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风光:在园林里看太湖山水

作者:杨璐

寄畅园:真山水里做文章

选择寄畅园作为起点,是因为在世俗层面上,这是无锡美景里最为风光的名头。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整整100年间,康熙、乾隆皇帝各有六次南巡,七次驻跸寄畅园。乾隆在《惠山园八景诗序》中写道:“江南诸别墅,惟惠山秦园最古,我皇祖赐题‘寄畅’。辛未春南巡,携图以归,肖其意于万寿山之东麓,名曰惠山园。”他不但流连寄畅园,还按照寄畅园的造景理念在北京仿造了一座。

寄畅园的外观并不显赫,低矮窄小的大门同惠山古镇上其他粉墙黛瓦的古建筑没什么区别,如果不是被带领,甚至容易错过。园林专家沙无垢却告诉我,这门造得很讲究,它是一间穿堂的窄长房厅,专业讲法是轿厅。江南的官僚富豪家里,轿夫不进门,而是把轿子停在轿厅里,主人、客人全在这个门厅里上轿和出轿。不用敞阔的门楣,轿厅的设计就足以显示出寄畅园应有的规制。

一迈进园子,立刻阴郁下来,古树遮光蔽日,墙上和地上有斑驳的印痕,长着青苔。这是时光日积月累的痕迹,也是新园林无法仿造出来的古韵。迎面的大堂挂着“凤谷行窝”的堂匾,这是寄畅园最初的名字。在接近500年的时间里,它经历了分拆与合并、荒颓与重修,格局没有大的变化,可建筑已经更迭过几次了。我所站的大厅是雍正年间被分割出去修建的贞洁祠,所以欣赏寄畅园,重点不在这些古建筑,而是通过堆山理水的设计造出的景致和意境。

大厅旁边一个小庭院是寄畅园旧有的设计,庭院的正中是一方碧绿的小石潭,周围堆着嵯峨的假山,有矮树植在岸边,又倒映在水池里。对照明朝人写的《寄畅园纪略》,此处是“石径欹斜,小池清映,落落虬松”。庭院的回廊里游人穿梭,人声鼎沸,可是面对着数百年不变的园景,生出一种穿越时空、摒弃一切杂音的幽静感来。

无锡风光:在园林里看太湖山水0在古小的庭院里没有多作停留,它只是一个清新的小品,寄畅园最为称道的景致是从一座叫案墩的假山开始的,案墩假山的历史比寄畅园还要早。在明朝,隔壁的惠山寺曾经遭遇大火,主持修建的官员认为是风水中缺“青龙”的缘故,就在寺院的青龙位上,用石块堆砌了一个案墩。这一块地后来连同案墩卖给了第一代园主秦金,就是寄畅园的基址。

在第二代园主手上,案墩改叠成假山。叠石为山是元代以来造园的文人趣味,用造型奇特的石块堆叠出一幅山水画卷来,需要有艺术家的修养。秦家人当时对这座假山一定很得意,专门作诗表达鉴赏假山的审美情趣:“为爱真山筑假山,烟峦云蹬可跻攀。而今真假都忘却,聊与衰迟寄散闲。”诗中“而今真假都忘却”虽然听起来夸张,却说出了寄畅园的造园理念“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江南大学园林设计副教授昕一平告诉我,建园子,选址对了就成功一半。平地造园是非常吃力的事情,因为所有的东西都要堆出来。苏州园林的好在于,它的假山假水非常精巧雅致,而寄畅园跟苏州园林最大的区别是,它选址在惠山脚下,沿着地势而造,让自己的假山看起来像惠山的余脉。这是造园理论里的“借景”,通过假山借景真正的惠山,把秀美的山色引入园子。

有了真山的元素,就缺不了真水,寄畅园的水大有来头,是被陆羽列为“天下第二泉”的惠山泉水的支脉。沙无垢告诉我,明朝时,寄畅园第三任主人秦燿用暗渠把泉水引到园中,利用高低落差,把流泉化作三叠,然后形成涧流随势而下,又在注入水池锦汇漪时形成飞泉水景。他还写诗来描述当时的情形:“淙淙乳泉落,涧道石林幽。寻声穷其源,杖履多已休。”

我从假山的开合处走进去,是一条狭窄的通道,两边是高耸的石壁,一开始不得要领,不知水会从何处来,只听见淙淙的水声带着回响。低头一看是石壁下半部有一个伸出来的凹槽,水从凹槽流出落到石壁根部的水涧里,再随着通道的地形快速流走。头上有绿荫,两边又怪石嶙峋,再加上清脆的水声,真有一种正在穿越幽深山谷的错觉。这条山涧是传世名作,出自擅长叠石造景的江南著名造园师张涟之手。清朝初年,秦家聘请张涟改建寄畅园,他随着涧流重新叠石,还把明朝时注入锦汇漪的飞泉改为暗流,让水形收敛,收敛后声音却清脆动听。乾隆皇帝曾经手书“玉戛金枞”赐予秦家,说的就是这流泉撞击假山形成的击玉撞钟的声音。

