蜒的小路登上圣-尼克拉斯展望台,聂瓦达山余脉在这里逐渐延缓成三座山丘,格拉纳达城就顺着山坡层层排列下来直到赫尼尔河冲击的河滩地。城中教堂高耸的十字架下,是伊斯兰式的圆顶,以浓郁阿拉伯风格的蓝白相间或绿白相间的瓷砖装饰,在阳光下反射着耀眼的光。

换一个角度,在斜对面那孤险的山丘上,一道长长的红土墙之后就是那座摩尔人最后的王宫——阿尔罕布拉宫。在阿拉伯语中,“阿尔罕布拉”就是红色的意思,所以又称其为“红堡”。在这座红色宫殿的背后,是黛青色的聂瓦达远山和山顶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

500多年前,就从这里开始,西班牙燃起了统治全世界的梦想。

500多年前,西班牙光复运动的最后一仗就在这里进行。1490年春天,西班牙的伊莎贝尔女王率10万大军包围了格拉纳达。这位女王平素一身洁白,每天要沐浴更衣4次,美貌曾惊艳欧洲王室。

哥伦布地理1(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在码头拜见国王和女王。他终于实现了航海计划,率领3艘帆船组成的船队,从西班牙的巴罗斯港扬帆起航了 )

就在伊莎贝尔女王将发起对格拉纳达总攻前的一日早晨,她登上聂瓦达山的一处称为聚比阿的山岩,格拉纳达就在她脚下,“光艳照人,像是穿着节日盛装的新娘”。

在经过了长达10多年的惨烈战争后,最后一个摩尔人国王终于放弃了抵抗。1492年1月2日,在圣母旗帜引导下,伊莎贝尔女王接受了格拉纳达国王保布迪尔献出的王宫钥匙。女王与国王斐尔南德庄严地进入阿尔罕布拉宫。今天,在阿尔罕布拉宫的使节大厅里,多处仍铭刻着“唯有真主才是胜利者”的字样。入口处的花瓶上还刻着这样的词句欢迎来宾:“雕塑家把我当作绸缎精雕细刻。我发射着闪闪发亮的火光。凡是走近的人口渴,我就奉献给他纯洁清澈的饮料,让他心情凉爽。人们可以把我与五光十色的彩虹和阳光相比。让上苍的祝福永远停留在这宫殿各条走廊上,像朝圣者的驼队前往麦加圣殿一样经久不衰。”

哥伦布地理2( 这幅绘于1862年的油画,表现的是哥伦布第一次登陆美洲大陆的情形 )

就在伊莎贝尔女王走进阿尔罕布拉宫的那一刻,西班牙长达8个世纪的阿拉伯统治结束了,“民族国家形成之后,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力量,在这样一个统一的力量支持下国家就可以发展,而且很快就会变得强大。”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乘旦说。

一位来自葡萄牙的热那亚航海家,亲眼见证了这个西班牙历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日子,这个时刻被他视为依靠西班牙的力量实现自己心中宏伟计划的最后机会,不可错过。他就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他有一个狂想——向西航行,找到通往中国和印度的新航线。

哥伦布地理3( 2004年10月11日,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举行集会,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512周年 )

经过3个月的讨价还价,1492年4月,哥伦布与伊莎贝尔女王签订了历史上有名的《圣塔菲协议》——西班牙王室对西航探险给予200万马拉维迪(约合今天的1.4万美元)的赞助;哥伦布被任命为发现地的统帅,可以获得发现地所得一切财富和商品的1/10,并一概免税;对于以后驶往这一属地的船只,哥伦布可以收取其利润的1/8;但新发现的土地主权属于西班牙。

