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核谈判进入“加时赛”

作者:邹珊

伊核谈判进入“加时赛”0( 7月18日,伊朗和国际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德国)在维也纳达成协议,将核谈判期限推迟。图为谈判结束后,欧盟外交事务负责人阿什顿与伊朗外长扎里夫(右)出席新闻发布会 )

7月19日,第六轮伊朗核问题谈判到期。由于在浓缩铀项目和离心机数量上仍存在显著分歧,双方未能达成全面协议,并决定将谈判延长至11月24日。但克里仍表示,此轮谈判取得了“切实进展”——伊朗已同意在4个月内将25公斤丰度为20%的浓缩铀氧化物转变为供医学研究用核反应堆使用的核燃料,并将稀释目前拥有的约3吨丰度为2%的浓缩铀。此外,伊朗还确认了纳坦兹铀浓缩厂的先进离心机转子将只能在每月都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的工厂中生产,而生产的先进离心机也只能用于替代受损的离心机。

“延期本身是积极的信号,说明双方不是‘不可谈’。”北京大学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所所长吴冰冰教授告诉本刊,“从最开始的不接受伊朗铀浓缩,到接受了丰度为5%的铀浓缩,美国已经历了一个积极且回归现实的变化。因为毕竟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国际权威机构准确无误地证实伊朗正在搞核武器;而作为核不扩散体系的一部分,伊朗拥有核能力也是国际社会必须认可的一个现实。所以,美国改变了谋求伊朗的零浓缩铀的立场,这样一来,双方的分歧就减少了。”“伊朗也已尽责地依照承诺落实了减少浓缩铀库存的具体步骤,而即使按照最坏的设想,伊朗的核武器也不会在一夜间造成,所以谈判各方没必要着急,可以坐下来起草一份好协议。”美国南加州大学国际关系学副教授海曼斯(Jacques Hymans)对本刊说。

“但延期也说明,双方间仍存在空间,需要更进一步地接近。”吴冰冰进而说,“伊核问题脱离不了美伊双边关系的大背景,35年的僵持之后,想在6个月内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协议,还是很困难的。伊核谈判其实是一个启动器,通过它,美伊关系能够得到启动和改善,但如果达不到这种效果,启动器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虽然双方政府都有了改善意愿,但两个社会分别能否接受?这是否已成为双方的政治共识?都需继续磨合。”

伊朗与西方在制裁问题上也持不同意见。伊朗要求经济制裁在最终协议签订后彻底结束,而美国则坚持视其态度在10年内逐步取消制裁。“这是谈判的另一难点。国际社会以前的制裁是基于伊朗不能有铀浓缩这一标准,而现在既然已经允许了,制裁就应相应减少。但美国因为有自己的政治运作规则,在这一点上可能很难一步做到位。而就伊朗而言,若制裁得不到缓解,那么谈判就成了空话,所以,现在双方各有一个现实,接近起来尚有难度。”吴冰冰说。

另有分析认为,伊核谈判与地区及全球局势变化密切相关。一方面,美国之所以不急于寻求谈判的最终结果,是因为被近期中东地区崛起的恐怖势力分散了注意力,而伊朗则成为其扫除恐怖势力的合作对象。另一方面,马航MH17被击落后,美国对俄制裁力度加大,若俄方因此在谈判配合上出现问题,甚至与伊朗达成某种默契,那么全面协议也必将受到牵连。但美国国防部前伊朗外交政策顾问克罗宁(Matthew Kroenig)对本刊说:“奥巴马政府一直非常清楚,伊朗核谈判和其他局势的发展是不同轨道上的议题,而伊核谈判又太重要了,根本不能服从于其他利益。”“俄罗斯也并不希望出现一个全面恶化和对抗的美俄关系。我们已看到,俄罗斯在乌克兰事件上还是就事论事地处理,并未在其他领域变得咄咄逼人。”吴冰冰说。 进入加时赛伊核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