走在前面的沙无垢在一块看似自然凸起的山石前停住了脚步,指给我看:这个堆叠让通道骤然变得更窄、更幽,以为到了尽头,可穿过最窄处,通道突然一折,还没等反应过来,眼前就豁然开朗,一片宽阔的水面就在脚下。沙无垢又让我抬头看,有一山映入眼帘,山上有古塔,是锡山的龙光塔。他告诉我,行家讲藏景,景藏得越深,境界越大。穿过曲折幽长的山涧,看到水面已经很欣喜,又借到了锡山龙光塔的景色。藏景和借景结合在一起,这是寄畅园的又一个妙处。

脚下的大水池叫锦汇漪,是寄畅园的中心。它的西岸是案墩假山,东、南、北方向,亭台廊榭临水而建。站在水面的平桥上,感觉异常宽阔。沙无垢说,这是精心设计的结果。修平桥而不是拱桥亲近了人和水的关系,让水显得很满。水的边缘、回廊之下,做成了山洞的样子,水流进假山洞里,看不见水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让水没有尽头,就显得水很大。康熙皇帝赐给秦家的题句“山色溪光”、“松风水月”说的就是锦汇漪的景色。

锦汇漪像一面大镜子,把假山、亭廊、古树、鲜花全部倒映其中,是游览寄畅园的高潮。明朝的《寄畅园记》里写到此处的乐趣是“载酒捕鱼,往来烟柳桃雨间”。秦家人爱听昆曲,园子里有家班,兴致好的时候也会在锦汇漪的桥上唱戏。如今我们游园,景色还在,雅致却逊色不少,只有如画的风景供我们欣赏。

锦汇漪边上有三面环水的水榭“知鱼槛”,它取的是“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典故。站在里面低头观鱼,抬头隔水眺望,假山成了中介,把惠山山景借进园里,明明人在园中却有坐在山中的感觉,视野一下子就开阔了。案墩假山蔓延进锦汇漪的狭窄石路是鹤步滩,它是一处散步的好地方,锦汇漪的醒目热闹就在眼前,站在石滩上却一径通幽。乾隆四十九年,跟随乾隆南巡的嘉庆皇帝被它的景色打动,写下“名园正对九龙岗,鹤步滩头引径长”的诗句。

走到锦汇漪,寄畅园的景色就看了大半,仔细想来,园子的面积并不大,可总感觉是跋山涉水、穿越时空而来,看见宽敞的水面,才长长地出一口气,这大概就是造园者匠心独运的结果吧。

梅园:寻找眺望太湖的角度

寄畅园建成接近400年后,在惠山的支脉,龙山南麓的荣巷崛起了一个荣氏家族,同寄畅园主秦家因科举做官而兴旺不同,荣家是民国初年工商业的新富。1912年,荣德生在荣巷附近的小桃园种梅1000多棵,累年经营成为江南著名的赏梅胜地。可是夏天去梅园,并非观园的时令。昕一平告诉我,因为梅花是先开花后长叶子,在它盛开的时节,从远处看梅林,就像一片一片的粉白云朵飘在空中一样,简直是奇观。夏天的梅园就没了个性,只是无锡城里一座花木繁茂的公园而已。

无锡风光:在园林里看太湖山水1我去梅园是受了民国时期游记的指引。1928年深秋,郁达夫曾经坐着公共汽车驶向梅园,开始一段伤感的旅程。他写道:“在这梅园的高处,如招鹤坪前,太湖饭店的二楼之上,或再高处那荣氏别墅楼头,南窗开了,眼下便见到太湖的一角,波光容与,时时与独山、管社山的山色相掩映。”寄畅园依靠借景和引水造出湖光山色,而刚刚进入民国,荣德生就向太湖迈了一步,站在梅园高点就可以看到波光水色。郁达夫认为,梅园之胜,不在园林营造的匠心独运,而是它的位置,在它与太湖的接而又离、离而又接的妙处。既然如此,在没有梅花的季节,要体验梅园之妙,就得去寻找眺望太湖的角度。

现在的梅园公园已经比荣家时期扩建了数倍,从大门进来一直向左走,远离游览路线,能看见一条斜坡石子路,坡的尽头是一个窄门,这是老梅园的大门。石子路上布满了青苔,非常滑,小心走到门口回头看,老梅园的轮廓就清晰起来,它是依着一条南低北高的小山脊而造。沿着石子路往上走,路的正中位置是题有“梅园”的石碑,围绕着石碑有紫藤缠绕的凉棚,这是建园时栽种的,经过100年已经长成了碗口粗的老藤,同路两侧的参天大树搭配在一起,生出幽邃的意境。

沿着石子路爬坡到尽头,老路与新路的交汇处附近,是一块开阔宽敞的草坪,草坪上稀疏栽种着梅树。梅花盛开的时候,这是赏梅的去处,可日常岁月里,草坪上恒久的主角是四块古怪的太湖石,其中三块并排立在边缘,另一块在草坪的中间与它们遥对,这组奇石名叫“米襄阳拜石”。沙无垢告诉我,米芾曾经拥有一块奇石,大小81孔,梅园的这一块,荣德生验证过也有81孔,在下面点上一支香,缕缕轻烟就从孔中冒出来。他是从一个败落的清朝大学士家的园子里买的,也许就是米芾当年的那一块。