《哥伦布传》一书中估算,哥伦布第一次远航筹措资金总数大概是200万马拉维迪。伊莎贝尔女王曾表示愿意把自己王冠上的珠宝典当了换钱,以支持哥伦布的西航,实际上,这并不需要,皇家司库可以预支大部分资金。伊莎贝尔女王放出的话也不过是为了展示王室的姿态,以换取社会资本的支持。奥斯曼帝国建立以后,通往近东和黑海的海路受阻,地中海沿岸地区的经济大为萧条。然而,以银行业为主的热那亚经济,却得以幸免。热那亚的银行家和商人,活跃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各大城市,把资本投入大西洋的航海事业中。最后,哥伦布就向活跃在塞维利亚的热那亚银行家那里又借到了25万马拉维迪。

哥伦布地理4( 哥伦布 )

500多年后,美国凯雷集团董事总经理兼合伙人、美国国家创业投资协会主席罗伯特·格兰迪就评论哥伦布首航的融资计划“是一个非常现代的风险投资安排”,而“西班牙女王伊莎贝尔大概是有记录的第一个新兴市场风险投资人”。就是西班牙女王的这一笔风险投资,使得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并由此改变了整个世界。

今天格拉纳达城中最主要的街道被命名为“哥伦布大街”,大街尽头格拉纳达广场上的雕像,刻画的就是哥伦布觐见伊莎贝尔女王——哥伦布庄严、诚恳地向女王叙述他的宏伟计划,伊莎贝尔并没有高高在上,她的裙裾就垂落在哥伦布的腿边,女王上身前倾微低下头、认真地倾听着。

哥伦布地理5( 西班牙每年的第一个节日是二月的狂欢节,在纳瓦拉省的兰斯举行的狂欢节以其神话人物的装扮,让人们看到了几千年前的传统 )

沿着哥伦布大街走不远,就是格拉纳达主教堂。在皇家礼拜堂里,从天主教王室纹章上面的哥特式窗户,斜射进一缕阳光就照在伊莎贝尔女王那鼓出的额头上,为这个木头雕刻的人像增添了些许生气。凝视久了,甚至感觉她正朝我们走过来。伊莎贝尔女王深深地爱着格拉纳达,她最终选定这里作为自己死后的墓地。1504年,伊莎贝尔女王病故,当时这个皇家墓地还没有完工。1521年此皇家小教堂建成后,女王的遗骨就立即被迁到了这里重新安葬,直到现在,这位美丽且极具远见卓识的女王还长眠在这里。

传说中的伊莎贝尔一头闪亮的金发,肤色白皙,有着蓝而接近绿色的眼珠,这使人想起她的英格兰人的直系亲属。她的仪态幽雅、庄重、和蔼可亲,待人处事机智得体。伊莎贝尔爱好体育,健壮有力,能骑极烈性的骏马,喜欢猎鹿,甚至能用长矛刺杀比人还大的公熊。她天赋阳刚之气,性格刚强,经常处理国务直到凌晨,她的5个孩子全部在旅途中出生。卡斯蒂利亚内部问题多而复杂,对于这些问题,她显示出一个政治家的手腕,执行一种既坚定又灵巧的政策。当她一旦把她的信任交给一个人时,这个人就可以指望她的经久不变的支持。但不幸的是,她也有过狭隘、偏执。她下令驱逐犹太人,这使她的国家遭受巨大损失,几乎可以把她征服格拉纳达的所得抵消了。

哥伦布地理6( 2005年10月,为配合中国香港举办的缤纷西班牙节,西班牙仿古帆船“Nao Victoria”号抵达香港 )

无论如何,只有统一的国家才有足够的实力和决心,来资助哥伦布这样一场伟大的航行,这也充分展示了当时欧洲封建强国的力量和决心。而以当时的商贸格局看,1453年,东罗马灭亡,通往东方的商路被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所控制,而地中海的贸易业已被意大利人垄断。南欧国家要想扩张,唯有向北非、西非,或者,向不可知的彼岸寻找新的空间。

