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多尔衮

作者:朱伟

(文 / 朱 伟)

多尔衮、孝庄文皇后与和、纪晓岚,成了清史中两对最热门人物,我只觉是一种中国流行文化发展至极的悲哀。电视剧为博大家热闹戏说也罢,作为国家电视台的央视讲堂,究竟该怎样普及历史文化?历史普及如果可以扔掉正史,想当然自由舒展地夸张演绎,无暇或无能力阅读真实历史的人会将这样的“低级评书”当成历史本身,作为“学者”讲坛又该负什么责任?

有关太后下嫁历史,正史中是找不到的。《清史稿》与《清史列传》中都记载,多尔衮“倡谋出奇,攻城必克,野战必胜”。崇德八年,皇太极死时,郡王阿达礼、贝子硕托曾劝他自立,他揭发并将两人杀掉。入关后曾告诫将士:“此行除暴救民,灭贼以安天下,勿杀无辜、掠财物、焚庐舍。不如约者,罪之。”到北京,在朝阳门外请他上王车,他说,我效周公辅主,不该坐车。他进城就为崇祯皇帝发丧三日,用汤若望订正历法,减刑减税,极有理智;写给史可法的信极具逻辑。顺治进京后,他位崇功高,众臣向他行跪礼,他说,我乃入君之朝,你们要行礼,当于他处行之。并告诫诸臣要尊主,说等皇上到了年龄,我就归政。关于顺治称他“皇父摄政王”,传记中记:“四年十二月,王以风疾不胜跪拜,从诸王大臣议,独贺正旦上前行礼,他悉免。五年十一月,南郊礼成,赦诏曰:‘叔父摄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勋劳,宜加殊礼,以崇功德,尊为皇父摄政王’。”我理解,他威权在握,等于就是皇帝,篡权把戏实在多此一举。实际他刚死时,就追封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顺治八年正月追封为“宗义皇帝”。至于说他阴谋在永平篡位,是他死后苏克萨哈等的讦告。顺治由此下诏削爵、没收他全部财产,平毁墓葬,到乾隆三十五年才昭雪。乾隆昭雪时感叹的是,他在“实录”中读到,多尔衮曾自称,英王、豫王劝他在皇太极死时自立,他曾说,“若果如此言,予即当自刎”。

对多尔衮当时可能有异心的记载,最早出现在谈迁的《北游录》中。作为明遗民,谈迁死于1657年,多尔衮死于1650年的12月,如果他的记录真实,应该距离最近。他在“纪闻”中记,多尔衮死于膝伤。一天碰到一只虎,他勉强发三箭,“度不自支,退而召英王语后事”,英王随即派三百骑入京。大学士刚林策马夜驰七百里先入京后,关了九城门,待三百骑到,都被杀掉,英王不知变故,到时被捕,死于这年十月四日。《清实录》中,只记录了多尔衮死后16天给阿济格定罪,显然删去了其他记载。但谈迁在《北游录》中也只记载三百骑入京,多尔衮究竟交代阿济格什么?“外莫得闻也”。按谈迁记载,我以为是阿济格要谋反引出对多尔衮的追究,或者说通过诬陷阿济格谋反清算多尔衮。反正,清算多尔衮势力后,清朝才得以真正稳定。

方浚师在《蕉轩随录》中的记载,只是叙述乾隆给多尔衮昭雪过程。方浚师生于道光十年,死于光绪十五年,横跨了4个朝代。

但徐珂的《清稗类钞·宫闱类》中有“太后下嫁摄政王”条,引用了张煌言“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诗。张煌言是南明大臣,曾与郑成功合围南京,被杀于1664年。《清稗类钞》此条记,撰写《国母大婚典礼》领衔者为钱谦益,但同时也说,“未见此项典礼原书,不敢信其为确”。其中还说到“某巨室《东华录》中载此事,有顺治称‘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怡’的诏”。《东华录》原为蒋良骥摘抄《清实录》而成,蒋良骥是乾隆十六年进士,死于乾隆五十四年。后由王先谦续抄、增补,王先谦生于道光二十二年,死于1917年。《清稗类钞》编成于1917年,其中引书均无出处,此则出自何书无法考证。

现在关于多尔衮传奇的大部分演绎来自民国许指严的《十叶野闻》,许指严死于1923年,与徐珂一样在商务印书馆当过编辑。《十叶野闻》作于1917~1923年,其中有十则“九王轶事”,不仅记太后下嫁,多尔衮福晋因探得大玉妃匿多尔衮所而自杀,而且疑皇太极就为多尔衮、大玉妃所害。记多尔衮与孝庄在三海深处有密室如八阵图迷宫,福临“少长欲往探之,因曲折盘旋,苦不得目的地”。最后说多尔衮死于纵欲,“及三十六七而后,力已不支,历求人参、鹿茸、肭温脐之属以为补助,仍苦其效果未闳”。于是求喇嘛,喇嘛给一瓶“西天子母丸”,服之“不三日神采焕发,精力大振。凡服半载,始毕一瓶。必后一月,忽大委顿”。再要,喇嘛说,“此丸俱存达赖法王库中,东来时仅仅得此”,于是没几天就疲弱坠马不起,喇嘛说他“精爽已离躯壳”。其中称孝庄“肌肤如玉,宫中私号之曰‘玉妃’,慧黠有智谋。世传以参汁进于洪承畴说降,遂尽得关外地,卒覆明社,其功不在开国元勋下也。玉妃既得参与帷幄机谋,权力日进,又以生皇子福临,遂得正位为后”。电视剧《清宫风云》中她的基调看来就源于此。

我奇怪的是,民国初的“《红楼梦》索隐”与“清初三大疑案”之类以讹传讹,怎么在近100年后又能在权威讲坛上变成荒谬的“历史普及”?读最近刚出版纪连海先生的《历史上的多尔衮》,是将孟森先生的《太后下嫁考实》作为质疑对象。孟先生此文作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不管如何,是建立在对张煌言诗、钱谦益职、《东华录》与朝鲜《李朝实录》认真考据的基础上。历史,无论正史、野史,总要以证据作分析,离开证据自以为是天马行空,又谈何历史?

著名清史学家王思治先生在1983年综合各种材料,写过一篇多尔衮传,1万字使用了近30种史料,令人感慨。其中引用《鞑靼漂流记》与《建州和志》说,多尔衮细瘦、虬须,并非虎背熊腰。引用《多尔衮摄政日记》说他体弱神疲,是松山与洪承畴决战劳心留下的病根。引用《汤若望传》说他“八成是因打猎跌伤致死的”。引用《皇清奏议》中当时人,说他当时王府“飞鸟革,虎踞龙蟠,不唯凌空斗拱与帝座相同,而金碧辉煌,雕镂奇异,尤过之者”。他在位时根本不构成任何实则威胁,与孝庄需要走完婚背当时汉人习俗的道路吗?王先生此文中还引《鞑靼战纪》中材料,说多尔衮死后,顺治曾令挖出他尸体,鞭尸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他的雄伟壮丽的陵墓化为尘土”。这是当年传教士的记载。■ 多尔衮

上一篇: 好大的合约
下一篇: 技术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