沿着山脊再往上走,是荣家的一组楼堂建筑。我因为心里想着寻找眺望太湖的角度,对它们并不在意。沙无垢告诉我,如果放在游览节奏的角度,这组建筑是一个醒目的停歇,客人们一路看梅花、看奇石上来,到室内跟主人吃吃茶,客气客气,之后的游览就将进入高潮。高处看的不是梅花,而是远眺湖光山色,这也是郁达夫所说的梅园之妙。

建筑群的后面,地形陡然变高,随着山势建造的台阶拾阶而上,是一座八角亭,亭后巨石上刻着“招鹤”二字,就是郁达夫游记里提到的“招鹤坪”。沙无垢说,这个名字是活用了两个宋代的典故。苏东坡曾经写过《放鹤亭记》,荣家建招鹤亭取的是“鹤归来兮”、“躬耕而食”的意境。南宋杭州也有一座放鹤亭,主人是写梅花诗的林逋,荣家的招鹤就接上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用你放我招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扩大了梅园的遐想空间。站在招鹤亭里极目远眺,只看得见青山环绕,有风吹过,茂密的绿叶枝条像波涛一样翻滚,可是看不到一点太湖的明波晃荡,不知是否经过80多年的时光,树木生长,挡住了当年郁达夫看到的太湖一角,抑或是盛夏与深秋的景致差别。

从招鹤亭往北不远处,到达了东山山脊的最高处,一块横卧的石头上刻着“小罗浮”三个字。沙无垢告诉我,这是引人联想起广东增城罗浮山的万千梅树。这里如今已经成了梅园游客罕至的僻静地,有流浪汉在亭子里铺地熟睡。如果不是因为游记资料,那在草丛里斑驳的“招鹤”、“小罗浮”巨石不会有人去留意欣赏了,百年前梅园里远眺山水的最高处,已经成了被人遗忘之处。

两处高点都看不见太湖,我想换一个角度,兴许可以绕开密林。郁达夫的游记里还提到一处太湖饭店的二楼。梅园在建成后不是封闭的私家园林,而是一处不收门票的公共空间,并把其中一块地租给他人经营食宿,让陌生人也能在荣家的园林里看晨昏的风景。太湖饭店有20多间客房,完全仿照上海新惠中旅社特等房装修,是当时无锡设施最好的旅馆,汪精卫、郭沫若等许多政要和名流都曾经居住过。可现在连梅园的工作人员都不知道这太湖饭店的踪影。我只能按照游记的描述,和山势的走向去摸索。在距离荣家招待贵客的宗敬别墅不远处,有灰白色的建筑从树枝缝隙里透露出来,楼房上有半圆的凸起,装饰着七彩玻璃拼凑的图形,看样子是有些年头的老房子。走近了看,是一座二层楼,楼顶是中式的斜顶,楼外有长长的走廊,走廊的栏杆又做成西式。这是梅园公园的管理处,问了年纪大的工作人员,正是太湖饭店的旧址。

依旧不见太湖和远山,在楼里办公的人告诉我,多年前见得到的,可后来因为填湖和树越长越大,视线就挡住了。事已至此,我却并不沮丧,经过80多年的时光,当年的太湖饭店是眺望风景的高点,而现在它自己也成了一处风景,站在二楼的走廊上,纵深斜看出去,黛瓦白墙在绿荫的衬托下显得沉静美好,而远处则是绿波翻滚的树浪,深吸一口就是满腔植物和泥土混合的香气,耳边还有时断时续的鸟鸣,是这公园里一处不俗的去处。

梅园里毫无悬念能看到太湖的地方是念劬塔,它在郁达夫游览两年后才建造,是园子的最高点,几十年来一直是梅园登高远眺的核心位置,站在塔顶往南看是湖面的一脚,往西看是太湖边的管社山,往北看是惠山,湖色清白,远山隐约,这已经不是寄畅园里通过巧思妙想,设计出来的水面假山给人的视野和气度了。

无锡风光:在园林里看太湖山水2万顷堂与锦园:被遗忘的太湖枢纽

梅园到太湖湖滨有三里路了,现在只是几分钟的车程,快得还来不及记住两边的景色。民国的文人雅士如果从太湖饭店出发去湖滨,要雇人力车或者步行,悠闲地欣赏两岸阡陌相连的桑田、夹道矗立的松树、起伏的山径,而湖滨眺望的第一个地标是万顷堂。这是梅园建造三年后,无锡杨家在太湖边修的建筑。杨家的主人叫杨翰西,他的父亲是李鸿章的幕僚,他本人也在清末短暂当过官员,还去日本考察过陆军军制。民国初期开始经商办实业。杨翰西的电话公司是无锡有电话的开始,开办的榨油厂是无锡机器榨油的开始,他还担任了中国银行无锡分行的第一任行长。杨翰西在自述里曾经写道,他喜欢太湖的风景,经常要到管社山去走一走,所以才有了建万顷堂的举动。