“等西班牙形成了独立国家也就是民族国家之后,它的君主从自身利益考虑,希望能巩固政权,得到更多的财富并以此巩固政权。”钱乘旦说。“战争结束后,西班牙王室的眼光自然而然放在摆脱航海危机上。当时航海风气盛行,对美洲的探索并不是新的探险,而是将探索更进一步而已,并非一个难以接受的新事物,是偶然中的必然。”西班牙康普鲁滕斯(Compludense)大学教授、西班牙经济史学专家拉法耶·督巴窦·贡扎勒斯(Rafael Dobado González)对记者这样解释。

帕洛斯到巴塞罗那:                  流浪者的胜利回归

哥伦布第一次远航是从帕洛斯港出发,即使在当年,这也是一个很小的港口,无法达成大规模远航的目标。因此,从第二次远航开始,哥伦布便选择从塞维利亚和加的斯两港出发。今日的帕洛斯更是西班牙南部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当年的沧海已变成了桑田,海水退到了几公里外的地方。帕洛斯港现在的出海口旁,停泊着完成哥伦布第一次西航任务的那3条帆船的复制品,“圣玛丽亚号”、“拉尼亚号”和“平塔号”依次排开,远远看上去颇有气势,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船上进进出出。实际上,由于缺乏足够的历史资料,这3艘船基本上是依靠人们的想象复制而成。

1492年8月2日晚上,在帕洛斯镇上的拉比达修道院,哥伦布与全体准备出发的船员一起做了弥撒。这一夜他彻夜未眠。当太阳的第一缕光线冲出地平线,把安达卢西亚原野上空的白云染成玫瑰色时,拉比达修道院院长,一直为哥伦布的西航奔波的胡安·佩雷什陪同哥伦布登上了旗舰“圣玛丽亚号”,这是一艘载重量约为120吨的帆船。3条帆船上的全部人员只有120人。

日出前半小时,船员们收起缆绳,3艘船开始缓缓移动,聚集在沙丘上的帕洛斯居民呐喊起来,其中夹杂着关切和指责的叫声。拉比达的修道士跪着祈祷,然后鸦雀无声。船只向大海深处缓缓驶去。“好像是《红菱艳》的报幕人,在首演日的前夕宣告即将开演,不久就响起开幕的喇叭声。西班牙人敲锣三声,喊道‘本剧的背景就是全世界,具体来说,就是西班牙’。”《西班牙史》中这样评价西班牙人冒险与征服的开始。

经过约70天漫长而艰苦的航行,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终于“发现”了“新大陆”,哥伦布登上的是今天巴哈马群岛中一个岛屿的东海岸。他将西班牙皇家绿色的十字旗插在岛上,宣布以天主教西班牙君主的名义占领该岛,并将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岛。

10月12日这一天,后来被定为西班牙的国庆日。

尽管今日,在世界各地已经越来越多地对哥伦布当年的行为提出质疑,但在巴塞罗那的兰布朗大街俗称流浪者大街,哥伦布还是高高站在60米高的纪念碑上。哥伦布纪念碑于1888年万国博览会期间正式落成。整个纪念碑由三部分组成,碑顶站立着哥伦布全身立像,由蒙杰伊克城堡前的大炮熔化后铸铁制成,是世界上最大的哥伦布塑像。在高高的碑顶上,哥伦布左手拿着一张航海图,右手伸向前方指着美洲大陆方向,脚下踩着一个大地球仪。碑体中部是用赭红色大理石砌成的圆柱形碑身,上有“光荣属于哥伦布”、“向哥伦布致敬”两行大字。

当时,哥伦布回国后设计了在巴塞罗那游行的队伍:“我要5个泰诺人走在队伍前面,身体画上彩绘,然后戴上大羽毛与金银珠宝。活下来的鹦鹉都要展示出来。队伍最后由我来骑马压轴。”队伍受到王室的热烈欢迎,连王子也来参观。为了感谢天主让西班牙占领新的土地,大家齐唱圣歌。

