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议会大选:利比亚战后重建的转折点?
作者:邹珊( 6月25日,利比亚新一届议会选举投票结束。图为工作人员在班加西的一处投票站清点票数
)
7月21日,利比亚“后卡扎菲时代”的第二次议会大选揭晓,新一届议会“国民代表大会”将取代前任议会“国民议会”成为该国政治过渡期间的最高立法机构。但由于世俗势力大胜,这场选举使的黎波里陷入了战后最严重的冲突中。从7月13日起,包括米苏拉塔民兵在内的多支支持宗教势力的武装便对由支持世俗势力的津坦民兵武装控制的的黎波里国际机场发动了进攻。如今,整个利比亚几乎陷入瘫痪。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研究所王金岩告诉本刊:“国民议会开始时也是世俗派占主流,但宗教势力非常强大,以各种方式将世俗派人士逐渐逼走,最终把持了国民议会。重新举行大选就是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但宗教势力又不可能放权。当宗教派逐渐意识到他们已难扭转颓势的时候,就开始了武力冲突。”
暴力冲突在利比亚并不罕见,该国在战后并未如期走上民主道路,安全局势持续恶化,军队和警察体系迟迟得不到重建,有关制宪、总统选举等政治过渡安排停滞不前,石油产量也随之一落千丈。许多人将此归咎于国民议会,而本次议会大选则被视为了国家摆脱困局的契机。
这个以世俗派为主的新议会能否扭转国家发展轨迹?“从国民代表大会的组成看,世俗派确实占优势,占150多席。但世俗派又分为许多不同势力,目前,他们在对付宗教势力上团结一致,可一旦他们真正执政后,还是会有矛盾,更何况,他们能否顺利执政现在也很难说。利比亚正面临着二次内战的风险,国家局势一乱,任何派别都很难执政。”王金岩说。“选举只有在社会整体(尤其是政治与经济精英之间)达成共识的前提下才有助于推进民主,但可惜利比亚的情况并非如此。该国关键政治领导人之间意见根本不统一,国家应如何组织、民兵应如何处理、国防军应如何建立等,都是一团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大学教授拉荷蒙(Ricardo Larémont)对本刊说。
“虽然民众对国民议会持消极看法,但却从未改变对于民主的坚定支持,这是新议会的成立基础。但为了避免步国民议会的后尘,国民代表大会必须着手解决民众的心头大患,即解除民兵组织、平复国家乱局——这可是一项无比艰巨的任务。”著名丹麦智库JMW咨询公司的利比亚政治高级研究员柯杰罗姆(Alexander Kjaerum)也对本刊说。
“其实,利比亚的一些体制积弊和社会问题,无论谁执政、以何种方式选出一个大会,都很难解决。”王金岩进而说,“当年,西方虽通过军事干涉强行改变了该国的政治生态,却并未触及其国家体制等方方面面。该国目前需要的是一个首先能恢复国家稳定的强势领导人,因为现在安全局势混乱,民不聊生,其他都无从谈起。但这个强势人物必须能够‘容异’,比如将其他派别吸纳进政府等,这是国家摆脱乱局的唯一道路。”
“伊斯兰群体长期受到边缘化对待也是近期暴力冲突产生的原因之一,所以,国民代表大会的确应寻求一种更为包容且更重视民意的执政方式。只有在宗教、地区和部落间的裂痕之上建起一座桥梁,而非以某个单一组群的利益为主要导向,新议会才有可能对利比亚的民主过渡产生积极影响,所以,近期的局势发展具有关键性意义。国民代表大会究竟能带来多少积极影响,又能被接受到何种程度,在接下来几周内便可见端倪。”柯杰罗姆说。 战后大选转折点利比亚议会重建