民国刚刚建立,气象就已经不同。无锡传统的游览胜地不是湖而是山。无锡的文史专家徐志钧告诉我,如果是玩太湖,古代无锡人正宗的地点是华藏寺。它在梅园西面的青山上,面对整个太湖,风景很好,古代无锡人留下过许多在这里咏诵湖光山色的诗句。如果是建别墅园林,选择的是惠山。惠山的景色自古出名。陆羽写惠山“下瞰太湖,彼大雷、小雷、洞庭诸山,以掌睨可矣”。苏轼写“石路萦回九龙背,水光翻动五湖天”。站在惠山顶上眺望,太湖水天一色,群山逶迤葱茏。惠山上的园林从唐代一直建到明、清两朝,除了现在存留于世的寄畅园,已经消失的黄园、愚公谷也曾经是当时全国知名的园林。沙无垢告诉我,清朝初年甚至有了专门用来游览的画舫,不是为了游太湖,而是惠山,所以叫游山船。

从山走向湖,从欣赏假山假水到面对真山真水,沙无垢说,这是民族资本家同封建士大夫的胸怀和眼光不一样了。交通的发展也为审美改变提供了可能性。“无锡是水乡,原来出门都是坐船的,从城里到惠山五里路,可要是去太湖,木船从运河划到梁溪,到蠡湖再到太湖要划一个晚上,所以去得很少。但是无锡从19世纪末有了轮船,到太湖的时间就大大缩短了。”沙无垢说。陆上交通也方便起来,荣德生建梅园后,为了方便游客,修了一条从市区到梅园的马路,修了一条从火车站到惠山的马路,并在中间与到梅园的马路接通。还买了三辆大客车和两辆小客车,开通了到梅园的公共汽车线路。这也就是民国游记里常见的路线,先坐车到梅园,再从梅园到太湖湖滨的万顷堂或者锦园。

无锡风光:在园林里看太湖山水3万顷堂建好后,杨家又在附近造了码头,有小船摆渡到他家的另外一处产业鼋头渚,无锡段太湖水景最富于变化的区域就这样联通起来。太湖在无锡段是一个口袋形的大水湾,绵延的山像屏障挡住了水的去路,构成了第一个水景层次,而万顷堂所在的管社山、锦园所在的小箕山同隔水相望的中犊山、鼋头渚所在的南犊山形成了一个小水湾,它同背后的大水湾套和在一起,形成了另一个水景层次。

现在的无锡,知道万顷堂的人已经不多了,解放后它的水域建成了水厂,不再对外开放,码头也就荒废掉了。后来湖水污染,水厂关闭,它也没有被旅游开发,最近才刚刚被移交给鼋头渚景区,将来也许会恢复从前的水上游太湖的路线吧。临湖的中式建筑和凉亭都被修得崭新,没什么可观性,有一群老年人带着收音机和食物在亭子里野餐,周围非常安静。我沿着湖边找到了一块陈旧的、伸向湖水里的石平台,大概就是废弃了几十年的码头的原址。北师大的教授钟敬文在1930年曾经站过这个位置,他当时看到,“湖波渺茫,诸山突立,水上明帆片片,往来出没其间”。可现在这里的视野并不算开阔,不如沿着水厂废弃的木栈道走到太湖里面去,湖对岸的中犊山仿佛近得可以跳过去一样,面湖而立,左手边是距离城市更近的内太湖,蠡湖,岸边已经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摩天轮,右手边是没有人工痕迹的湖水山色,鼋头渚的侧面也很清晰地在视线里。

从万顷堂步行大约一公里是荣家在上世纪20年代建造的锦园。沙无垢告诉我,这个园林的主题是观荷避暑,所以在沿湖的河滩地上建了四个水池,池中遍植荷花,池旁还专门建了观荷的建筑荷花轩。锦园的山坡上种植了许多桂花树,每年中秋前后桂花绽放,空气中清香馥郁。锦园所在的位置是小箕山伸到太湖里的半岛,所以也是临湖眺望的好地段,园里建有专门眺望湖景的望湖亭。50年代,锦园改造成国宾馆,毛泽东主席到无锡视察就下榻在这里。

现在的锦园也成了被遗忘的地方,国宾馆已经不存在了,它也没有归属到任何景区系统,有人说这块地通过置换又归回了荣家的产业。从万顷堂到锦园的路上,空空旷旷的,连车都很少见,倒是一处散步的好地方,沿路绿树成荫、河塘不断,又幽静又空气芬芳。锦园的门口并没有门牌,但是从门口望到里面的气魄,大约就判断得出来。那是一块特别开阔的地方,满眼绿色的草坪,宽阔的道路,路边高树耸立。荷塘还在,满堂的碧叶生命力旺盛,荷花或者绽开或者含苞安静地点缀其中,荷塘边的荷花轩很陈旧破败,房子里面满是灰尘和杂物。