巴塞罗那的哥伦布纪念碑位置的选择也很有意义,这里是兰布朗大街的终点,也是游览港口区的起点,象征着城市和大海的连接。湛蓝的海水里停泊着一艘哥伦布出海时乘用的“拉尼亚号”帆船复制品。

巴塞罗那是哥伦布第一次正式宣布发现新大陆、并向他尊敬的伊莎贝尔女王描绘奇异新世界的地方。巴塞罗那人始终把哥伦布当作自己伟大的儿子。实际上,说哥伦布是个“世界级流浪者”,就是因为他的身世一直是个谜。长期以来,欧洲有30多个城市一直为此争执不休,均宣称本城是哥伦布的诞生地并因此感到荣耀。缺少与哥伦布有关的资料原因之一是他本人有意隐瞒自己的家庭背景,尽量避免别人了解他的情况。史学家认为他这么做有可能是因为他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因为当他在1485年迁居西班牙的时候,当局正在驱逐全国所有的犹太人。

在意大利语里,哥伦布被称作Cristoforo Colombo,这个名字也可证明哥伦布有犹太血统。在意大利北部,Colombo是个常见的犹太人名字。有人还猜想,哥伦布选择在1492年8月3日一早率舰队从西班牙扬帆起航并非巧合。因为西班牙的一项法令就在那一天生效——禁止所有犹太人在西班牙生活,违者会被处死。

但巴塞罗那人依然坚持,哥伦布的祖先曾居住在巴塞罗那所在的加泰罗尼亚地区,14世纪才移居意大利。“卡斯蒂利亚人骄傲自大,不愿承认哥伦布和麦哲伦这两个打着狮子和城堡旗帜远航的大航海家是外国人。”哥伦布的传记作者莫里森说,“其惯用方法就是断言哥伦布是一个有完全血统的西班牙人,一个加泰罗尼亚人,或者是一个西班牙血统或加泰罗尼亚血统的犹太人。”

托尔德西拉斯:瓜分了全世界的小镇

欢迎仪式一结束,女王和国王就急忙对西班牙和葡萄牙如何划分分界线征询哥伦布的意见。原来,哥伦布返航的时候在西风带上遇到了风暴,他的船只不得不进入葡萄牙的港口躲避。1493年3月4日,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在里斯本郊外的一所修道院里会见了哥伦布,听取了他西航的第一手报告。若昂二世此时心里已经清楚,哥伦布的西航将使邻国西班牙成为一个可以与自己抗衡,甚至超越葡萄牙的大帝国。

当时的欧洲国际公法规定,教皇有权确定不属于基督教皇的任何土地的世俗主权归属。而此时的教皇亚历山大六世是一个西班牙人。根据哥伦布给出的建议,西班牙双王要求教皇颁布了著名的《划子午线为界》的训谕,“从众所周知的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中的任何地点以西及以南一百里格为界”,在这条界线以西将要发现之地,凡不属于基督教的君主所有者,均属西班牙。这条训谕显示了当时西班牙王国咄咄逼人的野心,这意味着西班牙无论在向西或向南航海或旅行中,无论他们在东方地区、西方地区,或在西、葡分界线上以及在印度发现的陆地,都归西班牙所有。

这个训谕让若昂二世无法接受,他断定和教皇的谈判将会毫无结果,便直接找西班牙国王和女王磋商。修改此训谕的内容,缩小西班牙的势力范围。

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个比邻国家要就如何瓜分世界开始谈判了,实际上,当时无论是若昂二世还是伊莎贝尔女王,都不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大,他们派出的探险者也不过是对相互隔绝的大陆板块和不同文明,才刚刚有了一点点接触。但“全球”的概念已经在两国决策者的头脑中形成。

托尔德西拉斯,距西班牙首都马德里西北近200公里的一个小镇,很多西班牙人都不知道的一个地方,今天仍没有直达的高速公路,开车前往需2个小时。这个小镇看上去和其他西班牙中部的小镇并无二致,宁静悠闲,古老的石桥跨越城中的小河。而就在这个小镇中那个看上去最宏伟的城堡,就是当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就两国如何瓜分“新世界”激烈交锋的场所。

