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怀念80年代

作者:曾焱

(文 / 曾焱)

2006年,“80年代”成了时髦的语境。在人文学者们对话80年代的时候,跑步前进的当代艺术市场也加入了怀念。嘉德拍卖公司在即将开始的内地艺术品秋季大拍中推出专场《当代艺术二十年》,整体设置上首次按历史时间顺序,把拍品划分成三大板块:80年代,90年代和新世纪。后两个板块侧重的是波普、玩世和新生代艺术家,当代艺术大热后一直在被海内外市场翻炒,难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但80年代板块给人印象是跳出了当代艺术拍卖“千拍一面”的窠臼,面目很新。从图录看,这个板块的重点是1985年至1989年,收入了“前进中的青年美展”到“中国现代艺术展”时期美术群体代表性人物的作品。除价格体现市场,我们还多少能体会到这场拍卖的组织者对于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艺术的情怀。

嘉德负责人介绍,上拍这些80年代作品,选择标准大致是两条。一类是当红艺术家的旧作,想通过80年代、90年代、新世纪这三个时间段的作品面貌,尽量呈现艺术家风格脉络的延续性,给市场提供一个整体认识。比如张晓刚,现在拍卖场上不断创下高价、为市场熟知的“全家福”系列、“同志合影”等都是画家90年代以后的作品,而这本图录收入的《生生息息之爱》,作于1989年,让我们看到画家在1985~1989年那个阶段曾趋向于寓言式的象征语言表达方式,平稳、温暖。这幅作品估价220万到320万人民币。估价75万~85万元的王广义作品《凝固的北方极地25号》作于1985年,是他90年代初期转入“大批判”阶段之前的重要代表作,评论认为这个系列是他走向理性绘画的前期准备。80年代板块的另一部分拍品,作者目前在市场上曝光度不高,但作品本身在80年代形成过“点”,带来过精神和艺术界面上的双重碰撞。最有代表性的是肖鲁的装置作品《对话》,1989年2月5日肖鲁在“中国现代艺术展”开幕式后枪击作品《对话》,震惊了中国美术馆和美术界,全世界各大媒体都报道了她的枪击行为,使其成为中国当代美术史上最有影响的装置与行为相结合的作品。本次拍卖会上,装置作品《对话》估价210万~310万元,记录这一枪击行为的图片《对话》估价也高达18万~25万元。钟鸣1980年作品《他是他自己——萨特》,估价30万~35万元,也代表了80年代美术界一个特有的现象:艺术家与西方的对话不是在展览和艺术市场层面上,而是在抽象的哲学层面上。这幅画在25年前北京油画研究会的画展上引起轰动,成为美术界当代思潮的先锋作品,因为“萨特”当时还是个时髦的词。■

市场冷暖

2006秋拍最莫测的是当代艺术部分。被春拍市场的热卖鼓舞之后,几家大拍卖公司下半年都把征集拍品的重心放在了当代这块,投放数量翻倍,并将其从油画雕塑中剥离,变成独立专场。嘉德的《当代艺术二十年》投放187件,北京保利的当代艺术专场201件,放在以往这都是整场油画雕塑拍品的总量。就在内地拍卖公司放手做量的时候,接连两场当代艺术的海外大拍,结果一冷一热,这让事先对市场断好断坏的人都没了把握:9月20日,纽约苏富比秋拍第二次推出“亚洲当代艺术”专场,成交率65.13%,和3月份77%多的成交率比较明显滑坡,尤其是非常热门的一位画家,其作品成交率出人意料跌落到不足17%。于是有专家学者撰文提醒内地投资者不要陶醉在热潮中,盲目猛扑当代部分。话音未落,仅半个月之后,香港苏富比10月9日秋拍的“中国当代艺术”部分却在众人提心吊胆中爆出满堂红,成交率达88%,多幅作品以高出估价数倍的价格成交,形势好像又大好了。内地秋拍密集于11月20~25日这周,业内人士对市场有几分把握?记者采访了嘉德拍卖的副总经理寇勤。

三联生活周刊:之前苏富比的两场拍卖是否影响你们对市场的判断?