继续往太湖方向走,白色的水面越来越大,一直到湖边凸出的半圆堤坝上,眼前和心里都顿时一亮,太湖水宽阔的水面平静地流淌,对岸的山崖树木增加了它的雄壮,天有薄雾,湖中的小岛若隐若现,同万顷堂虽然只相隔一公里,可是景色却更加壮观。堤的旁边是市政船队捞蓝藻的工作站,发动机嘟嘟地响着才打破了寂静。工作人员说,现在还不算是这里最美的时候,如果是冬天来,水是清澈的,空气好的晴天里可以一直看到军嶂山。

鼋头渚:太湖佳绝处

从万顷堂和锦园看鼋头渚,感觉近在咫尺,可因为航线早已经荒废,还得坐车沿着太湖水湾绕一圈。从太湖西翼绕到湖东去,同样是看太湖,景色又不一样。鼋头渚是观赏太湖最著名的地点,1959年郭沫若在游览了太湖边的无锡园林,对比湖光山色和人工点缀的亭台楼阁之后,作诗咏叹:“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

鼋是一种生活在淡水的爬行动物,在《国语·郑语》里,鼋是龙涎的化身,有万物更始、团圆的含义。渚,水中的小洲。在无锡段太湖的东岸,山脉重冈复岭,有十几个山渚伸到湖里,鼋头渚因为自身形状奇特,在明朝末年编撰的《锡山景物略》里就有记载:“更有一巨石,直瞰湖中,如鼋头状,因呼为鼋头渚。” 

古往今来,对这个小半岛的欣赏一直没断。明朝嘉靖年间的隐士王问就经常到鼋头渚赏景,并作摩崖石刻:“劈下泰华、源头一勺,天开峭壁。”光绪十七年正月初八,无锡知县廖纶在鼋头渚的石崖上题刻“包孕吴越”,概括出这里穿越时空,胸怀宽广的气象。鼋头渚景区发展规划科科长蒋循说:“从画画的角度看,鼋头渚是一个山体伸入水中的半岛,它的形状本来就已经巧夺天工了。它的侧面那个‘包孕吴越’的天然摩崖很巨大,一般都是海或者高山才有,摩崖在这里,就给人像在大海边的感觉一样。它来衬托鼋头渚,就显得这一部分的太湖特别壮观和辽阔。”

我到鼋头渚景区办公室拜访蒋循时,他正把画纸挂在墙上,画一幅即将完成的山水画。蒋循的正职是景区管理处的一个科长,可他自幼学画,拜刘达江为师,画了许多鼋头渚景区内的山水。他对太湖之美也有专业的理解:“画鼋头渚这边的太湖其实构图比较难,它一边是山,一边是水,构图就是一边重一边轻,是不均衡的。但是太湖的湖面太壮观了,很漂亮,在湖面上如果有一些帆船,远处的军嶂山再掩映一下,整体就很美。如果从绘画语言上讲,太湖山不高但俊秀、水不深而辽阔,最能体现中国的传统审美,就是平远山水和散点透视。”

这样难得的自然景观不会一直蛮荒。1916年,杨翰西在修建万顷堂后,又以2000银元的价格买下太湖对岸,南犊山西南麓包括鼋头渚在内的60亩地,开始兴建风景别墅横云山庄,经过20多年的营造,亭台楼榭、荷塘、樱花点缀了湖滨,也让人们因为移步换景,对太湖壮观、雄奇的欣赏不再是平铺直叙,多了婉转和层次。

进横云山庄,视线先被照壁所挡,向右拐是长春桥,鼋头渚公园的许俊喆告诉我,这里原来是一片芦苇荡,经过桥堤的区隔,里面变成一个清净的水塘,外面就是浩渺的太湖,增加了水的层次,而且显得水面更加宽展。如果是4月上旬来这里,会看到一幕奇观,长堤两边开满嫣红粉白的樱花,仿佛要把桥盖住一样,樱花又倒映在水里,让太湖显得格外柔美。许俊喆告诉我,杨翰西去过日本,觉得樱花非常漂亮,建桥时就种在了两边。中国把樱花作为景观大规模种植,鼋头渚算时间早的,所以樱花一直以来是鼋头渚春天的标志,除了上世纪30年代就种樱花的长春桥,鼋头渚景区后来还开发了中日樱花友谊林和樱花谷来扩大规模。

沿着河堤前行,一片碧绿远远地就很醒目,走近了看,荷塘里还有一座四面环水的中式建筑,岸边有桥通进去。许俊喆说,这是杨翰西父亲的祠堂。这建筑并无什么出奇之处,一开始真不知这组设计的用意何在。只是正赶上池塘里荷花盛开,荷叶层层叠叠,几乎把水面全遮住了,粉白的荷花直冲冲地长出来,摇曳在上。许俊喆说,原来要从岸边去祠堂,只有一条路,还要绕上大半圈,有“误入藕花深处”的意境,这一组建筑也取名为“藕花深处”,建国后为了分流游人,从岸边又修了短直的路线到祠堂,所以体会不到设计者的心思了。