这座城堡式的老教堂已年久失修,很多地方禁止外人入内,它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翻新还是在13年以前,今天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已经被改做了图书馆,《托尔德西拉斯条约》就收藏在这里。

葡萄牙和西班牙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谈判,1494年6月7日,两国在这里签署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托尔德西拉斯条约》。条约规定: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佛得角以西2056公里或者西经48度到49度之间,从南极到北极划出一条分界线。在分界线以西的地区,专有权归西班牙,葡萄牙的远征考察活动只能在分界线以东进行。两国都不得占领已经归属基督教统治者所有的任何领土。

今天,历史学家评价《托尔德西拉斯条约》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由两个大国签订的放弃对抗、共同瓜分世界的条约。它把整个地球分为两个半球,由两个国家分别进行扩张。这个条约也确立了大国瓜分殖民地的先例,这一趋势在后来的柏林条约中达到了顶峰,欧洲各国坐在一起将全世界已知和未知的地方全都加以分配,形成了当今世界格局的雏形。可以说西方世界开始全球扩张就始于这个条约。

“《托德西拉斯条约》的签署意味着欧洲殖民时代的正式开始。”西班牙康普鲁滕斯(Compludense)大学教授、西班牙经济史学专家努利亚·普伊格·拉珀索(Nuria Puig Raposo)说:“同时,欧洲国家普遍认为,《托德西拉斯条约》是欧洲大面积开始反对天主教统治的开始。因为教皇在该条约的签署上明显迁就西班牙,引起了欧洲其他一些国家的敌意。”

《托尔德西拉斯条约》使经济扩张以经线坐标向全球拓展,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之间的对抗、联合,以及争斗的历史大幕就此拉开。

塞维利亚:帝国的兴衰

大国间的竞赛已经鸣枪,伊莎贝尔女王催促哥伦布赶紧再次西航。此时,在西班牙国内,专制君主为了使大封建贵族摆脱经济上的困境,安抚小贵族的好战、贪婪与掠夺成性的愿望,去新大陆寻找黄金就成为“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

这一次,哥伦布受命为舰队的总队长,还将会是新岛屿的统治者,达到他人生的巅峰期。他一回到塞维利亚就着手组建他第二次远航的队伍。

塞维利亚是西班牙唯一有内河港口的城市。据传说,塞维利亚是由大力神缔造的,实际上塞维利亚是座典型的阿拉伯古城,建于公元前43年。这个城市曾历经沧桑,先后被罗马人、西哥特人和摩尔人占领并统治了约1000年。公元11世纪,摩尔人的一个部落在此建立独立王国。1248年,卡斯蒂利亚国王费尔南德三世在“光复战争”中收回该城,赶走摩尔人,开始兴建工程浩大的船坞和城堡,从此塞城逐渐繁荣起来。

午后15点,即使在安达卢西亚最刺眼的阳光下望着瓜达尔基维尔河对岸的那座“黄金塔”,也只有那伊斯兰圆顶上贴着的金色瓷砖所反射的光芒,可以显露些许当年风光。所谓“金塔”是一座12等边形的砖塔,建于1220年,当年塔通身贴有闪亮的金色瓷砖(也有说法为外墙刷着金粉)。实际上,“金塔”之名并非因其表面装饰,它的准确名称是“藏金塔”。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后,西班牙殖民帝国从拉美掠夺了大量黄金、白银,从海上运回来后先暂存在这座塔内,然后再从陆路运往马德里上缴王室。到了18世纪,西班牙帝国彻底衰落,新航线不再能带来巨额利润,这座黄金塔也就改成了海洋博物馆。