都怀念80年代1

寇勤:市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忽好忽坏,我认为两场拍卖结果的差异属于运作问题。纽约苏富比拍完后,我和我们公司油画部艺术总监刘刚探讨过,觉得问题主要在两方面:重头画家作品的上拍数量没把握好,流拍给人留下印象过深,影响到对整个市场的观感。另外有些拍品定价过高,把之前一两场的成交价当成了底价,这不合理。

三联生活周刊:怎么避免定价不合理?

都怀念80年代2( 巨作《三峡新移民》上拍 画家刘小东用两年时间完成的巨幅油画《三峡新移民》,高3米、长10米,11月18日开始将在北京新保利大厦展出,之后由保利拍卖公司在“当代艺术专场”中拍卖,估价800万~1000万元。艺术家艾未未评价,这幅作品的复杂含义和在绘画形态上都具备令人震撼的强大力量,“充满人性的立场和高超的语言方式使每一个看到它的人感动和不可忘记”。 )

寇勤:第一,刚刚在拍卖场上交易过的作品(半年之内)我们不会接受委托。第二,价格不能过于急切。我们对重要作品都做过市场研究,艺术家、收藏者的判断还要得到拍卖公司认可,采取三次定价的方式。

三联生活周刊:嘉德推出《当代艺术二十年》,这种“编年体”式的学术回顾对于一个拍卖公司来说会不会有点用心太大?

都怀念80年代3

寇勤:中国艺术品市场本来就“倒挂”,这造成拍卖入场的时候就是一个强势,做了很多画廊和展览该做的事情。我们无门户之见,无师承关系,这个专场只是从市场的角度加入了“学术”的分量,使得市场化展示更具整体性和历史性。■市场冷暖

2006秋拍最莫测的是当代艺术部分。被春拍市场的热卖鼓舞之后,几家大拍卖公司下半年都把征集拍品的重心放在了当代这块,投放数量翻倍,并将其从油画雕塑中剥离,变成独立专场。嘉德的《当代艺术二十年》投放187件,北京保利的当代艺术专场201件,放在以往这都是整场油画雕塑拍品的总量。就在内地拍卖公司放手做量的时候,接连两场当代艺术的海外大拍,结果一冷一热,这让事先对市场断好断坏的人都没了把握:9月20日,纽约苏富比秋拍第二次推出“亚洲当代艺术”专场,成交率65.13%,和3月份77%多的成交率比较明显滑坡,尤其是非常热门的一位画家,其作品成交率出人意料跌落到不足17%。于是有专家学者撰文提醒内地投资者不要陶醉在热潮中,盲目猛扑当代部分。话音未落,仅半个月之后,香港苏富比10月9日秋拍的“中国当代艺术”部分却在众人提心吊胆中爆出满堂红,成交率达88%,多幅作品以高出估价数倍的价格成交,形势好像又大好了。内地秋拍密集于11月20~25日这周,业内人士对市场有几分把握?记者采访了嘉德拍卖的副总经理寇勤。

三联生活周刊:之前苏富比的两场拍卖是否影响你们对市场的判断?

寇勤:市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忽好忽坏,我认为两场拍卖结果的差异属于运作问题。纽约苏富比拍完后,我和我们公司油画部艺术总监刘刚探讨过,觉得问题主要在两方面:重头画家作品的上拍数量没把握好,流拍给人留下印象过深,影响到对整个市场的观感。另外有些拍品定价过高,把之前一两场的成交价当成了底价,这不合理。

三联生活周刊:怎么避免定价不合理?

寇勤:第一,刚刚在拍卖场上交易过的作品(半年之内)我们不会接受委托。第二,价格不能过于急切。我们对重要作品都做过市场研究,艺术家、收藏者的判断还要得到拍卖公司认可,采取三次定价的方式。

三联生活周刊:嘉德推出《当代艺术二十年》,这种“编年体”式的学术回顾对于一个拍卖公司来说会不会有点用心太大?

寇勤:中国艺术品市场本来就“倒挂”,这造成拍卖入场的时候就是一个强势,做了很多画廊和展览该做的事情。我们无门户之见,无师承关系,这个专场只是从市场的角度加入了“学术”的分量,使得市场化展示更具整体性和历史性。■ 年代嘉德苏富比怀念当代艺术艺术美术80年代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