“藕花深处”周围是山庄里建筑集中的地方,匾额楹联也很丰富。祠堂的匾额“诵芬堂”出自李苦禅之手,两旁是安徽赖少其所书楹联“湖阔鱼龙跃,山阴草木香”。堂前有卷棚,悬挂着张正宇写的“湖山春深”额,两旁是武中奇书写的:“鸥侣无猜,四面云水谁做主;鸱夷安在,五湖烟雨独忘机。”堂前水中央亭亭玉立一块太湖石,收在越剧电影《追鱼》的镜头里。诵芬堂前面水池的对岸有牡丹坞,里面有净香水榭,水榭挂楹联“山水不随鸱夷去,波声偏为鸥侣留”跟诵芬堂前的“鸥侣”楹联呼应成趣。沙无垢告诉我,这组有水乡特色和古典风范的建筑放在这个位置其实从心理上增加了游人对太湖的期望值,鼋头渚水景不是一览无余的,一路走来都在看这些人造的小品,经过这些过渡和铺垫,再登上鼋头渚,就更有烟波浩渺、胸襟开阔的感觉了。

身临鼋头渚,并不只能用开阔来形容,对岸锦园的半岛视野也很宽广,可那是大湖的尺度,而鼋头渚这一边就有了海的气魄。从万顷堂或者锦园看到的“鼋头”形状,近处俯看并不明显,可山渚嶙峋地伸进水里,不远处又看得见刻着古迹的摩崖,天空阴沉,让人对登临山渚心有畏惧,总觉得随时会有狂风巨浪卷起一样,又想一定要在上面站一站,有种景色还在,人却已经世代更迭的感觉。写鼋头渚景色和借景怀古的诗太多了,明朝孙继皋的《鼋头渚》对景色的描写特别贴切:“渚势欲吞吴,吴流归旧湖。天浮一鼋出,山挟万龙趋。流急悬崖动,风颠系艇孤。持竿堪此地,鱼钓本吾徒。”

登临鼋头渚,太湖的水景也丰富起来,近处可以看见湖中有一簇小岛,虽然没有蓬莱仙岛这样夸张的想法,可还是增加了看水的情趣。远处湖西的青山依次排开,在水雾里越远越淡,直到尽头水天连成一线。许俊喆说,大部分游客到了鼋头渚就原路返回了。其实如果那样,这一趟游览的收获就多有减损。从鼋头渚继续向前走,因为山形、水势的变化,还有不少看湖的好角度,沿路几处居然还有全国性的旅游协会竖立的指示牌——“最佳拍照处。”

一直走到万浪桥,已经没有了游客,鼋头渚的风景范围大约就到了尽头,从万浪桥再向前就是“湖东十二渚”苍鹰渚的范畴了,那是另一番景象。天气转晴,水浪反射着白亮的阳光,刺得人不敢直视。万浪桥的设计同长春桥类似,都是用桥堤把水面隔成一大一小,丰富层次。许俊喆说,太湖风大的时候,这座桥最好看。外面的大水面急浪翻滚,里面的小水面却很平静。如果又赶上涨水期,白浪可以拍打到湖面上,溅到人的衣领里。所以,这也是“万浪卷雪”的来历。

蠡湖:湖上青山山里湖

太湖西侧的管社山同对岸的中犊山,鼋头渚所在的南犊山、鹿顶山、宝界山、笔架山和石塘诸峰,把太湖分隔出一个“内湖”来,这就是五里湖,也叫作蠡湖。因为这种特殊构造,蠡湖形成了山外有山、湖中有湖的景致。无锡人自古常把蠡湖与西湖作比较,在《锡山景物略》里说蠡湖是:“苍苍茫茫,绝与西湖相似,所欠者胭脂耳。楼台间之,梵宇周之,花木荫之,苏堤、白堤界之,祠庙辉煌之,胜岂在西湖之下。”华淑在《五里湖赋》里说:“西湖之胜,以艳、以秀、以嫩、以园、以堤、以桥、以亭、以祠墓、以雉堞、以桃柳、以歌舞,如美人焉。五里湖,以旷、以老、以逸、以莽荡、以苍凉,侠乎?而于雪、于月、于长风淡霭,则目各为快,神各为爽焉。”

因为对蠡湖的喜爱,蠡湖边也同惠山上一样,自古有文人雅士造别墅园林而居。文学家、主持东林书院的高攀龙在蠡湖南岸修建了一座水居。“室筑水中,堤环水外,湖又环堤外,小桥通焉。屋只数楹,四面临水。左一小楼,名可楼,堤前筑一石台,像圆,名月坡。”高攀龙在水居里读书内省、著书立说,“几席湖山,衣披风月,饮食图史”。

无锡风光:在园林里看太湖山水4到了20世纪初,无锡人虞循真在蠡湖北岸种植了一批桃树和柳树,在湖中种植水菱和莲藕,建堤坝,造茅亭,蠡湖岸边成了无锡一个游览胜地,每年桃红柳绿、荷花盛开时节,游人络绎不绝。1927年,荣氏家族的股东王禹卿和儿子王亢元在虞循真的基础之上建蠡园,他的亲戚又在蠡园的西部建渔庄,两个园林合在一起,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蠡园。