今天,坐在瓜达尔基维尔河畔,河两边只有游船改造成的餐厅,偶尔开过来一条阿拉伯风格的小船在河面上溜溜达达,向岸边招揽游客。你只能靠16世纪克劳蒂亚·柯罗的油画《塞维利亚港》来想象这个城市曾经有过的辉煌——16~17世纪时,塞维利亚是世界第一大港,就在这条河的两岸汇聚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航海技术,金塔附近还有一家皇家航海学院,现在那里已经成为政府部门所在地。

在塞维利亚城中,有一处欧洲迄今还在使用的最古老的皇家居所——雅嘉莎宫殿。这个古老皇宫堪称伊斯兰建筑风格的结晶,到处显示出穆斯林工匠对水和植物的活用以及对信条的虔诚。水池、拱门、回廊、剔透的窗户、绿色和白色相间的墙壁以及装饰在上面的各种图案和阿拉伯文字,还有规划工整的花园和水渠,都别具匠心,透出一种宁静与安闲。在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此处也具有重要地位。西班牙的达官贵人在这里议事赞助各种远航计划,络绎不绝的冒险家们来这里寻求金钱和政治的支持。在今天的议事厅一侧,有一段特殊的楼梯,楼梯一旁书写着地理发现的足迹,从1312年加那利群岛的发现开始,一步步通向近代,讲述着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人们对世界历史的贡献。

这个港口不仅让哥伦布不断远行,还送走了另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人物——麦哲伦。1519年9月20日,又一个被葡萄牙冷落的航海家麦哲伦得到了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的支持,他带着5艘船和265名船员,从塞维利亚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

麦哲伦环球航行以后,欧洲洋溢出一种压抑不住的新冲动。恩格斯说:“世界一下子大了差不多10倍。现在展现在西欧人眼前的,已不是一个半球的1/4,而是整个地球了,他们赶紧去占据其余的7个1/4。传统的中世纪的思想方式的千年藩篱,同旧日的狭隘的故乡藩篱一起崩溃了。”

西班牙小贵族的尚武、贪婪与掠夺成性,于是都顺着新航线找到了出口。1521~1544年,西班牙从美洲每年平均运回黄金2900公斤,白银3.07万公斤,1545~1560年,流入的黄金每年平均达到5500公斤,白银24万多公斤。16世纪末,世界贵金属开采量中将近83%归西班牙所有。有人做过这样的计算,上秘鲁(今玻利维亚)波托西银矿建成(1545年)后,成为百年间新大陆白银的最大来源,银产量达到世界半数。如果用西班牙人从波托西一矿掠走的白银筑一座银桥的话,它可以从矿山顶一直架设到大西洋对岸西班牙王宫门前。而西班牙从美洲殖民地掠夺的农副产品更是难以计算。

而与西班牙的扩张相伴随的,却是美洲两大文明中心的悲歌。到1570年,战争屠杀和欧洲传来的流行病,使墨西哥地区的人口从2500万下降到265万,秘鲁的人口由900万下降到了130万。美洲大陆的原住民印第安人从那以后急剧减少了90%。西班牙对美洲的残暴掠夺,给美洲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满载着黄金和香料的西班牙帆船在海面上不断穿行,在全球几乎每个角落都有卡斯蒂利亚的旗帜在飘荡。16~17世纪是西班牙的黄金年代,在这个黄金时代中的帝国权力重心并非远在内陆的马德里,而是塞维利亚。当时塞维利亚一港之富,就可与欧洲一小王国匹敌。

如此巨大的财富一经占有就应保持并使其增值,但西班牙人未能做到这一点。这些财宝没有投入再生产,而是由于货币数量猛增,物价出现了飞涨,工资也成为欧洲最高的。当时,整个欧洲都是自由流通的金本位制,所以外国产品大量涌入西班牙,这大大阻碍了西班牙工业的发展。势力强大的王公贵族也不愿意看到本国工商业的发展导致新兴势力的崛起,他们甚至荒唐地把数以万计的从事工商业的外国人,从自己的国土上赶走了。西班牙不但不能出口制成品,而且连它的本国市场也成了其他欧洲国家、首先是荷兰货物的天下。

在殖民地对外贸易方面,西班牙实行垄断贸易制,规定殖民地只许同宗主国贸易,不能同任何其他国家进行贸易,甚至殖民地各区域间的贸易也受到极为严格的限制。王室专门设立贸易署,管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贸易事宜,指定塞维利亚(后来又增加了加的斯)为“垄断港口”,限定由军舰护航的两支商船队往返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垄断港口进行贸易,即所谓“双船队制”。垄断贸易实质上是独占贸易。独占给特定的阶级带来利益,却在许多方面妨碍国家的一般利益,扰乱了资本的自然分配,也妨碍了西班牙自身的发展。

“以宗教为名义的连年征战,使得西班牙王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却又不得不继续向外国银行家借贷以持续帝国的统治,这些债务的利息非常之高。欧洲银行家都非常乐意放贷给西班牙帝国,因为他们知道美洲的金矿会源源不断地送来金银。”努利亚·普伊格·拉珀索说,“虽然那段时间也是拉丁美洲金矿被发掘的最高峰时期,但在每一艘运金船驶抵塞维利亚之前,外国银行家们都已经在那里翘首以待”。

一个例证是在荷兰、西班牙敌对的30年战争中,荷兰商船队仍向西班牙人提供商品服务、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订立时,荷兰金融资产阶级已得到西班牙金银的一半。西班牙甘心情愿地重复这句话:“西班牙吃新大陆,而养肥的却是荷兰。”

从美洲运来的金银通过西班牙王室的转手而被重新分配到整个欧洲,成为其他国家的资本,从美洲大地掠夺来的金银似乎真的附着印第安的古老咒语——并没有给西班牙人带来好运,反而使他们变得更贫穷了——西班牙就成了一个在世界历史上非常罕见的、一度拥有大量金银却十分贫穷的国家。

西班牙的落后的政治经济体制,产生了不可抗拒的落体定律,使西班牙渐渐进入被排斥出大国范围的匀加速运动。17世纪,西班牙从强盛的顶峰跌落下来,成了西欧最贫穷的国家。仅仅在一个世纪之内,国势如此大起大落,这在世界史上也是罕有。

实际上,哥伦布生前也并没有享受到新大陆的金银所带来的大富大贵,他在最后一次美洲之行中才找到了一座金矿,而那时他已经失去了西班牙王室对他的信任。1506年初,哥伦布回到塞维利亚,他已疲惫不堪双目几乎失明。哥伦布此时最关心的是,他所热爱的伊莎贝尔女王临终遗言中有没有提及他。而哥伦布所得到的答案,令他极度悲伤失望。1506年5月20日,哥伦布在西班牙北部城市巴利亚多利德去世。

今天,哥伦布的灵柩就安放在塞维利亚大教堂主祭台的右侧。在昏暗的光线中,用350公斤白银制作的灵台,哥伦布的铅制棺材就安放在白银灵台上,上面覆盖着一层精致的布幔,由4位哥伦布时代西班牙国王的雕像抬着,执杖者的头由雪花石雕成,身体则是青铜铸就。国王都是武士打扮,代表着西班牙最早的4个王国:卡斯蒂利亚、莱昂、纳瓦拉和阿拉贡。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尔手持一根长矛,长矛上穿着熟透的石榴,表达在精神物质上支持美洲探险的女王对哥伦布的敬意。

就在离哥伦布灵柩咫尺之远的教堂主祭台的背后,一整面墙都是用美洲来的黄金做的饰物。

(特别感谢: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乘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铠、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敏给予的学术支持;

参考文献:《西班牙史》、《哥伦布传》、《西班牙、葡萄牙帝国的兴衰》、《剑桥欧洲经济史》、《哥伦布——大西洋的海军元帅》、《追踪哥伦布的脚印》、《大国崛起》等) 地理哥伦布

上一篇: 斗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