蠡园的湖石假山让人印象深刻。进大门左转不久,就是一条长长的、完全用嶙峋的石头堆叠出来的走廊,一路蜿蜒曲折走到池边。正值夏日,水池里荷花绽放,池畔有古色古香的莲舫供人驻足赏花。假山的主峰叫归云峰,山脚刻着晋代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名句来增添意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继续前行,有湖石堆成的一个旋涡小井,景中有水,叫洗耳泉。据说是表达主人想听听来游览的宾客对园子有何意见,从善如流。说法虽然有些生硬,可沿路有这样一处景观,还是增加了假山长廊的情趣。洗耳泉过后,视野开阔,水边的石头高低起伏,跌宕错落,据说可以看出鼠牛虎兔等十二生肖的动物来,因此叫作十二生肖石。湖石给人无限遐想,辨认了半天,也只看出猴子和羊,如果认全12种动物,真是要费些工夫。

蠡园的主景是四季亭,湖堤把蠡湖围出一个宽阔的水池,水池的四个方向上有溢红、滴翠、醉黄、吟白四座亭子,这四座亭子一模一样,用来区分的除了名称,还有亭边的植物:春天的溢红两侧种有春梅,夏天的滴翠边是夹竹桃,秋天的醉黄种的是桂花,冬天的吟白种的是腊梅。四季更替,四种花也次第开放。正是夏日时节,其他三座亭子都隐没在绿树和碧绿的池水间,并不突出,滴翠是整个池塘的主角,远远地就望见水畔凉亭边盛放着粉红的夹竹桃,花团锦簇在一片绿色里,十分醒目。

夏天的蠡园是赏荷花的好去处,进公园大门的沿路就摆着水缸,里面栽种的缸荷,有的已经开放,有的还在含苞,园中的水池里,也是睡莲朵朵点缀的静谧,美丽如画。北京大学无锡微软分校的老师刘大庆告诉我,蠡园夏天专门办有荷花节,除了能看到水塘里那种大片大片的荷花,还栽种珍稀的品种,是那种游客可以走到跟前近距离看的那种展览。刘大庆是摄影爱好者,只身从北京到无锡工作,业余时间给自己制定了许多摄影主题。无锡四季之花是其中的一个系列,春天早上5点钟去鼋头渚拍日出时的樱花,夏天就守在蠡园里拍荷花。

蠡湖外侧就是“湖东十二渚”的范围了。太湖佳绝处的鼋头渚虽然占尽风头,可其他渚风景也很美。刘大庆的另一个玩法是在老地图上把所有的渚都标出来,开车沿着湖岸把这些地方都去一遍,拍照片,整理附近的故事和传说。“渚的风景太漂亮了,它相当于一个小半岛,最典型的是大浮渚和小浮渚,除了鼋头渚,风景就属它们了。从那里看出去隐隐约约能瞧见马山,最主要是看太湖,特别是到了捕鱼季节,千帆并发的场景特别壮观。”

雪浪山也在“湖东十二渚”的范围里,它只有100多米高,可视野很好,往南看是烟波浩渺的太湖,往北看是跟蠡湖相连的长广溪。刘大庆在无锡的家就在雪浪山脚下,他告诉我,因为树木的覆盖率很高,这里的空气要比无锡城里好,周末总会有无锡人带着家小到山上来烧烤。雪浪山对无锡人的意义不仅是休闲,无锡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宋代的宜兴人蒋重珍在雪浪山顶读书多年,现在的雪浪山上还有纪念他的蒋子阁,每到高考时节,不少家长会到这个状元吉地为孩子祈福。蒋重珍还被蒋介石奉为远祖,1948年他到宜兴祭祖后,专门到雪浪山来凭吊蒋重珍。雪浪山上松竹成林,种植的碧螺春是清朝的贡茶,现在,它是江南最大的薰衣草基地。“长三角这一块,薰衣草不怎么多,每年薰衣草开的时候,雪浪山附近车都停满了,无锡的还有其他城市的人,来这里拍照。”刘大庆说。

雪浪山再向南走,到湖东的吴塘门,它和湖西的马山仙鹤咀隔水相望,是无锡太湖大水湾的门户,再往外就进入到太湖腹地,万顷连空了。

无锡风光:在园林里看太湖山水5灵山大佛:太湖边的新景观

“湖西十八弯”最南端的马山是无锡段太湖西翼的最后一个风景点,从这里再向南就进入了太湖的腹地。马山从前是一个孤岛,跟陆地并不相连。徐志钧告诉我,从城里坐船到马山要六个小时,马山上的人甚至有的一辈子也没进过几次城,城里人去马山也不容易,所以那里的景色别有一番不同,有种世外桃源的感觉,连见惯了湖光山色的无锡人也觉得格外美丽。“1963年,我作为学生去那里劳动,回来时,阳光下湖面像蓝色的绸缎,那真是漂亮得不得了,一辈子也不会忘。”马山后来因为围湖造田变成了一个半岛,又通了车,虽然没有了神秘性,可还是一块背山面水的好地方。上世纪90年代,马山因为竖起了一尊88米高的灵山大佛,而成了一个新兴的游览地。

去灵山的那一天下着倾盆大雨,视野里全是白色的水汽,看不出10米远去。我们被领到了一个宽阔的广场上,说是要先看一个音乐喷泉表演。在这样一场大雨里看喷泉,听起来是个很滑稽的建议,可广场上站满了游客,撑着伞从各个方向对着正中间有几层楼高的莲花花苞的铜雕塑。音乐响起,演出开始,随着讲述佛祖诞生的故事,地上的九龙喷泉开始向着花苞的方向喷水,水从小到大,越喷越高,花苞也在缓缓打开,刚刚出生的释迦牟尼佛小王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直立其中。当花瓣全打开的时候,九龙喷泉的水达到了几十米高,倾注在鎏金的佛像身上,为它沐浴。在小王子身后的远方,灵山大佛隐隐约约地矗立,周围空中再无他物,真有种“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肃穆感。

虽然是新景观,却因为仪式感生出了佛教文化的氛围。马山上确实有古寺,祥符寺的主持无相法师告诉我,唐朝时这里就有了庙,只是规模较小,到了宋朝改为祥符寺。太平天国时候寺庙烧掉了,民国三年曾经重修过一次,1938年日本人来,山砍光了,庙也全毁掉了。

祥符寺再次兴盛起来是因为造灵山大佛的关系。无相法师告诉我,1992年马山成立了国际旅游度假区,没有人文景观,所以就想重修祥符寺,再造一尊大佛。当时很多人反对,觉得佛教、道教是迷信,应该把钱用在革命烈士身上。转折在1994年,赵朴初到无锡视察,马山当时还是荒山,可他看完地形,前面是太湖,后面是山,风水很好。他提出“五方五佛”的设想,灵山大佛作为其中的东方大佛位列其中。“最后选了一个南京的雕塑家,他接受了这个任务,去敦煌考察,回来修改,最后定下来,放到2.5米的小样,再修改,再放大,最后是根据8米的小样放大11倍,就是现在的灵山大佛。”

坐电梯上五层楼,才能到达佛的脚下,它由1500多块青铜板拼接而成,焊缝的总长度有35公里,这样的亲密接触除了讨到“抱佛脚”这样的喜气外,并不是观赏大佛的好角度。从祥符寺的方丈室里出来,无相法师让我们去看一看祥符寺遭受太平军兵火后存留下来的遗址,那是原来寺里的两间老厨房。祥符寺从历史上就不是名山古刹,存留的老屋同乡村荒弃掉的老宅没有太大区别。它在近代一直相当于一块荒地,因为修大佛才又重修起来。站在遗址前抬头看,发现大佛就在遗址背后的空中,慈眉善目地注视着祥符寺的过去与现在。

因为有了灵山大佛,马山上的游览主题就成了感受宗教文化和传统文化。灵山大佛的投资公司灵山集团的负责人告诉我,灵山景区在一块荒地上建立起来,是通过创新和奇观成为值得游览之处。无中生有地建了一尊大佛,就有中生无地用建筑奇观梵宫与它相配。

无锡风光:在园林里看太湖山水6梵宫是一个佛教建筑,可是外观既没有修成中国古建的式样,也不是西方教堂的式样,顶部看起来是五座中国式的塔,可下面却是用西方的宫殿式建筑连接起来。进入大厅,仿佛进入了一座西方的教堂,可里面所有的装饰又都是中式的,穹顶、跨梁、斗栱全都是金丝楠木雕刻而成,梁柱上的飞天栩栩如生。

建筑外观和内部装饰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而里面的陈列则像是中国当代的书画家、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一次关于佛教主题的集体大展。沿着中轴线一直往里走,廊厅大门的上方的《六祖坛经》是中国当代书法家言恭达先生的作品。大厅立柱的上方有34位飞天,飞天使用的是有1500历史的生漆脱胎造像工艺。这种工艺因为保存时间久,经常用在佛造像上。日本唐招提寺的鉴真大师坐像就是这种工艺的作品,经过1000多年的时间,依然栩栩如生。廊厅里也有油画这样的西方艺术,可表现的是佛教题材,画框是10位东阳木雕的国家、省级工美大师共同设计的。中轴线的尽头是一幅巨大的琉璃作品“华藏世界”,正中间是毗卢遮那佛,四周是四方佛,佛的周围被火焰、祥云、莲花等围绕,营造出一个欢乐、慈悲的境界。这一幅作品融合琉璃、掐丝等众多工艺美术大师的心血,几乎不可复制。

2009年梵宫曾经作为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会场,来参加会议的佛教界人士也都对它的豪华印象深刻,而现在它已经成为世界佛教论坛的永久会场。太湖之行走到尽头,从古到今的园林山水游览之后,这里的新颖除了景观也有体验方式的改变,从走马观花到参与式。景区里建有以禅修为主题的酒店,酒店里的设施都是为禅修而服务的,不定期还请专家和高僧来讲课。无相法师告诉我,正在建设的还有巨大的禅堂和佛教图书馆,都是向公众开放的。 风景鼋头渚雪浪山寄畅园惠山古镇无锡无垢安徽太湖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